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初又到了一轮找工作的黄金期,说实话可能大多数最没底的就是面试了。
短短的30~45分钟,其实是很难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水平的,面试失败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门,有时候会因为面试官无休刚睡醒的状态和说话的语调,有时候会因为面试者在面试路上做太多心理建设而导致的心态紧张,也有时候是因为双方第一眼看见所浮现的上辈子的虐缘......
工作多年,做过面试者也做过面试官,其实别说,和面试者聊天面试官也会紧张的。面试就像是相亲,双方把家底亮一下,觉得合适就在一起试试。工作就像是谈恋爱,相处到了一定时间后,如果其中一方没能得到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提升,有一方就会选择离开。
那么第一步,该如何进行"相亲"呢?某天,在某书上看到了一些关于B端产品经理的面试问题,刚好突然兴起想做做面试题,以下纯为个人在短时间内做的即兴回答。
如有疑问,以你为主。
1
过去负责的业务中,有哪些项目,你觉得值得分享?
在最近的一份工作中,我主要负责新零售领域、服装行业的产品规划工作,负责过XXX、XXX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其中XXX的项目从21年到23年经历2年多的时间,从最开始的售前的业务沟通,到合作项目的推进,签署合同之后的项目管理、产品设计等等,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从0到1的项目全过程。
在项目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与业务人员的深入交流,在项目前期我出差了半年多时间,和总部的业务管理的同事、业务执行层的同事、以及IT的同事一起对当前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整理,包括产品功能的设计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让我们双方的契合度得到很好的提升。
很多时候产品经理不亲临一线,是做不出好的产品的,不去真正了解业务人员的真实情况,不和他们一起了解业务不去真正去做一遍业务,也是打造不出一款优秀的产品的,这是我认为所有的产品人都该学习并且饯行的东西。
2
过去负责的业务中,有哪些是可以体现,你的用户洞察力和产品设计能力?
一是亲临现场的用户调研和分析,并且在每日沟通结束后我们会进行总结,并让项目经理输出调研报告,以保证双方的对需求和业务的理解是一致的。
二是快速的原型展示,在沟通完成后,由于在原型设计方面已经定下标准和规范,因此我们可以在沟通完成后,快速地输出原型图,让业务人员进行同频和测试,并收集用户的实时反馈做快速的迭代。
三是对业务指标的量化,我们会与各部分人员进行沟通和分析,将现有的业务指标从概念转化为可被量化的数据指标,以保证项目的成果可被量化,以及指导我们的项目推进工作。
3
如果站在今天的视角,让你重做业务,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动作?为什么?
身处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对原有的业务肯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在项目结案时,我召开过团队进行项目的复盘,由于我们团队没有大多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因此在各个环节的把控还是有欠缺的,比如项目阶段的划分,已经关键成果的验收,在之前都没有形成很好的规范化,因此有些时候我们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
复盘之后我们谈到如果再做一次这样的业务或者项目,我们会比较有底了,因为在项目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文档、资料我们都有很好的保留下来,因此已经慢慢形成可以被参考的经验了。如果重做业务,那么首先我们会让团队成员了解项目的全过程,让大家都知道当前项目处于什么阶段,下一个阶段是什么,每个环节的验收标准和关键成果是什么。如此在项目过程中,每个部门都可以做好很好的同频。
4
如果你是产品的负责人,会通过什么数据,来观察产品的表现?
最核心的我认为应该是业务指标数据,这是直接影响企业和产品战略的数据。项目都是以目标为导向,业务指标决定着项目的成败,项目不是为了完成而去做的,而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规划,以及收益目标而设立的,因此最优先关注的是业务指标的数据。
下一个较为核心的是用户满意度数据,用户使用产品时的满意度,关系到产品是否能持续迭代优化。只有用户认可了这款产品,持续使用这款产品,才能通过产品这个工具来完成业务目标。
其次我认为技术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程度、系统的响应速度,交互反馈等,直接影响了用户的满意度,以及产品的口碑。
5
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化上,你会怎么平衡?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往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有所取舍。用户体验决定了产品的格调的用户满意度,而商业化是一个企业赖以存活的根本。
首先我们会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通过数据分析和工作流程,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用户体验的体系,并在产品进程中不断完善这套体系,以保证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能够获得很好的用户体验反馈。
然后是商业化策略与产品的有效融合,短期、中长期、长期的商业化方向,在每个阶段适时地调整产品的侧重点,以保证产品的良性发展。
用户体验和商业化都是产品定位的一环,清晰的产品定位能够很好的规划产品的进程和方向,并且明确的定位同频到所有的干系人。
6
你觉得在传统制造行业,在近5/10年内,用户的认知或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一句话我和朋友们经常谈起,在过去的20年里,软件改变了原本的行业格局,而现在AI又开始重塑软件市场。
我们知道Saas软件的全称是软件即服务,我们通过软件为业务赋能,建立流程和标准来提高效率,让原本需要人工话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的事情,通过软件的方式来辅助。因此在未来5/10年中,用户的认知会从传统的业务思维,转变转换为管理思维,他们会使用系统软件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管理,进而提供效率。
第二个是会有更多个性化需求的出现,传统Saas软件的弊端在于,它建立了一套流程来使得流程标准化,这同时也存在弊端。随着用户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型技术的提高,用户会希望软件能实现更多的事情,对于产品或者服务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产品或者服务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迭代,来满足用户或者市场的变化。
7
你觉得制造业行业的现状是什么样?现在还有什么机会?
从经济上来说,由于全球环境的关系,发达国家寻求低廉的经济成本,将制造工厂迁移至发展中国家,原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比如中国。后面开始慢慢像人口基数较大的印度等地区,这是一种全球化的手段。对国内的冲击是制造业面临着更大的低成本的竞争,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是其一。
然后是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制造行业在拥抱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再是生产流程变革,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革新,原本的生产制造流程在不断迭代,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最后是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上述的现状,导致着各方人才的增加。原本可能只需要生产制造和管理方面的人才,现在会有更多的工种的人才的需求。
对此所产生的机会也很多,首先是智能制造的技术研发,拥抱新兴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质量。其次迎合国家政策的转型,比如碳中和来说,会让更多的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同时数字化服务、数据分析、自研系统等互联网技术,也会让企业存在很大的市场机会。
说在最后
可能会有很多人会觉得,产品经理面试真的很水。首先,我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这个观点,因为比起真正能够"制造"出可以被用户使用的产品的人并不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在工作划分上更像是"爸爸"的角色,提供数以万计的"想法",并且赋予这些想法"活力",管理想法到落地的整个过程,照顾"妈妈"的情绪感受,并为后续"孩子"的成长付出一生的努力。PS:突然想到的,也不知道比喻对不对......
作为一名技术型产品经理,我比较庆幸的是自己掌握了一门编程语言,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从想法到实现全过程。随着AI时代所带来的竞争加剧,所有产品经理都需要切实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了解产品开发的全流程。
就像前几个问题所说的,如果你自己真正去写代码,你怎么做到知行合一,又如何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