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题
- 通过 POP3 协议接收邮件时, 使用的传输层服务类型是( )
A. 无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B. 无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C. 有连接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D. 有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本题考察邮件接收协议POP3使用的运输层服务类型。
如图所示。接收方用户代理使用pop 3协议,从接收方邮件服务器读取邮件。这是基于运输层TCP连接进行的。TCP向其上层提供的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选项d。
顺便提一下TCP/IP的运输层,还有另一个常用的协议UDP。它向其上层提供的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第34题
- 使用两种编码方案对比特流 01100111 进行编码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编码 1 和编码 2 分别是( )
A. NRZ 和曼彻斯特编码
B. NRZ 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C. NRZI 和曼彻斯特编码
D. NRZI 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本题考察常用编码的相关知识。
不归零编码NRZ在整个码元时间内电平不发生变化,需要额外的传输线来传输时钟信号。
归零编码RZ在每个码元传输结束后,信号都要归零。所以接收方只要在信号归零后进行采样即可。不需要单独的时钟信号。
曼彻斯特编码。用码元中间时刻的跳变来表示时钟和数据。正跳变表示一还是零?负跳变表示零还是一可以自行定义。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用码元中间时刻的跳变来表示时钟。用码元开始处电平是否发生变化表示数据。发生变化表示零,不发生变化表示一。
首先划分出各码元。
编码一的特点是:比特一和零对应不同的电平。在整个码元时间内,电瓶不发生变化。这明显属于不归零编码。
编码二的特点是。在每个码元的中间时刻,电平发生跳变。对于本题,正跳变表示比特零。负跳变表示比特一。这明显属于曼彻斯特编码。
第35题
- 主机甲通过 128kbps 卫星链路, 采用滑动窗口协议向主机乙发送数据, 链路单向传播延迟为 250ms, 帧长为 1000 字节。不考虑确认帧的开销, 为使链路利用率不小于 80%, 帧序号的比特数至少是( )
A. 3
B. 4
C. 7
D. 8
本题考察滑动窗口协议的相关知识。
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如图所示。这是题目给定的使用128k比特每秒卫星链路和滑动窗口协议的主机甲和主机乙,横坐标为时间。这是主机甲给主机乙发送的第一个长度为1000字节的数据帧(第一条蓝色)。这是主机乙给主机甲发送的针对第一个数据帧的确认帧(第一条绿色)。这段时间是数据帧的发送时延(a)。这段时间是数据帧最后一比特信号(b),从主机甲传播到主机乙所耗费的时间,也就是信号的单向传播时延(b)。这段时间是确认帧最后一比特信号,从主机乙传播到主机甲所耗费的时间,也是信号的单向传播时延(c)。需要说明的是。题目给定不考虑确认帧的开销。因此,确认帧的发送时延忽略不计,未在图中画出。由于主机甲和主机乙使用的是滑动窗口协议。因此,主机甲可在这段时间内将序号落入发送窗口内的数据帧,连续发送给主机乙。
题目要求,链路利用率不小于80%。这相当于主机甲在总时间a+b+c的80%内都在连续发送数据帧。总时间a+b+c的80%可具体计算如下。结果为450毫秒。在这段时间可发送的比特数量可具体计算如下。结果为57600比特。进而可计算出,在这段时间可发送的数据帧的数量结果为7.2个。也就是完整发送了七个数据帧。而第八个数据帧也已发送了20%。因此,主机甲的发送窗口尺寸WT=8。
我们知道后退n帧协议属于滑动窗口协议的一种。其发送窗口尺寸WT的取值范围是大于一,小于等于二的n次减一。
选择重传协议也属于滑动窗口协议。且发送窗口尺寸wt的取值范围是大于一,小于等于二的n- 1次。
其中n是构成帧序号的比特数量。因此,可以推出帧序号的比特数量至少是四
第36题
- 下列关于 CSMA/CD 协议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A. 边发送数据帧, 边检测是否发生冲突
B. 适用于无线网络, 以实现无线链路共享
C. 需要根据网络跨距和数据传输速率限定最小帧长
D. 当信号传播延迟趋近 0 时, 信道利用率趋近 100%
本题考察CSMA/CD协议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CSMA/CD协议的主要内容。多点接入MA是指多个站连接在一条总线上竞争使用总线。载波监听CS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帧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站点在发送帧。可比喻为先听后说。若检测到总线空闲96比特时间,则发送这个帧。若检测到总线忙。则继续检测并等待总线转为空闲96比特时间,然后发送这个帧。碰撞检测CD是指。每一个正在发送帧的站 边发送边检测碰撞。可比喻为边说边听。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碰撞,则立即停止发送,退避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可比喻为,一旦冲突,立即停说,等待时机,重新再说。因此选项a的描述正确。
由于无线信号在自由空间的传播特性与信号在总线上的传播特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适用于总线的碰撞检测CD并不适用于无线网络。802.11无线局域网采用碰撞避免CA。
为了让发送方在发送帧的过程中检测正在发送的帧是否遭遇了碰撞。以太网规定了最小帧长。最小帧长等于争用期,也就是端到端往返时间乘以数据传输速率。而争用期与网络跨距和物理层中继设备所耗费的时间有关。因此选项c的描述正确。
再来看CSMA/CD协议的信道利用率。如图所示,横坐标为时间。总线上的某个主机可能发生多次碰撞,进行多次退避后,成功发送了一个帧。帧的发送时延即为T0。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原主机在总线的一端。而目的主机在总线的另一端。因此,还要经过一个单程端到端的传播时延τ 后总线才能完全进入空闲状态。综上所述,发送一帧所需的平均时间为多个争用期2τ ,加上一个帧的发送时延t0。再加上一个单程端到端的传播实验τ 。考虑以下这种理想情况。各主机发送帧都不会产生碰撞。总线一旦空闲,就有某个主机立即发送帧。因此,这部分时间就不存在了。发送一帧所占用总线的时间为t0加上τ 。而帧本身的发送时间为t0。这样就可得出极限信道利用率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当信号的单程端到端的传播时延τ 趋近于零时。信道利用率趋近于100%。因此,选项d的描述正确。
第37题
- 下列关于交换机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A. 以太网交换机本质上是一种多端口网桥
B. 通过交换机互连的一组工作站构成一个冲突域
C. 交换机每个端口所连网络构成一个独立的广播域
D. 以太网交换机可实现采用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互联
本题考察交换机的相关知识。
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以太网交换机是在网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网桥一般只有两个端口,用来互联两个网段。而交换机往往具有多个端口。可将多个主机互联成一个交换式以太网。可以说,以太网交换机本质上是一种多端口网桥。因此选项a的叙述正确。
如图所示,四台主机通过以太网交换机互联而成了一个交换式以太网。网络中的多对主机可以同时相互通信而不会产生信号的碰撞,也称为冲突,这是交换机优于集线器的特征之一。因此选项b的叙述错误。
再来看这个网络拓扑。三台主机通过以太网交换机互联而成了一个交换式以太网。假设主机a发送广播帧。则交换机收到广播帧后,会将广播帧从自己其他所有端口转发。也就是说该网络是一个广播域。同理,右边这个交换式以太网也是一个广播域。为了让这两个独立的广播域之间可以通信。可以使用另一个交换机,将它们互联起来。这样原来两个独立的交换式,以太网就构成了一个更大的交换式以太网。原来两个独立的广播域就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广播域。广播域中的某个主机发送广播。其他所有主机都能收到。因此选项c的叙述错误。
以太网交换机的最高层为数据链路层。他不懂网络层的知识。因此选项d的叙述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是选项a
第38题
- 某路由器的路由表如下表所示。( )
若路由器收到一个目的地址为 169.96.40.5 的 IP 分组,则转发该 IP 分组的接口是()
A. S1
B. S2
C. S3
D. S4
本题考察路由器转发IP分组的相关知识。
这是题目给定的路由器中待转发IP分组的目的地址。我们要基于该地址以及路由器路由表中的各条路由记录来判断要去往该地址的IP分组。应该从路由器的哪个接口转发出去?首先来判断一下该地址是否属于第一条路由记录中的目的网络。方法是将该地址的前23个比特保持不变,剩余九比特清零,将该地址左起第三和第四个十进制数各转换成八个二进制比特,这样就很容易找出该地址的前23个比特,将其保持不变而剩余九比特,我们将其清零。最后将该地址写成点分十进制形式(169.96.40.0)。现在可以看出,该地址与第一条路由记录中的目的网络地址相同。这表明IP分组的目的地址属于该目的网络。也就是说这条路由记录是匹配的。然而,按此方法,我们会发现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由记录也是匹配的。而最后一条路由记录中的目的网络地址0.0.0.0/0。则表示这是默认路由。如果找不到匹配的路由记录。可按默认路由来转发。
现在问题来了。去往该目的地址,有多个路由记录可选。那我们如何选择呢?可以采用最长前缀匹配原则。因为网络前缀越长,地址块就越小,地址就越具体。因此我们选择网络前缀为27的这条路由记录。而默认路由的网络前缀为零。网络前缀最短是最模糊的地址。只有在找不到其他任何匹配的路由记录时,才按默认路由来转发。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是选项c。
第39题
- 主机甲和主机乙新建一个 TCP 连接, 甲的拥塞控制初始阈值为 32 KB, 甲向乙始终以 MSS =
1 KB 大小的段发送数据, 并一直有数据发送; 乙为该连接分配 16 KB 接收缓存, 并对每个数据段
进行确认, 忽略段传输延迟。若乙收到的数据全部存入缓存, 不被取走, 则甲从连接建立成功时刻
起, 末发送超时的情况下, 经过 4 个 RTT 后, 甲的发送窗口是()
A. 1 KB
B. 8 KB
C. 16 KB
D. 32 KB
本题考察TCP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的相关知识。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是题目给定的,已建立TCP连接的主机甲和主机乙。我们知道发送方的发送窗口SWND的取值是从自己的拥塞窗口CWND的取值和接收方接收窗口RWND的取值中选小者。来看主机甲和主机乙建立TCP连接后的初始状态。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忽略题目给定的各已知量的单位KB。题目给定。主机乙为该连接分配的接收缓存为16。因此,主机以接收窗口的初始值为16(RWND=16)。这是主机甲发送窗口的初始值。这里的一是主机甲拥塞窗口初始值。也就是题目给定的一个最大报文段长度miss的值。这里的16是主机乙接收窗口的初始值。从这两个值中取小者。因此主机甲发送窗口的初始值为一。主机甲在未收到主机乙确认的情况下。可将序号落入发送窗口的所有数据连续发送出去。
这是主机甲给主机乙发送的第一个TCP段,主机乙将该TCP段存入接收缓存,相应的将自己的接收窗口值减少为15。然后给主机甲发送针对该TCP段的确认。并在该确认中通告自己的接收窗口值。主机甲收到确认后,第一个传输轮次结束。也就是题目所给的第一个往返时间rtt结束。此时,主机甲的拥塞窗口值按指数规律增大到二。而主机乙的接收窗口值减少为15。因此,主机甲的发送窗口值为二。主机甲现在可以将序号落入发送窗口内的数据,连续发送出去。也就是发送第二和第三个TCP段。主机乙将这两个TCP段存入接收缓存。相应的将自己的接收窗口值减少为13。然后给主机甲发送相应的确认。并在该确认中通告自己的接收窗口值。主机甲收到确认后,第二个传输轮次结束。此时主机甲的拥塞窗口值按指数规律增大到四。而主机乙的接收窗口值减少为13。因此主机甲的发送窗口值为四。主机甲现在可以将序号落入发送窗口内的数据连续发送出去。也就是发送第四到第七个TCP段。主机乙将这四个TCP段存入接收缓存。相应的将自己的接收窗口值减少为九。然后给主机甲发送相应的确认。并在该确认中通告自己的接收窗口值。主机甲收到确认后,第三个传输轮次结束。
此时主机甲的拥塞窗口值按指数规律增大到八,而主机乙的接收窗口值减少为九。因此,主机甲的发送窗口值为八。主机甲现在可以将序号落入发送窗口内的数据,连续发送出去。也就是发送第八到第15个TCP段。主机乙将这八个TCP段存入接收缓存。相应的将自己的接收窗口值减少为一。然后给主机甲发送相应的确认。并在该确认中通告自己的接收窗口值。主机甲收到确认后,第四个传输轮次结束。此时,主机甲的拥塞窗口值按指数规律增大到16。而主机乙的接收窗口值减少为一。因此,主机甲的发送窗口值为一。这是主机甲的TCP执行慢开始拥塞控制算法。其拥塞窗口值每个传输轮次按指数规律增大。这是主机乙的TCP,每个传输轮次对主机甲通告自己的接收窗口值。也就是对主机甲进行流控。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是选项a。
第40题
- 某浏览器发出的 HTTP 请求报文如下:
下列叙述中, 错误的是
A. 该浏览器请求浏览 index.html
B. Index.html 存放在 www.test.edu.cn 上
C. 该浏览器请求使用持续连接
D. 该浏览器曾经浏览过 www.test.edu.cn
本题考察HTTP请求报文的内容所表示的含义。
请求报文的第一行为请求行。指明了方法get。所请求对象的统一资源定位符,以及http的版本。因此选项a的描述正确。这是请求行下面的第一个首部行。首部字段名为host。其值为网站的域名。因此选项b的描述正确。这是第二个首部行,首部字段名为connection,其值为close。这是告诉服务器发送完请求的文档后,就可以释放连接,即非持续连接。若是持续连接方式,取值应为keep alive而不是close。因此选项c的描述错误。这是第三个首播行,首部字段名为cookie,其值是服务器给浏览器生成的cookie识别码,表明该浏览器曾经访问过该网站。因此选项d的描述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是选项c。
第47题
- (9 分) 某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 其中路由器内网接口、DHCP 服务器、WWW 服务器 与主机 1 均采用静态 IP 地址配置, 相关地址信息见图中标注; 主机 2 主机 𝑁 通过 DHCP 服务器动态获取 IP 地址等配置信息。
请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