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哈希算法分区
是什么
一致性Hash算法背景
一致性哈希算法在199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中提出的,设计目标是为了解决分布式缓存数据变动 和映射问题(当服务器个数发生变动时,尽量减少影响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映射关系),某个机器宕机了,分母数量改变了,自然取余数不行了。
3大步骤
算法构建一致性哈希环
将节点全部放到一个虚拟的圆环上,圆环上0在2^32处重合,其节点范围在0-2^32-1
一致性哈希算法必然有个哈希函数并按照算法产生哈希值,这个算法的所有可能哈希值会构成一个全量集,这个集合可以成为一个hash空间[0,2^32-1],这个是一个线性空间,但是在算法中,我们通过适当的逻辑控制将它首尾相连(0=2^32),这样让它逻辑上形成了一个环形空间。它也是按照使用取模的方法,不过前面介绍的哈希取余分区取模法是对节点(服务器)的数量进行取模,而一致性哈希算法是对2^32取模(因此解决了取模数会变化的问题),简单来说,一致性哈希算法就是将整个哈希值空间组织成一个虚拟的圆环,如假设某哈希函数的值空间为0~2^32-1(即哈希值是一个32位无符号整形),整个哈希环如下图:
整个空间按顺时针方向组织,圆环的正上方的点代表0,0点右侧的第一个点代表1,以此类推,2、3、4......直到2^32-1,也就是说0点左侧的第一个点代表2^32-1,0和2^32在零点中方向重合,我们把这个由2^32个点组成的圆环称为Hash环。
服务器IP节点映射
IP 或者主机名
节点映射
将集群中各个IP节点映射到环上的某一个位置。
将各个服务器使用Hash()进行次哈希,具体可以选择服务器的IP或主机名作为关键字,这样每台机器就能确定其在哈希环上的位置。举个例子,如下图4个节点NodeA、B、C、D,经过IP地址的哈希函数计算Hash(IP),使用IP地址哈希后在环空间的位置如下:
key落到服务器的落键规则
当我们需要存储一个kv键值对时,首先计算key的hash值(hash(key))将这个key使用相同的哈希函数计算出哈希值,并确定此数据在环上的位置,从此位置沿环顺时针"行走",第一台遇到的服务器就是其应该定位到的服务器,并将该键值对存储在该节点上。
举个例子,如下图中Object A和Object 两个数据对象,经过哈希计算后,在环空间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根据一致性哈希算法,Object A会被定位到Node B上,Object B定位到Node D上
Hash环的数据倾斜问题
一致性哈希算法在服务节点太少时,容易因为节点分布不均匀 而造成数据倾斜 的问题 。
即被缓存的对象大部分集中缓存在某一台服务器上,举个例子,如果只有两台服务器,就容易出现大部分数据都存在其中一个服务器上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其实,搞个环也就是为了在节点数目发生改变时,尽量少的迁移数据 ,将所有的节点排列在首尾相接的Hash环上,每个key在计算后会顺时针找到邻近的储存节点存放,而当有节点加入或者退出时仅影响该节点在Hash环上顺时针相邻的后续节点。
优点
加入和删除只影响hash环中顺时针方向相邻的节点,对其他节点无影响
缺点
数据的分布和节点的位置有关,因为这些节点不是均匀的分布在哈希环上 的,所以数据在进行存储时达不到均匀分布的效果。
这就是一致性哈希算法在节点较少时会有数据倾斜的问题,因此我们有了👇 ------ 哈希槽分区
哈希槽分区
为了解决一致性哈希算法数据倾斜的问题,产生了哈希槽分区
其实质就是一个数组,数组[0, 16383]形成哈希槽空间(共16384个槽位)
16384就是2^14-1
没有什么是加一层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加一层
解决均匀分配的问题,在数据和节点之间又加了一层,把这层称为哈希槽(slot),用于管理数据和节点之间的关系,就相当于节点上放的是槽,槽里放的是数据。
槽解决粒度的问题,相当于粒度调大了,便于数据的移动。哈希解决的是映射问题,使用key的哈希值来计算所在的槽,便于数据分配。
一个集群只能有16384个槽,编号0-16383(0~2^14-1),这些槽会分配给集群中的所有主节点,分配策略没有要求。
集群会记录节点和槽的对应关系,解决了节点和槽的关系后,接下来就需要对key求哈希值,然后对16384取模,余数是几key就落入对应的槽里(HASH_SLOT=CRC16(key)mod 16384)。
以槽为单位移动数据,因为槽的数目是固定的,处理起来比较容易,这样数据移动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