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到决策:项目管理和度量领域必备技能

0、引言

"效率"作为得物技术部的关键词之一,大家在研发效能、会议效率、协作效率、办公效率等方面一直进行着持续地探索。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评估应用效果,往往需要将定性描述转换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这些数据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研发过程中的变化和趋势。但是你真的能"读懂"这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吗? 在看到这些数据指标时,我们往往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只关注具体的数字,而忽视了数据采集和分析解读的过程。这意味着即使我们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定期监控,我们仍然不能真正了解研发过程中的状况和障碍。 因此,如何正确地解读这些数据指标变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解读数据,我们需要了解数据来源和分析过程,以及数据指标与业务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1、研发数据从哪里来

第一阶段:人肉统计

当我们从0到1定义一个新流程、新数据指标时,通常是处于探索验证的阶段,这个时候通常不会耗费过多人力来搭建线上化的系统,导致数据采集的过程十分痛苦,文档、表格、甚至群聊等五花八门的数据来源,不少同学应该有亲身体会。

第二阶段:分散、未经处理的系统数据

技术部全链路的研发过程数据往往分散在多个内部系统中,当你需要分析某个数据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系统之间的交互,而各个系统由于数据维度、统计口径的不同,必须先梳理清楚数据背后对应的逻辑,其次再进行数据清洗、关联业务线/部门等统计维度,最终形成可用的数据源。除此之外,一旦涉及到某个系统的改造/数据加工,想要获取到可用的数据更是难上加难。

第三阶段:流程不规范,导致数据不可用

这是系统建设中最常见的问题,由于系统沉淀的数据强依赖用户操作,如果在流程中没有规范化的操作方法及卡点管控,就有可能造成数据不可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项目管理软件中需求/任务的状态流转,会出现任务长时间处于未开始状态、长时间滞留在进行中、任务完成但是消耗的工时为0等各种异常场景。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

工具一体化,流程规范化,数据标准化。效能度量和项目管理人士心驰神往的阶段,这个阶段要流程有流程、要系统有系统、要数据有数据,无需耗费大量精力来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

2、数据指标之略问一二

大数据时代,万物皆可数据化。在研发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数据可以定义出种类繁多的数据指标,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往往会耗费大量人力打造出一个数据指标大盘,甚至美其名曰"驾驶舱"。虽然我们的理想绝不仅限于拥有数据大盘,但现实很骨感,残酷到"你以为的起点竟变成了你的终点",没错,数据大盘可能是大部分团队的终点,它具有取数、看数以及基础的可视化图表,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五花八门的指标,我们稍不注意就会迷失了方向。

2.1 你知道X指标的定义是什么吗?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没有难度,不需要太多思考就可以列出具体的公式和取数逻辑,但是真正想问你的不仅仅局限于此,更深入一步的问题是:你知道X指标为什么这样定义吗?想要通过它来衡量什么?

在软件研发领域,提到研发数据就不得不提研发效能度量,后者在各路大神的研究及科普下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与此同时也沉淀出很多业内通用的研发效能指标。但如果你仅仅是生搬硬套指标定义,而不去深入理解指标背后隐藏的业务目标,你会发现最终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所以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你在使用或定义一个数据指标时,必须要清楚地知道度量X指标的真正目标,想要发现或改进什么问题,避免变成纯纯的数字游戏。

2.2 你知道最核心的指标是哪个吗?

在几十个数据指标中,你能分辨出哪个指标最重要吗?看到这里,你可能在仔细对比各个指标的重要性,但是,

这是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在我看来,没有最核心的指标,只是不同的领域会有相对核心的指标。想想新广告法开始限制"最"、"第一"这种词语的使用,是不是感觉也挺合理?这些形容词是需要基于真实场景的,同时又会因为所处阶段不同,导致你关注的指标也会发生变化,就像OKR一样,不同的时期你会设立不同的O,自然就会有不同的KR。

举个例子:

  • 公司在Q1要快速扩张,它对应的KR可能会包含DAU、GMV等指标
  • 公司在Q2要提升体验,它对应的KR可能有NPS、秒开率、工单解决工作时长等指标。

参照OKR的概念我们也能发现,我们要从一堆指标中筛选出你真正关注的指标,而不是所有指标一手抓。

3、不解读 或 无效解读 = 毫无意义

筛选出了核心指标后,就需要来合理地解读指标。数据指标分成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结果指标只能告诉你好坏,通常需要参照和它相关的多个过程指标来进行归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不是专业的数据分析师,即使是长期在项目管理和研发效能领域工作的专家,可能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所以如何解读数据指标就成了一个难题。 如果你不解读数据指标,直接把一堆指标丢到用户面前,用户看了半天,没看出指标的好坏,也不知道要不要改进,更不清楚如何改进,最终只能是一脸茫然。 如果你用数学的方式进行了无效解读,比如需求吞吐率下降,解读为团队承接的需求数减少(分子),而提报的需求数增加(分母),这就属于无效解读,这个结论几乎没有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分子减少和分母增加的根因。 所以,我们要通过数据指标解读出关键性的结论,告诉用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只有这样你的指标才是有价值的,否则空有指标,啥也不是。

4、解读数据指标的几个步骤

度量数据指标不是目标,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我们希望可以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从而指导实际的业务决策。碰巧之前数据团队的大佬来团队普及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提出了"可量化、可解释、可干预"的观点,此处正好把想问的三个问题分别对应到其中:

第一层:基础

可量化:我们希望通过客观的数据指标来描述现象,就需要明确数据指标的定义,确定其和业务目标的对应关系,判断指标的适用性,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意义。

第二层:分析

可解释:就是让通过分析数据指标得到的结果,能够被用户理解。在开始正式工作之前,我们先熟悉下列几个问题,因为接下来的工作,主要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的:

指标对应的数值是好还是坏?有没有基线标准?跟基线相比是好是坏?

跟自己比趋势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是正常波动还是异动?

带着问题,接下来进入正式的研发数据分析流程:

  • 数据采集及清洗:获取到高置信度的数据,同时可能会使用表格或者可视化的图表来展示数据
  • 选取特定的维度,如业务线、部门、个人等维度,得到相应的数据;同时选定基线,得到基线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指标对应的数值是好还是坏的结论
  • 使用基础的统计学方法,如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式对数据指标进行分析,通过横向对比及历史趋势数据的对比,得出趋势变好还是变坏的结论。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分析出指标是正常波动还是异常波动
  • 如果上一步的数据指标是异常波动,则可以对关联指标进行分析,举例:我们发现研发交付周期数据发生异动,同时发现与它相关的需求变更率、缺陷引入率指标都发生了异动,此时可以通过相关过程指标进行下一步分析
  • 通过具有相关性的过程指标来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最终定位指标异动的根因。

至此,我们成功定位了指标异常波动的根因,这也预示着第二步的完成。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此阶段往往是最为耗时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常不会将整个分析的过程体现到最终的分析报告中,虽然其复杂耗时,但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更加关注的是结论而不是过程。

第三层:价值

可干预: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改进我们归因发现的问题。辛苦了半天,定位到了数据指标异动的根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结束,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能体现你对业务的思考,体现你这份分析报告的真正价值,刚刚让我们辛苦了半天的分析过程,也要靠它赢回票价。

首先,需要评估指标异常波动带来的影响,以及关联指标异常波动带来的影响,整体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如果影响程度可接受,不需要干预,那到这里就结束了

其次,结合该指标的历史数据趋势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情况,尝试对未来做预测,评估指标再次劣化的可能性

随后,针对不同的场景及关联指标情况,提供可改进该数据指标的措施,并评估预期效果(注意预期效果和实际执行落地的效果相比可能会打折)

最后,评估改进措施所需要的投入,结合ROI来辅助你做出最终的业务决策。

经过这一波分析可能得出一条结论:指标异常波动,相比基线低XX%,经过分析发现本季度遇到了A、B、C问题,归因是X、Y、Z原因,负向影响显著。结合历史趋势综合评估未来发生的可能性约XX%。建议通过1、2、3等方式来做改进,分别预期投入XXX,能够解决XXX问题,并带来XXX额外效果。

结论是分析数据指标得到的产物,它远比冷冰冰的数字有价值。从管理者及普通用户的视角来看,给我一堆数字我也不知道要从哪下手分析,不如你直接告诉我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否需要改进,要怎么做才能改进,改进后能拿到什么结果。

5、结语

在项目管理和度量领域,基础的数据分析能力是从业者们必备技能,你可以不精通,但需要掌握入门技巧,同时必须要有专业领域的业务思考,一旦脱离了业务,数据指标也就变成了纯纯的"数字游戏"。

纵观整个数据分析过程,从取数、分析,到得出结论并给出改进建议,最终形成一份分析报告,哪怕看起来不算特别复杂的一份报告,实际上都包含着编写者们的一把心酸一把泪。

在实际工作中,受惠于系统工具的不断迭代,已经逐渐向系统化的取数和分析过程过渡,大大简化了数据分析的困难和复杂度。在结合人工分析过程中,也在逐步摸索更加高效的方法,快速得出结论和建议。未来也希望能通过系统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大多数人能够看懂数据指标,能够直接利用有效的建议来实施改进,解决望指标兴叹的问题。

*文/阿杜

本文属得物技术原创,更多精彩文章请看:得物技术官网

未经得物技术许可严禁转载,否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测试者家园7 天前
AI如何与DevOps集成,提升软件质量效能
运维·软件测试·人工智能·软件开发·devops·团队管理·质量效能
图王大胜14 天前
模型 反脆弱
人工智能·团队管理·认知·决策·战略规划·企业发展
刘大猫261 个月前
《docker基础篇:1.Docker简介》,包括Docker是什么、容器与虚拟机比较、能干嘛、去哪下
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团队管理
李新_2 个月前
工程师如何布置工作?
面试·程序员·团队管理
evle2 个月前
从平凡到卓越 这些工作习惯带你冲破职业天花板
前端·后端·团队管理
潘锦4 个月前
研发团队没有战斗力,怎么解?
团队管理
Goboy4 个月前
项目管理的坎坷之路与 MBTI 的启示录
面试·敏捷开发·团队管理
小南家的青蛙6 个月前
团队动力之群体思维理论
团队管理
浪漫主义狗6 个月前
团队管理经验
团队开发·管理·团队管理
魔力老钱6 个月前
【今日闲谈】英特尔裁员15000人,打工人该何去何从
程序员·创业·团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