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允许将多个对象组成一个链式结构,并在这个链式结构中传递一个请求。每个对象都可以处理这个请求,或者将它传递给下一个对象。责任链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在处理请求时实现解耦,让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而不是将这个请求的处理逻辑集中在一个对象中。

责任链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1. 处理器(Handler):定义了一个接口,用于处理请求。处理器可以是一个抽象类或者一个接口。
  2. 具体处理器(ConcreteHandler):实现了处理器接口,并在其中定义了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器的引用。具体处理器可以处理请求,也可以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

责任链模式的优点:

  1. 解耦:责任链模式将请求的处理逻辑分散在多个处理器中,降低了各个处理器之间的耦合度。
  2. 灵活性:责任链模式允许在运行时动态地添加或删除处理器,从而实现了更高的灵活性。
  3. 可扩展性:责任链模式可以通过添加新的处理器来扩展系统的功能,而不需要修改已有的代码。

Java 实现责任链模式的示例代码:

java 复制代码
// 处理器接口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next;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 next) {
        this.next = next;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 具体处理器 A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A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0 && request < 10)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A: handle request " + request);
        } else if (next != null) {
            next.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器 B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B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10 && request < 20)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B: handle request " + request);
        } else if (next != null) {
            next.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器 C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C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20 && request < 30)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C: handle request " + request);
        } else if (next != null) {
            next.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 handlerA = new ConcreteHandlerA();
        Handler handlerB = new ConcreteHandlerB();
        Handler handlerC = new ConcreteHandlerC();

        handlerA.setNext(handlerB);
        handlerB.setNext(handlerC);

        handlerA.handleRequest(5);
        handlerA.handleRequest(15);
        handlerA.handleRequest(25);
    }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处理器接口 Handler,它包含了一个 handleRequest() 方法。接着,我们定义了三个具体处理器类 ConcreteHandlerAConcreteHandlerBConcreteHandlerC,它们都实现了 Handler 接口,并在其中定义了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器的引用。在具体处理器类的 handleRequest() 方法中,我们根据请求的值来判断是否需要处理这个请求,或者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

在客户端代码中,我们创建了三个具体处理器对象,并通过 setNext() 方法将它们组成一个链式结构。然后,我们通过第一个处理器对象 handlerA 来处理一些请求。通过这个链式结构,我们可以在处理请求时实现解耦,让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而不是将这个请求的处理逻辑集中在一个对象中。这样,我们就将请求的处理过程封装在了具体处理器类中,使得请求的处理变得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相关推荐
敲代码中几秒前
Maven入门到精通
java·maven
拂晓银砾21 分钟前
Java数据结构-队列
java·数据结构
重生成为编程大王22 分钟前
Java ConcurrentHashMap 深度解析
java·开发语言
阿华的代码王国29 分钟前
【Android】适配器与外部事件的交互
android·xml·java·前端·后端·交互
MacroZheng39 分钟前
还在用WebSocket实现即时通讯?试试MQTT吧,真香!
java·spring boot·后端
稚辉君.MCA_P8_Java1 小时前
豆包 Java的23种设计模式
java·linux·jvm·设计模式·kubernetes
tanyongxi661 小时前
C++ 特殊类设计与单例模式解析
java·开发语言·数据结构·c++·算法·单例模式
遗憾皆是温柔1 小时前
24. 什么是不可变对象,好处是什么
java·开发语言·面试·学习方法
midsummer_woo1 小时前
基于springboot的IT技术交流和分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源码+论文)
java·spring boot·后端
Peter(阿斯拉)1 小时前
[Java性能优化]_[时间优化]_[字符串拼接的多种方法性能分析]
java·性能优化·stringbuilder·string·字符串拼接·stringbuffer·时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