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拨备前利润( PreProvision Operating Profit,也就是PPOP**)和拨备后利润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扣除减值准备金、是否遵循保守性原则以及显示的利润数值不同。**
- 拨备前利润。指在计算利润时没有扣除减值准备金的利润,它等于税前利润加上资产减值损失。拨备前利润不遵循保守性原则,显示的利润数值较高,因为资产减值损失通常较大。
- 拨备后利润。指在计算利润时已经扣除了减值准备金的利润,它等于拨备前利润减去资产减值损失。拨备后利润遵循保守性原则,显示的利润数值较低,因为减值准备金被从利润中扣除。
简而言之,拨备前利润反映的是银行在没有考虑风险准备金(即减值准备金)情况下的盈利能力,而拨备后利润则是在考虑了减值准备金影响后的盈利能力。
二、区别
1、减值准备金是否被扣除:
拨备前利润并未扣除减值准备金,而拨备后利润已经扣除了减值准备金。
2、保守性原则的不同:
拨备前利润不基于保守性原则,拨备后利润基于保守性原则。
3、利润数值的不同:
拨备前利润数值相对比较高,拨备后利润数值相对比较低。
三、扩展资料
在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的在确定收入之前,通常会考虑到未来的坏账可能性而作出资金上拨备,而实际上基于保守性原则,这种拨备通常略大,因而当年时点上账面的利润将会减少,但这并不是现金从银行流出。
这些大量的未偿贷款中,许多不同的客户在不同时期的偿债能力不同,而且拖欠的贷款也存在回收的可能。因而需要有PPOP这个指标,PPOP在于提供一个银行作出拨备前合理的利润水平,以供投资者了解其拨备前方面的经营利润,合理、全面地比较分析银行的经营水平。
对业绩而言,拨备率越低越好,反应损失较小利润越高;而拨备率越高说明风险越大,损失越大利润越小。此外,拨备率与PPOP也从宏观上反应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程度及社会经济环境、诚信等方面的情况。
1、拨备
是进行财政预算时,估计投资出现亏损时所预留的准备资金。帐目中的拨备预算,最终可能与最后结果出现差异:假如实际的损失少于拨备预算,便可视为盈利,反之则是亏损。
是对企业经营中可能已经构成的风险和损失作出准备,反映企业承担的风险和成本,直接冲减净资产,更真实地反应企业的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比如老婆叫你借1000块钱给小舅子,你知道这个小舅子的信用不是那么好,那么你就会先做好思想准备,想他要是能还我600快就满意了,那么你就提了400元的拨备。那么你再算你这个月的收入时,你只能把这笔钱算做600元计,也就影响了你的收益了。
银行拨备,是指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资产损失准备。银行拨备对提高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所以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2、拨备率
拨备率也称为拨备覆盖率,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在贷款和垫款等风险资产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拨备,以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其计算公式为:拨备率=拨备余额÷风险资产余额×100%。其中,拨备余额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在贷款和垫款等风险资产中提取的资金,而风险资产余额则是指银行或金融机构持有的所有风险资产总额。
拨备率是衡量银行或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和偿付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合理确定拨备率,可以有效减少不良贷款和坏账等损失,保障企业经营稳健。同时,拨备率的高低应适合贷款的风险程度,不能过低导致拨备金不足,利润虚增;也不能过高导致拨备金多余,利润虚降。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虽然监管部门有意在2011年将商业银行拨备率指标提高至2.5%,但还需和财政部及银行进行沟通,在充分考虑到中国银行业实际情况后,再确定拨备率这一监管指标的具体数值。
3、计提:就是计算和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