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允许将多个对象组成一个链式结构,并在这个链式结构中传递一个请求。每个对象都可以处理这个请求,或者将它传递给下一个对象。责任链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在处理请求时实现解耦,让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而不是将这个请求的处理逻辑集中在一个对象中。

责任链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1. 处理器(Handler):定义了一个接口,用于处理请求。处理器可以是一个抽象类或者一个接口。
  2. 具体处理器(ConcreteHandler):实现了处理器接口,并在其中定义了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器的引用。具体处理器可以处理请求,也可以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

责任链模式的优点:

  1. 解耦:责任链模式将请求的处理逻辑分散在多个处理器中,降低了各个处理器之间的耦合度。
  2. 灵活性:责任链模式允许在运行时动态地添加或删除处理器,从而实现了更高的灵活性。
  3. 可扩展性:责任链模式可以通过添加新的处理器来扩展系统的功能,而不需要修改已有的代码。

Java 实现责任链模式的示例代码:

java 复制代码
// 处理器接口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next;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 next) {
        this.next = next;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 具体处理器 A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A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0 && request < 10)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A: handle request " + request);
        } else if (next != null) {
            next.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器 B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B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10 && request < 20)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B: handle request " + request);
        } else if (next != null) {
            next.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器 C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C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20 && request < 30)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C: handle request " + request);
        } else if (next != null) {
            next.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 handlerA = new ConcreteHandlerA();
        Handler handlerB = new ConcreteHandlerB();
        Handler handlerC = new ConcreteHandlerC();

        handlerA.setNext(handlerB);
        handlerB.setNext(handlerC);

        handlerA.handleRequest(5);
        handlerA.handleRequest(15);
        handlerA.handleRequest(25);
    }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处理器接口 Handler,它包含了一个 handleRequest() 方法。接着,我们定义了三个具体处理器类 ConcreteHandlerAConcreteHandlerBConcreteHandlerC,它们都实现了 Handler 接口,并在其中定义了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器的引用。在具体处理器类的 handleRequest() 方法中,我们根据请求的值来判断是否需要处理这个请求,或者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

在客户端代码中,我们创建了三个具体处理器对象,并通过 setNext() 方法将它们组成一个链式结构。然后,我们通过第一个处理器对象 handlerA 来处理一些请求。通过这个链式结构,我们可以在处理请求时实现解耦,让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而不是将这个请求的处理逻辑集中在一个对象中。这样,我们就将请求的处理过程封装在了具体处理器类中,使得请求的处理变得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相关推荐
penguin_bark1 天前
C++ 异步编程(future、promise、packaged_task、async)
java·开发语言·c++
又是忙碌的一天1 天前
Java基础 与运算
java·开发语言
程序猫.1 天前
学生管理系统
java·1024程序员节
m0_748241231 天前
Java注解与反射实现日志与校验
java·开发语言·python
一成码农1 天前
3w字一文讲透Java IO
java·开发语言
木易 士心1 天前
MyBatis 与 Spring Data JPA 核心对比:选型指南与最佳实践
java·spring·1024程序员节
努力写代码的熊大1 天前
stack、queue与priority_queue的用法解析与模拟实现
java·前端·javascript
wyzqhhhh1 天前
前端常见的设计模式
前端·设计模式
遥远_1 天前
电商履约大促峰值应对:核心业务数据预热方案详解
java·spring·1024程序员节·电商大促·数据预热
lemon_sjdk1 天前
每天学习一个新注解——@SafeVarargs
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