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进阶】分析 C/C++程序的内存开辟与柔性数组(内有干货)

前言:

本文是对于动态内存管理知识后续的补充,以及加深对其的理解。对于动态内存管理涉及的大部分知识在这篇文章中 ---- 【C进阶】 动态内存管理_Dream_Chaser~的博客-CSDN博客

本文涉及的知识内容主要在两方面:

  • 简单解析C/C++程序的内存开辟
  • 分析柔性数组的知识点

目录

前言:

C/C++程序的内存开辟区域📍

1.栈区(stack)

[2. 堆区(heap)](#2. 堆区(heap))

[3. 数据段(静态区)(static)](#3. 数据段(静态区)(static))

[4. 代码段](#4. 代码段)

柔性数组💨

柔性数组的特点

柔性数组的使用

柔性数组的优势


C/C++程序的内存开辟区域📍

1.栈区(stack)

在执行函数时,函数内局部变量的存储单元都可以在栈上创建,函数执行结束时这些存储单元自动被释放。栈内存分配运算内置于处理器的指令集中,效率很高,但是分配的内存容量有限。栈区主要存放运行函数而分配的局部变量、函数参数、返回数据、返回地址等。

2. 堆区(heap)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分
配方式类似于链表。

3. 数据段(静态区)(static)

存放全局变量、静态数据。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4. 代码段

存放函数体(类成员函数和全局函数)的二进制代码。
📃内存区域划分图:

📚有了这幅图,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在C语言初识中讲的 static 关键字修饰局部变量的例子了。

  • 实际上普通的局部变量是在栈区 分配空间的,栈区的特点 是在上面创建的变量出了作用域就销毁。
  • 但是被static修饰的变量 存放在数据段(静态区)数据段的特点 是在上面创建的变量,直到程序结束才销毁,所以生命周期变长。

柔性数组💨

柔性数组(Flexible Array)是一种在编程语言中用于表示可变长度数组的数据结构 。它允许在声明数组时不指定数组的长度,而是在运行时根据需要动态分配内存空间

柔性数组最常见的应用是在C语言中。在C语言中,柔性数组是一种特殊的结构体成员,其长度可以在结构体实例化之前或之后进行动态调整。

C99 中结构中的最后一个元素允许是未知大小的数组这就叫做『柔性数组』成员

啥意思呢,用代码说话

在vs编译器环境下,以下两种写法均支持

第一种写法(使用空方括号[ ])是更常见和更符合标准的写法,可以在大多数编译器环境下使用。

struct S
{
	int n;
	char c;
	int arr[];//柔性数组成员
};

第二种写法(指定大小为0)在某些特定的编译器(vs)扩展中可能有效,但不具有通用性和可移植性。

struct S
{
	int n;
	char c;
	int arr[0];//柔性数组成员(指定大小)
};

柔性数组的特点

1️⃣结构中的柔性数组成员前面必须至少一个其他成员

typedef struct st_type
{
 int i;//必须至少一个其他成员
 int a[0];//👈柔性数组成员
}type_a;

错误写法:

struct SA
{
	int arr[];//柔性数组成员
};

2️⃣sizeof 返回的这种结构大小不包括柔性数组的内存

struct S
{
	int n;
	char c;
	int arr[];//柔性数组成员
};
int main()
{
	printf("%d", sizeof(struct S));
}

🚩8

3️⃣包含柔性数组成员的结构用malloc ()函数进行内存的动态分配,并且分配的内存应该大于结构的大小,以适应柔性数组的预期大小。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include<errno.h>
#include<stdlib.h>
int main()
{
    //arr需要开辟的空间是10个int
    //                     n与c需要开辟的内存           arr数组需要开辟的内存空间
    //                           8                         40
	struct S* ps = (struct S*)malloc(sizeof(struct S) + 10 * sizeof(int));


	return 0;
}

图解:

柔性数组的使用

代码实现🎯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include<errno.h>
#include<stdlib.h>

//柔性数组
struct S
{
	int n;
	char c;
	int arr[];//柔性数组成员
};

int main()
{
	struct S* ps = (struct S*)malloc(sizeof(struct S) + 10 * sizeof(int));
	if (ps == NULL)
	{
		printf("%s\n",strerror(errno));
		return 1;
	}
	//使用
	ps->n = 100;
	ps->c = 'w';
	int i = 0;
	for ( i = 0; i < 10; i++)
	{
		ps->arr[i] = i;
	}

	for (i = 0; i < 10; i++)
	{
		printf("%d\n", ps->arr[i]);
	}
	//调整arr数组的大小(注意这是重新改变大小,不是说在原来空间后面增加,比如说原来是48,那么现在就是88)
	struct S* ptr = (struct S*)realloc(ps, sizeof(struct S) + 20 * sizeof(int));
	if (ptr == NULL)
	{
		printf("%s\n,sterror(error)");
		return 1;
	}
	else
	{
		ps = ptr;
	}
	//再次使用
	//....

	//释放
	free(ps);
	ps = NULL;

	printf("%d\n", sizeof(struct S));

	return 0;
}

调试一下,看看空间大小如何

malloc的空间,58-30=28(16进制),换成十进制刚好为40,刚好是10int的字节大小

柔性数组的优势

方案一:柔性数组的方案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include<errno.h>
#include<stdlib.h>

//柔性数组
struct S
{
	int n;
	char c;
	int arr[];//柔性数组成员
};

int main()
{
	struct S* ps = (struct S*)malloc(sizeof(struct S) + 10 * sizeof(int));
	if (ps == NULL)
	{
		printf("%s\n",strerror(errno));
		return 1;
	}
	//使用
	ps->n = 100;
	ps->c = 'w';
	int i = 0;
	for ( i = 0; i < 10; i++)
	{
		ps->arr[i] = i;
	}

	for (i = 0; i < 10; i++)
	{
		printf("%d\n", ps->arr[i]);
	}
	//调整arr数组的大小(注意这是重新改变大小,不是说在原来空间后面增加,比如说原来是48,那么现在就是88)
	struct S* ptr = (struct S*)realloc(ps, sizeof(struct S) + 20 * sizeof(int));
	if (ptr == NULL)
	{
		printf("%s\n,sterror(error)");
		return 1;
	}
	else
	{
		ps = ptr;
	}
	//再次使用
	//....

	//释放
	free(ps);
	ps = NULL;

	printf("%d\n", sizeof(struct S));

	return 0;
}

描述:

malloc 1次 ,free 1次

方案二:结构中指针方案

定义一个指针变量指向一块新的区域,像下面这样

图解:

代码实现✨

struct S
{
	int n;
	char c;
	int* arr;
};

int main()
{
	struct S* ps = (struct S*)malloc(sizeof(struct S));
	if (ps == NULL)
	{
		perror("malloc");
		return 1;
	}
	int* ptr = (int*)malloc(10 * sizeof(int));
	if (ptr == NULL)
	{
		perror("malloc2");
		return 1;
	}
	else
	{
		ps->arr = ptr;
	}
	//使用
	ps->n = 100;
	ps->c = 'w';
	int i = 0;
	for (i = 0; i < 10; i++)
	{
		ps->arr[i] = i;
	}
	//打印
	for (i = 0; i < 10; i++)
	{
		printf("%d ",ps->arr[i]);
	}
	//扩容 - 调整arr的大小
	ptr = realloc(ps->arr,20*sizeof(int));
	if (ptr == NULL)
	{
		perror("realloc");
		return 1;
	}
	else
	{
		ps->arr = ptr;
	}
	//使用

	//释放
	free(ps->arr);
	ps->arr = NULL;
	free(ps);
	ps = NULL;

	return 0;
}

描述:

malloc 2次,free 2次

上面的方案一和方案二谁的优势更优呢,显然是方案一

个人的理解:

从写代码的方面来说,malloc越多,free的越多,空间的维护难度就更高,所以

方案一实现起来更加简单,空间维护更加简单,容易维护空间,不易出错

方案二来说,一旦忘记free一次的话,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等问题,所以维护难度加大,容易出错

还有区别就是:

在堆区上申请内存的话,每一次malloc申请的空间,第二次malloc申请的空间跟第一次申请的空间在地址上不一定是连续的,随机性很高,随着malloc申请的数量越多,那么在内存和内存之间留下的空隙就会越多,这种空隙我们叫做为内存碎片

因为这种内存碎片空间大小比较小一些,那么未来可能被利用到的概率就会比较低一些,所以说,内存碎片越多,那么内存利用率就会越低

总结

**①方案一:**malloc次数少,内存碎片就会较少,内存的使用率就较高一些

**②方案二:**malloc次数多,内存碎片就会增多,内存的使用率就下降了

上述 方案 1 和 方案 2 可以完成同样的功能,但是 方法 1 的实现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 方便内存释放
如果我们的代码是在一个给别人用的函数中,你在里面做了二次内存分配,并把整个结构体返回给用户。用户调用free可以释放结构体,但是用户并不知道这个结构体内的成员也需要free,所以你不能指望用户来发现这个事。所以, 如果我们把结构体的内存以及其成员要的内存一次性分配好了,并返回给用户一个结构体指针,用户做一次free就可以把所有的内存也给释放掉。
⛳第二个好处是: 这样有利于访问速度 .

连续的内存有益于提高访问速度,也有益于减少内存碎片。(其实,我个人觉得也没多高了,反正你跑不了要用做偏移量的加法来寻址)

本文结束,如有错误,欢迎指正,感谢支持!

相关推荐
背太阳的牧羊人8 分钟前
RAG检索中使用一个 长上下文重排序器(Long Context Reorder) 对检索到的文档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排序,优化输出顺序
开发语言·人工智能·python·langchain·rag
ITPUB-微风10 分钟前
美团MTSQL特性解析:技术深度与应用广度的完美结合
java·服务器·开发语言
电棍23311 分钟前
在wsl环境中配置和开发verilog(一种比较新颖的verilog开发指南)
笔记
Want59521 分钟前
C/C++跳动的爱心
c语言·开发语言·c++
水瓶丫头站住21 分钟前
Qt中QDockWidget的使用方式
开发语言·qt
kongba00722 分钟前
Cursor提示词模板,开发GD32,C语言开发GD32 ARM单片机编程规范提示词 大厂风格代码规范
c语言·arm开发·单片机
laimaxgg27 分钟前
Qt常用控件之数字显示控件QLCDNumber
开发语言·c++·qt·qt5·qt6.3
蓝天扶光31 分钟前
c++贪心系列
开发语言·c++
奔跑吧邓邓子1 小时前
【Python爬虫(44)】分布式爬虫:筑牢安全防线,守护数据之旅
开发语言·分布式·爬虫·python·安全
非 白1 小时前
【Java】单例模式
java·笔记·单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