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回到重庆工作,已经半年了。
半年来,我的生活大概算是很有些变化的,我想在年终总结之前汇总一下这些变化,为本周的年终总结,提前准备一个链接。
回到重庆的半年,我生活的中心,依然是工作,是公司在重庆的一份新的工作。
我作息的安排,都围绕上下班展开。
在重庆上班的第一天,我为自己定下的起床时间是早上6点半,我打算洗漱完毕便出发,我要躲开早高峰,我不想将许多时间花在开车上面。
第一天,我的出发时间是早上6点56分,到公司的时间为7点52分。
我对路上耗费的时长很不满意。于是未来很多天的出发时间,我都卡在6点40分之前。
到公司停好车,我会坐在一个背晒太阳脚下有虫爬的路沿上,看《人生的智慧》。我尝试弄清楚,我为什么而活着,或者说,我活着是为什么。
那段时间的我该是很焦虑的。有一天早上的出发时间接近7点,匆匆下楼的我感到慌乱,慌乱情绪由司机这个角色放大:我把邻居车的车漆刮掉一块,赔钱300元。
这样的早起早出发作息,持续两个月。
不知是因为开车技能有了提升、对上班路径更加熟悉,还是看《高敏感人士的幸福清单》有了效果,我在某天发现:晚10分钟出发在路上花费的时间,与早10分钟出发一样,都差不多40分钟多一点,为什么不试试看晚10分钟出发呢?
从那之后,我一周周试验。6点50分出发,7点出发,7点10分出发,7点20分出发,到现在甚至偶尔7点50分才出发......
每一次晚10分钟出发,都像是在与自己和解:"早上没有安静又能全身心投入的阅读时间,那就不读,在路上听听历史也是好的。"
"公司食堂早餐不好吃,在楼下坐着喝粥吃酱肉包再听小学生用清脆声音叫老板拿'刺猬'也不错的。"(我家楼下是一所小学,"刺猬"是一种被老板做成刺猬状内里包豆沙的包子。)
"头天晚上提前买个面包,早上起来边吃边看耗脑力的书,也是一种不错体验。"
"卡点打卡就好,到公司再早也不能累积加班时长,何必呢?"
下班时间并不固定,大都在晚上7点半之后,回到家稍作休息时间便来到9点。和阿妮聊聊天、下楼投投篮、躺着不动刷会视频、洗漱、拉伸,偶尔写点东西......时间很快到11点便要立马睡觉。
(前两个月的睡觉时间定在晚上10点半,后来出发的晚些,睡觉时间慢慢变回已经不再需要坚持便能保持的11点。)
每个工作日剩下的这两小时,极其短暂,时间总不够用。
时间不够用,做的事情便少许多,回重庆半年,我的生活是做了许多减法的(减法只是相对在深圳的作息,括号中是在深圳的情况):
- 没有看过英文书(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坐在电脑前看至少10分钟的英文书,正阅读的书是《数据库系统概论》);
- 不再有专门的地铁时间用来看《鲁迅全集》(鲁迅先生的文章要花心力才能部分读懂,我便在每天的上班地铁上看);
- Python教程视频不再继续(每周二晚,是我复习书中内容、做PPT、写课程稿录视频的时间);
- 不再录制读书分享视频;
- 没坐过飞机;
- 没有游过泳(在深圳的大多数周四,我都去南山文体中心游泳);
- 只打过一次台球(只要大白鹅有空,周末都会打半天的台球);
- 不再早上6点起床打篮球(周六周日连续两天6点起床去球场打篮球);
生活中的变化,除了减法,当然也会有加法:
- 每天晚上回到家,再不用给阿妮打电话;面对面聊天,感觉是很有些不一样的,阿妮的动作与表情,使得声音更加动听;
- 周末做饭次数多了许多,我甚至重新生出"学做菜"念头;
- 周末经常和阿妮一起爬山,我们暂时的目标,是将南山上步道都走一遍;
- 周末的爬山,会拓展成与许多朋友一起的稍远程徒步;
- 周末的篮球,总和同学朋友一起,和陌生人吵架有人帮忙再不用使劲鼓励自己鼓起勇气;
时间好像很慢,又似乎过得很快。
回重庆半年,我新认识的人,有食堂煮小面的大姐、楼下早餐店老板、公司负责人员出入管理的阿姨,以及经常在小区中庭跑来跑去的十岁小淇。
今晚,练习完20分钟投篮,我和小淇一起计算二又五分之四乘以二等于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