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大学开始到现在工作 5 年了,期间使用过各种笔记本用来记录知识,但是一直都被各种问题困扰,最近下功夫学习了下「知识管理」并开始尝试新的知识管理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以 Obsidian 为基础应用 「CODE」 与 「PARA」 的知识管理方法。
💣 注意:知识管理每个人按照自身不同的习惯、特点、能力的区别都会有很大不同,本文知识基于自己的习惯所进行总结,如果你有什么不同见解请友好交流。
🚀本文算是最近在网络上搜索了些资料,学习总结而来,具体效果怎么样可能需要在长期使用感受下。 由于本人也仅仅是个初学者,如果有错误或者不同见解相当欢迎留言交流,谢谢~
面临的问题
以下列举了我使用不同笔记本均会面临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与「器 」无关即笔记本提供的功能,而更靠近「术」即知识管理技巧:
- 无效记录:用了这么久的笔记本记录知识,最后感觉知识管理对于我来说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伪命题」,单纯的记录知识摘抄文字最有用的其实是「自我满足」,看到写满的一篇篇文本安慰自己说「又是没有虚度的一天啊!」,但是之后再打开的概率却微乎其微😓,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无用功。
- 不成体系:笔记的记录无法体现出知识体系,知识简单的按照类别分类,无法通过已记录的知识实现联想。同时不成体系同样会导致重复记录的问题,一份知识可能被多个领域知识依赖,简单的分类会导致笔记之间的关联很困难,最终超出超出管理极限,大骂一句辣鸡记事本工具换一个后继续重复。
- 没有输出 :学习知识并将其表达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查缺补漏并加深印象,如果仅仅记录则无法使知识流动起来。已经记录的知识不去使用则没有任何有价值,如果「情绪价值」也算的话可能为你带来些满足感🤣。
理论方法
理论方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如何打造知识体系使得笔记更加有帮助;
- 如何高质量的组织笔记,以更适合日常的学习、工作等情况。
- 如何有效的记录笔记以及记录的技巧。
打造可以循环的知识体系 -- CODE 法则
「知识管理」真正的困难是「如何将信息传递给未来的我们」 这是在查找资料时看到的一句话,个人非常认同,很多时候记录笔记时往往也都是在想以后可能用的上🤔,但实际却总是背道而驰。
CODE 法则是 Tiago Forte(蒂亚戈·福特) 在《打造第二大脑》书中提出,大体内容如下:
知识循环(CODE 法则):Capture -> Organize -> Distill -> Express:
- Capture:通过平时记录捕获观点与记录感兴趣的内容。
- Organize:组织深入的内容。
- Distill:萃取,将输入内容变为自己领域的知识。
- Express:表达整理,找出精髓并将其输出为新内容。
看起来不错,但是内容实在宽泛没有操作,不过理论方法章节还要什么实操呢,不要过于纠结后文还有😝。
以行动为导向的组织方法 -- PARA 方法
PARA 方法也是由 Tiago Forte(蒂亚戈·福特) 提出的一套个人知识管理方法论。它的名字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 Projects(项目):与目标关联的一系列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完成期限。例如,完成一个应用程序的设计原型、一个项目的开发计划、执行业务开发活动、写博客文章、最终确定产品规格等。
- Areas(领域):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任务领域。例如,健康、财务、专业发展、旅行、爱好、朋友、公寓、汽车等。
- Resources(资源):持续感兴趣的话题或主题。例如,习惯养成、项目管理、超人主义、咖啡、音乐、园艺、在线营销、SEO、室内设计、建筑、记笔记等。
- Archives(档案):包括其他三个类别以外的非活动项目。示例包括已完成或不再维护的项目、不再感兴趣的领域等。
PARA 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组织方法,我实际应用在项目管理上同样有不错的效果😊。
构造知识网络的技巧 -- 卡片盒笔记法
卡片盒笔记法是由德国社会学家 Niklas Luhmann 提出的。这一方法在德语中被称为 Zettelkasten 笔记法 ,意为"卡片索引盒",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思想是:每张卡片记录一个主题,所有卡片存入一个卡片盒,不分类,卡片之间建立联系 。分为四种卡片类型临时笔记(Fleeting Notes) 、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 、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 ,与两种卡盒子分别是知识卡片盒 、文献笔记盒。
卡片盒笔记法其实也包括了文档组织等等技巧,但对我来说不太适用,我更看重的是其「卡片」与「索引」,可以让笔记与笔记之间通过「索引」建立起联系,通过不断的添加「索引」,渐渐地我们的笔记就会形成「知识网格」,这会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不同领域知识的内在联系。
为大脑减负 -- 间歇式日记
间歇式日记是著名的生产力教练 Coach Tony 在 2017 年发表的《Replace Your To-Do List With Interstitial Journaling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 by Tony Stubblebine | Better Humans》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两个工作任务之间的 5-10 分钟 内进行间歇式日记,有助于清空大脑,为下一项任务制定最佳策略。类似于写日记,记录当前的所思所想。
- 工作间歇: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是「分段」进行的,这样的效率会比较高,例如许多人使用的番茄工作法就是一种「分段」方式。
- 时间戳:指的是在笔记的开头先写下笔记发生当下的「时间」,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最小日记记录法」,这样我们就把记录的「日记」按照时间点分成了几个片段,它最大的好处是使得「大多数人看到时间戳能有一个明显的回忆,几点几分做了什么事」。
其实日常工作中我最困惑的一件事情就是规划第二天的工作时间表,计划每个时间做什么,但是工作往往面临着各种事情打断,需要不断作出调整,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负担来管理时间表以及挫败感。
间歇式日记对我来说最大的帮助有以下几点:
- 不需要制定时间表,只需要记录待办事项最多再加个优先级即可。
- 不在害怕打断,我们只需要在工作之间进行记录便于后续回顾,并且可以帮助写第二天的日报😂。
- 记录各个事项进度,用于更新项目进展。
小结
本节介绍的各种方法个人理解其应用关系如下:
Capture 捕获
获取高质量信息
- 整理自己的大脑,思考需要获取信息的领域:
- 饭碗:吃饭的能力,需要不断精进;
- 兴趣:自己感兴趣,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领域;
- 热点:获取当下前沿信息,不要当韭菜。
- 根据自己需要的领域选择优秀的社区、媒体等进行订阅,这里我举一些自己的例子,比如我对于大模型感兴趣:
- 可以自己实操的:Github 上查找比较火的开源模型,尝试本地搭建,例如 ggerganov/llama.cpp: LLM inference in C/C++ (github.com),并 follow 大佬关注其后续动态。
- 可以尝试使用的:例如 ChatGPT、Claude 注册并使用,了解提示词使用 PlexPt/awesome-chatgpt-prompts-zh: ChatGPT 中文调教指南。各种场景使用指南。学习怎么让它听你的话。 (github.com)。
- 将一些开源社区加入自己的邮件列表或者浏览器收藏夹,例如 LlamaFamily/Llama-Chinese: Llama中文社区,最好的中文Llama大模型,完全开源可商用 (github.com)。
- Telegram 上关注相关频道,等等。
- 卸载内容低劣的平台,没有任何信息含量只会推荐刺激你的多巴胺内容的平台。
闪念
捕获平时突然闪现的闪光点、想要做的事、想要了解的知识,可以记录很多而不必存在心里负担,主要是为了给未来的自己「提个醒」,可能帮忙自己提供不同的想法。
这里介绍个 Obsidian 插件 QuickAdd:
可以自定义快捷键以及行为,进行快捷添加,具体使用可以看下插件主页这里就不展开了。
Organize 组织
PARA 方法应用
PARA 在 Obsidian 中的应用可以参考下这篇文章,作者写了一个插件非常好用:一种实用新型 Obsidian 实践之构建我的第二大脑 🧠 - 经验分享 - Obsidian 中文论坛
知识组织采用「PARA」结合「间歇日记」方式,以项目 进行驱动记录笔记,完成的项目将不断反哺到 领域 或 资源 中,使用「tag」与「双链」将其与我们的领域范围进行关联。这样便集合了卡片式记录与 PARA 的组合。
Obsidian 配置
Obsidian PARA 应用大体配置步骤如下:
- 首先将 Obsidian 的笔记结构按照 PARA 的结构进行配置。
- 安装 PARA 插件,提供日历以及任务追踪服务。
- 创建自己的项目、领域、资源。
- 及时更新插件。
这个是我依据模版自定义后的可以参考,README 中有介绍了插件与自定义的快捷键:HATTER-LONG/obsidian_PARA_template: my obsidian template, Inspired by para (github.com)
实践方法
「一种实用新型 Obsidian 实践之构建我的第二大脑 🧠」 这套方法分为周期笔记与知识管理两套系统,项目为推动点进行笔记记录,而进度记录将以周期笔记的每日进行,并且会对长期进行总结。
每日记录将会包括任务记载、闪念记录、习惯养成等等,而其中对于任务生成的笔记将归类到知识管理的「项目」、「领域」、「资源」进行管理。
大体操作步骤如下:
- 创建项目与领域:
- 项目对应一个有着明确期限和目标的任务,规划明确的行动步骤,在项目过程中记录的笔记遵循卡片记录法与原子性。
- 领域对应的长期发展的方向,例如保持健康、职业发展、专业知识,没有固定期限和行动细节。当关联的项目完成后需要对项目进行归档总结,其中总结将会记录在领域中起到顶层大纲,项目则移动到归档中,如果项目会存在子项目后续也可放到资源中。
- 完成项目后对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将其中公开或者感兴趣的资料放到资源中供后续使用。
- 如果是阶段性完成的项目,例如有实物产出、经验教训等,需要进行表达的文章编写,提升个人能力与知名度。
- 完善 Capture 捕获的信息来源。
笔记记录
- 卡片盒笔记法:其包括两部分「卡片」和 「索引」,我们使用 Obsidian 可以便捷的记录,「卡片」对应一片笔记,「索引」对应有效的双链,来了解当前「卡片」被谁在引用。
- 使用 Obsidian 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知识网格」,随着笔记增加网络越大,越容易从中找到内在联系,Obsidian 支持的双链格式:
- 双向链接:
[[Note Name]]
- 话题引用:
[[Note Name #header]]
- 别名引用:
[[Note Name |Alias]]
- 嵌入引用:
![[Note Name]]
- 块引用:
[[Note Name ^]]
- 双向链接:
- 使用 Obsidian 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知识网格」,随着笔记增加网络越大,越容易从中找到内在联系,Obsidian 支持的双链格式:
- 间歇式日记:在每个工作间歇 ,以时间戳 为单位,采用类似日记 的形式做的笔记。
- 工作间隙:例如番茄钟的周期间隔,「分段间隔」记录当前的工作。
- 时间戳:记录关键的「时间点」,可以快速回想做了什么。
- 注意,重点是尽量写出「下一步的行动」,而不是「下一步的描述」。
基于「更加专注」的考量,在间歇式日记中将「上一件事」写下来,清理缓存全心投入下一件事情。而基于行动过程中产生的想法通过「卡片盒笔记法」进行记录。
Distill 萃取
完成的项目及时进行归档,将其中的知识吸收,并形成原子化的笔记填充进入「领域」或者「资源」中,将这些总结的知识送给未来的自己。
如何对文章进行重点摘要是要考虑的,要平衡舍弃的知识与重点。
设计留给未来的笔记,要求我们制作「高度浓缩的笔记」,这意味着笔记要同时满足「可发现性」和「可理解性」。
我们要设计一款「传递给未来的自己」的笔记系统要满足如下条件:
- 销售思维:即我们设计笔记要有销售思维,想方设法引起未来的自己注意,并提供出未来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原子化:即我们尽量原子化记录笔记内容,在适当的地方通过「双向链接」进行引用,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 实现高度浓缩的摘要,尽量保留原文的重要观点,又要为未来的自己指明文章重点。而这需要做好取舍。
Express 输出
输出会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一环,犹如「讲给小黄鸭」一般你要将知识吸收并讲给一个不了解相关领域的人,切记不要摘抄原文,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输出知识这件事简单说就是不要刻意「为了写而写」,我们写内容一定是根据自己「积累的素材」找到灵感从而有感而发的写出内容,这里最应该杜绝的就是罗列笔记,将内容摘抄拼凑成文章,那样就失去了我们「掌握知识」的意义,一定要根据已有「素材」进行重新组织,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再次过程中不断思考,同时不断「捕获」新的知识点帮我们扩展知识边界,编织知识图。
Obsidian 「关系图谱」和「反向链接」这两个功能在「输出知识」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 笔记越多,网越大,越容易从中找到内在的联系;
- 当你带着问题或者想法搜索时,就会像人类的大脑思考那样, 从一个线索跳转到另一个线索,从而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激活创造性。
- 非线性笔记比线性更利于学习,尤其适用图标和概念图,更能促使信息选择与组织。
总结
「CODE」与 「PARA」网络上有很多的讲解奉为固定「法」则,个人认为是没有必要的,目录结构也不必完全按照文中提供的,学习其中对自己有帮助的思想,多去尝试打造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才是正途。
在收集资料时,我也发现会有人分不清「器」与「术」,上来讲解了一大堆都是笔记本工具的使用方法这些,以前我也会认认真真学习下用法(尤其是 Notion),然后陆陆续续我也换过好几个笔记本了,给我的感受就是学习成本太高了,每次换笔记本都要学习新的笔记本工具的各种功能,这种就有些舍本逐末了,使用者更应该学习的「术」即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器」所提供的功能只有方不方便之分。
只有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才有目标去深挖有没有更适合自己的功能或工具。
最后如果想要体验下可以使用这个模版:HATTER-LONG/obsidian_PARA_template: my obsidian template, Inspired by para (github.com),感觉不错的给个 star 吧 🙏。
参考文章
- 《玩转 Obsidian 01:用 Obsidian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 《玩转 Obsidian 02:基础设置篇》
- 《玩转 Obsidian 03:如何记录「间歇式日记」》
- 《玩转 Obsidian 04:为什么推荐使用 Obsidian 做知识管理》
- 《玩转 Obsidian 05:如何进行阅读及摘要》
- 《玩转 Obsidian 06:如何用渐进式总结笔记,把知识交给未来的自己》
- 《玩转 Obsidian 07 :自动化「间歇式日记」》
- 一种实用新型 Obsidian 实践之构建我的第二大脑 🧠 - 经验分享 - Obsidian 中文论坛
- Replace Your To-Do List With Interstitial Journaling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 by Tony Stubblebine | Better Hu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