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里写到:
长期来看,我们都是死人(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大道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没有一成不变的。重要的不是前端或者后端死了,而是从一开始就应该意识到任何一个行业一个职业都不是永恒不变的。
历史有记忆的,但人们往往容易忘却。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下岗潮打破了太多人的信念。腾讯热播的《漫长的季节》当时的人们认为最好的出路就是一代一代人子承父业。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来临,一切如梦初醒。
简单捋一下从互联网起源和程序员兴起的历史。
- 1969年,美国阿帕网(ARPANET)诞生。阿帕网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网络,也是互联网的前身。
- 1983年,阿帕网正式采用了TCP/IP协议,标志着现代互联网的诞生。
- 1990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由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发明。万维网使得互联网变得更加易用,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计算机科学和电子计算机诞生。最早的程序员是那些设计和编写计算机程序以解决特定问题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商业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程序员开始成为一个常见的职业。在那个时期,许多公司开始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业务数据,这就需要大量的程序员来编写和维护软件。
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兴起,程序员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现在程序员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且需求量大的职业。
而今天要说的猪脚前端程序员,大约在2000年代初开始兴起。这个时期,网页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专门的开发者来负责网页的外观和交互。这些开发者就是现在所说的前端开发者。
算起来,互联网的历史50多年,程序员的历史70多年。相对漫长的历史过于短暂。有理由怀疑未来的某一天互联网和程序员或许不会消失,但完全可以被改变。
不管前端已死是否是真的(暂时看也不是真的),是否符合当下现状。我觉得都应该有"旱则资舟,涝则资车"的心态。
或者我认为现代人只有一个职业身份也最好有这个身份:终身学习者。成为终身学习者,以变化应对变化,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或许应该更加关注的是怎么突破职业限制,怎么延长职业生涯;或者关注怎么突破阶层。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