最近在看电影 《消失的她》 ,里面提到了一个效应 - 曼德拉效应
:修改他人记忆。

本文,我们来谈谈曼德拉效应。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是指人们错误地记忆了某个特定的事件或情节的现象。产生的方式可以是让人们对新奇或者陌生事物的偏好会随着暴露的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它表明通过重复和频繁的某种刺激,我们对于该刺激产生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强烈的喜好。当然,也可以混淆/误导他人的思维 - 通常表示虚假的记忆。






这个效应可以解析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更喜欢和接受他们熟悉的人、事物和概念。
如何应用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可以在广告、宣传和社交等领域中应用。
比如,上个星期笔者在京东 app
上浏览器一个牌子的茶壶🫖。然后,过了半个小时,自己刷朋友圈,微信推送了京东这个牌子的茶壶广告给我。给到我必须买这个牌子的错觉~
再比如,在工作中,你在现在这个公司遇到了一个问题。然后过了几天后,你将这个 issue
关闭掉。在某天,你向 leader
汇报工作演示操作的时候,却翻车了。因为你这个问题原来在上一家公司解决了,你却错误认为是在目前这家公司解决了。(大脑给到了错误的信号给你:这个问题你已经解决了,不必处理了
)。当然,有一种很恐怖的职场现象:职场 PUA
,你什么都干不好,我什么都比你强...
如何避免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既然是错误的表象。那么我们可以:
- 检查自己的记忆:如果我们对某个情节的事件质疑,尝试回想并核对相关的证据。与他人交流,比较彼此的记忆。
- 养成记录重要的事项 :对于比较重要的事情,比如借钱等,要写下日期、金额等重要信息,以减少记忆错误的风险。比如你朋友欠你 1000 块钱,期间他还了 100 块钱给你。然后过了几个月后,你问
TA
还钱。TA
说:上一次,我不是全还
给你了嘛。然后你会不会回忆下,期间确实还了一次,然后真以为他全还给你了。笔者也有记录的习惯,比如这篇文章 借点钱来"救急"【多图】 - 接受更正和反馈 :如果他人提出了自己记忆不符的观点和事实,我们得深入了解事实,不仅要靠记忆和第三方证据,还要寻求更多来源的证据,比如录音等。了解了事实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讨论和反馈(
这点要做到,太难了
)。
参考
- 《消失的她》
- 曼德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