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单片机项目基础篇
- 中篇:介绍GPIO
-
- 1、认识GPIO
- [2、GPIO 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2、GPIO 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
- 2.1、P0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
- [2.1.1、剖析组成 P0 口的每个单元的作用](#2.1.1、剖析组成 P0 口的每个单元的作用)
- [2.1.2、 P0 口做为 I/O 口及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的具体工作过程](#2.1.2、 P0 口做为 I/O 口及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的具体工作过程)
- [2.2、P1 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2.2、P1 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 [2.3、P2 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2.3、P2 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 [2.4、P3 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2.4、P3 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 3、参考文献
- 4、结束语
中篇:介绍GPIO
前言: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 51 单片机芯片和 51 单片机最小系统。
紧接着来学习一下,GPIO的驱动原理和内部结构哦
1、认识GPIO
GPIO(general purpose input output),是通用输入输出端口的简称 ,可以通过软件来控制其输入和输出。
51 单片机芯片的 GPIO 引脚与外部设备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与外部通讯、控制以及数据采集的功能 。
当然 GPIO还可以作为输入控制,比如在引脚上接入一个按键,通过电平的高低判断按键是否按下。
这里为方便理解,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引脚都是属于GPIO引脚的,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电源引脚 :引脚图中的 VCC、 GND 都属于电源引脚。
(2)晶振引脚 :引脚图中的 XTAL1、XTAL2 都属于晶振引脚。(12Mhz/11.0592Mhz)
(3)复位引脚 :引脚图中的 RST/VPD 属于复位引脚,不做其他功能使用。
(4)下载引脚 :51 单片机的串口功能引脚(TXD、RXD)可以作为下载引脚
使用。
(5) GPIO 引脚 :引脚图中带有 Px.x 等字样的均属于 GPIO 引脚。
从引脚图可以看出,GPIO 占用了芯片大部分的引脚,共达 32 个,分为了 4 组,P0、P1、P2、P3,每组为 8 个 IO,而且在 P3 组中每个 IO 都具备额外功能,只要通过相应的寄存器设置即可配置对应的附加功能,但是注意,同一时刻,每个引脚只能使用该引脚的一个功能。具备额外功能的引脚称为复用引脚。
2、GPIO 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通过前面的引脚图,可以看到:
除了以上以P4端口的引脚和电源、复位、时钟晶振引脚以外,C51的引脚端口被分为了P0、P1、P2、P3四个端口;由于学习它们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所以这里分成四个端口部分:
2.1、P0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可以知道,P0端口有8个引脚,但P0端口的驱动内部结构是相同的,所以只需要探究一个就能明白了。
具体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见,P0 端口由锁存器、输入缓冲器、多路开关、一个非门、一个与非门及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构成。再看图的最右边,标号为 P0.x 引脚的图标,也就是说 P0.x 引脚可以是 P0.0 到 P0.7 的任何一位,即在 P0 口有 8 个与上图相同的电路组成。
2.1.1、剖析组成 P0 口的每个单元的作用
(1)、输入缓冲器 :
在 P0 口中,有两个三态的缓冲器,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三态门有三个状态,即在输出端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同时还有一种就是高阻状态(或称为禁止状态) ,大家看上图,上面一个是读锁存器的缓冲器,**也就是说,要读取 D 锁存器输出端 Q 的数据,那就得使读锁存器的这个缓冲器的三态控制端(上图中标号为'读锁存器'端)有效。**下面一个是读引脚的缓冲器,要读取 P0.x引脚上的数据,也要使标号为'读引脚'的这个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有效,引脚上的数据才会传输到我们单片机的内部数据总线上 。
(2)、D 锁存器 :
构成一个锁存器,通常要用一个时序电路 ,时序的单元电路在学数字电路时,我们已知道,一个触发器可以保存一位的二进制数(即具有保持功能),在 51单片机的 32 根 I/O 口线中都是用一个 D 触发器来构成锁存器的。
大家看上图中的 D 锁存器,D 端是数据输入端,CP(CLK)是控制端(也就是时序控制信号输入端),Q 是输出端,Q 非是反向输出端。
对于 D 触发器来讲,当 D 输入端有一个输入信号,如果这时控制端 CP 没有信号(也就是时序脉冲没有到来),这时输入端 D 的数据是无法传输到输出端 Q及反向输出端 Q 非的。
如果时序控制端 CP 的时序脉冲一旦到了,这时 D 端输入的数据就会传输到 Q 及 Q 非端。
数据传送过来后,当 CP 时序控制端的时序信号消失了,这时,输出端还会保持着上次输入端 D 的数据(即把上次的数据锁存起了)。
如果下一个时序控制脉冲信号来了,这时 D 端的数据才再次传送到 Q端,从而改变 Q 端的状态。
即:也就是说,D锁存器的D输入的数据能否传到Q端和非Q端,是由CP端共同决定的,并且当接收到一次脉冲信号,成功传达到Q端和非Q端后,本次的脉冲结束,那么Q端和非Q端依然保存着上次的数据,直到下一次脉冲信号传过来新的数据,再刷新输出端的数据。
(3)、多路开关 :
多路开关很容易理解,也就是字面意思,由开关的接口根据需求可以选择搭接成不同的电路。
在 51 单片机中,当内部的存储器够用 (也就是不需要外扩展存储器时,这里讲的存储器包括数据存储器及程序存储器)时,P0 口可以作为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口(即 I/O)使用 ,对于 8031(内部没有 ROM)的单片机或者编写的程序超过了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容量,需要外扩存储器时 ,P0 口就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 。大家看上图,当多路开关与下面接通时,P0 口是作为普通的 I/O 口使用的,当多路开关是与上面接通时,P0 口是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的。
那么这个多路选择开关就是用于选择是做为普通 I/O 口使用还是作为'数据/地址'总线使用的选择开关了。
(4)、场效应管输出驱动 :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P0 口的输出是由两个 MOS 管组成的推拉式结构 ,
也就是说,这两个 MOS 管一次只能导通一个,当 V1 导通时,V2 就截止,当 V2 导通时,V1 截止。
MOS管是一种场效应管,其主要作用是在电路中实现信号放大、开关控制等功能。
MOS管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个金属栅极、氧化物和半导体组成的结构来控制导体的电阻。
详见MOS管的作用与原理:link
(5)、与非门、非门 :
"非"运算是实现"求反"这种逻辑关系的一种运算。
"与"运算是实现"必须都有,否则就没有"这种逻辑关系的一种运算。
"与非"就是"与" + "非" ,可以理解为"先与后非"的一种逻辑运算。
2.1.2、 P0 口做为 I/O 口及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的具体工作过程
在学习了上面各个单元的概念后,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P0 口做为 I/O 口及地址/数据总线使用时的具体工作过程。
(1)作为 I/O 端口输出使用时的工作原理 :
P0 口作为普通 I/O 端口使用时,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 0(低电平),看上图中多路开关的红线部份,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同时与"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是相接的,我们知道"与门"的逻辑特点是"全 1 出 1,有 0 出 0"那么控制信号是 0 的话,这时"与门"输出的也是一个 0(低电平),与门的输出是 0,V1 管就截止,在多路控制开关的控制信号是 0(低电平)时,多路开关是与锁存器的 Q 非端相接的(即 P0 口作为 I/O 口线使用)。
P0 口用作 I/O 口线,其由数据总线向引脚输出(即输出状态 Output)的工作过程 :
当写锁存器信号 CP 有效,数据内部总线的信号→D锁存器的输入端D→D 锁存器的反向输出 Q 非端→多路开关拉低→经过V2 管的栅极→V2 的漏极开漏输出到输出端 P0.X。
前面我们已讲了,当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 0 时,与门输出为低电平,V1 管是截止的,所以作为输出口时,P0 是漏极开路输出 ,类似于 OC 门(集电极开路 OC 或漏极开路 OD) ,当驱动上接电流负载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
下图就是由内部数据总线向 P0 口输出数据的流程图(红色箭头):
(2)作为 I/O 端口输入使用时的工作原理:
数据输入时(读 P0 口)有两种情况:
可以看图中作上角和左下角,一个是读锁存器,另一个是读引脚的情况。
1、读引脚
读芯片引脚上的数据,读引脚数时,打开读引脚的三态缓冲器(即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要有效),通过内部数据总线输入,请看下图(红色箭头)。
补充缓冲器知识点 :
缓冲器分为两种,常用缓冲器(常规缓冲器)和三态缓冲器 。
常规缓冲器总是将值直接输出,用于将电流输出到高一级电路系统。
三态缓冲器除了常规缓冲器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选项卡通输入端,用E表示。当E=0和E=1时有不同的输出值。
缓冲器还可以分为输入缓冲器和输出缓冲器两种 。
前者的作用是将外设送来的数据暂时存放,以便处理器将它取走;
后者的作用是用来暂时存放处理器送往外设的数据。
总之:三态缓冲器的控制端有效就是E置1实现正常逻辑状态输入输出(逻辑0、逻辑1);
当使能输入无效时E置0,输出处于高阻状态,即等效于与所连的电路断开。
2、读锁存器
通过打开读锁存器连接的三态输入缓冲器(使其有效)读取锁存器输出端 Q 的状态,请看下图(红色
箭头)
(3)、P0 口作为外扩存储器时的工作原理(也就是拉高,多路开关接地址/数据):
在上面多路开关有提到,对于 8031(内部没有 ROM)的单片机或者编写的程序超过了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容量,需要外扩存储器时 ,访问外部存储器时P0口作为地址/数据复用口使用的
这时多路开关'控制'信号为'1','与门'解锁,'与门'输出信号电平由"地址/数据"线信号决定,地址/数据线为0则输出0,地址/数据为1则输出1(也就是组成与非门,由控制信号与地址/数据线共同决定输出结果);多路开关与反相器(非门)的输出端相连(可见拉高),地址信号经"地址/数据"线→反相器(非门)→经过V2场效应管栅极→V2漏极开漏输出。
反之,同理,主要是根据给的信号(0/1)再根据逻辑电路一步步推理就行。
2.2、P1 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P1 口的结构最简单,用途也单一,仅作为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使用。
输出的数据只有来自内部总线,输入的数据同样有读引脚和读锁存器之分。
具体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P1 端口与 P0 端口的主要差别在于,P1 端口用内部上拉电阻 R 代替了 P0 端口的场效应管 V1,并且输出的信息仅来自内部总线。
输出 :
由内部总线输出的数据经锁存器反相和场效应管反相后,锁存在端口线上,所以,P1 端口是具有输出锁存的静态口。
输入 :
由上图可见,要正确地从引脚上读入外部信息,必须先使场效应管关断(使得正常输入数据走下方的读引脚路线),以便由外部输入的信息确定引脚的状态。为此,在作引脚读入前,必须先对该端口写入 1。
具有这种操作特点的输入/输出端口,称为准双向 I/O 口。8051 单片机的 P1、P2、P3 都是准双向口。
P0 端口由于缓冲器有三态功能,输入前,端口线已处于高阻态,无需先写入 1后再作读操作。
扩展 :
因为P1端口的上拉是属于弱上拉,所以当驱动能力不足时,同样可以在外部外接一个上拉电阻和电源,以提升驱动能力。
同时,因为P1口内部自带了上拉电阻,就可以自身实现输出高低电平的转换,而前面的P0端口,是需要外接上拉电阻才可以实现输出高低电平。
2.3、P2 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
由图可见,P2 端口在片内既有上拉电阻,又有多路开关、地址/数据、控制信号,所以 P2 端口在功能上兼有 P0 端口和 P1 端口的特点。
与P0的分析同理,可以看到这主要表现在输出功能上,当切换开关向下接通时(作普通I/O使用),从内部总线输出的一位数据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当多路开关向上时(外括存储器),输出的一位地址信号也经反相器和场效应管反相后,输出在端口引脚线上。
此外 :
对于 8031 单片机必须外接程序存储器才能构成应用电路(或者我们的应用电路扩展了外部存储器),而 P2 端口就是用来周期性地输出从外存中取指令的地址(高 8 位地址) ,因此,P2 端口的多路开关总是在进行切换,分时地输出从内部总线来的数据和从地址信号线上来的地址。
因此 P2 端口是动态的 I/O 端口。输出数据虽被锁存,但不是稳定地出现在端口线上。
其实,这里输出的数据往往也是一种地址,只不过是外部 RAM 的高 8 位地址 。
P2 口因为与P1口同样具备内部的上拉电阻,所以既可作为 I/O 口使用,也可作为地址总线使用,通常主要用作 I/O 口使用 ,地址总线使用与P0口同理不作过多分析了。
值得注意的是 :"0低2高"
当单片机外部扩展存储器时 ,P0 口是地址线低 8 位和数据线使用; P2 口是地址高 8 位线使用
2.4、P3 端口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P3 口是一个多功能口,它除了可以作为 I/O 口外,还具有第二功能,P3 端
口的一位结构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P3 端口和 Pl 端口的结构相似,区别仅在于 P3 端口的各端口线有两种功能选择。
当处于第一功能时,第二输出功能线为 1 ,此时,内部总线信号经锁存器和场效应管输入/输出,其作用与 P1 端口作用相同,也是静态准双向 I/O 端口。
当处于第二功能时,锁存器输出 1 ,通过第二输出功能线输出特定的内含信号,在输入方面,即可以通过缓冲器读入引脚信号,还可以通过替代输入功能读入片内的特定第二功能信号。
由于输出信号锁存并且有双重功能,故P3 端口为静态双功能端口。
其他的均与上面的分析同理,不再过多赘述了。
小结 :
①P0 口是漏极开路,要使其输出高电平,必须外接上拉电阻,通常选择4.7K~10K 阻值。
②P0、P1、P2 几乎都用作普通 I/O 口使用,既可作为输入,又可作为输出。
③P3 口既可用作普通 I/O 口,又可作为第二功能使用,比如串口、外部中断、计数器等。
3、参考文献
1、C51 普中官方开发数据手册
2、stc官方数据手册
3、百度百科
4、结束语
说明:GPIO的内部结构和原理自认为还是很重要,有利于我们对底层的理解,所以写这篇文章记录作为自己学习的笔记,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教,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