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 三余书屋 3ysw.net

乡土中国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解读的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10万字,我将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为什么说中国的根基在于乡土社会?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乡土社会的特征及其重要性?在讲解本书之前,我想请你思考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悖论。一方面,我们认为乡村是贫穷封闭的代名词,似乎与乡村有关的一切都是落后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追求土鸡蛋、放养鸡这种农村的原生食品。一方面,我们认为农村生活中充满了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行为,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向往淳朴厚道、自然闲适的乡村生活。我们对于乡村的印象似乎总是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在李子柒、华农兄弟等反映乡村生活的自媒体账号火热的当下,真实的乡土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呢?你可能会对这一点产生好奇和困惑。我们接下来要讲的《乡土中国》将会重新塑造你对乡土社会的认知,并且帮助你真正理解乡土社会背后的逻辑。这本书将会从乡土社会的特征及其运行方式等方面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乡土社会是如何塑造以及怎样运行的。它会从乡土社会的本质、乡土社会的特征、乡土社会的权力体系等角度入手,帮助你精准把握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它从社会调查出发,为你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图景。同时,为你揭示了这幅图景是如何影响中国的过去和现实,并启发我们去理解这幅图景中的结构和逻辑演化。

先来了解作者简介,本书作者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日本亚洲文化奖等荣誉。这里为你解释一下,赫胥黎奖章是1900年为纪念赫胥黎而创设的,是国际人类学的最高学术荣誉奖。

费孝通先生的一生与社会学息息相关,其突出贡献在于影响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被誉为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在社会学的研究方面,费孝通先生博士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早期的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美国人的性格》、《乡土》、《中国声誉》、《制度等》。后期的主要著作有《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行刑重行刑》等,费孝通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在社会学的发展方面,费孝通先生在1979年以后主持重建了中国的社会学体系,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了总体设计,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风格。在社会学的教学方面,费孝通先生一生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任教。同时,费孝通先生一生也因其学术地位担任过包括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费孝通先生逝世,享年95岁。再来讲这本书的地位和价值,这本《乡土中国》就是费孝通先生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所讲乡土社会学时的上课内容,共由14篇文章组成。魏晓彤先生在本书中强调,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绘,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本书自1984年出版以来,就被学界公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2020年4月,本书更是被教育部列入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作为必读课外书目之一。

这本书虽然源自于费孝通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农村的调查研究与实践,但是他对当下的乡村振兴和三农问题相关的研究也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价值。费孝通先生在本书中提出的差序格局和乡村中存在的四种权力,对后续的社会学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正如费孝通先生的弟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旭东所说,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吸引的不仅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家们对于中国乡村的理解,它的影响范围可以说是包括了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界。好,介绍完了本书和作者背景,下面我就详细为你讲述书中的精华内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为你解读。

第一部分,我们会一起了解一下所谓乡土究竟是什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经常说的"乡巴佬"、"土佬冒"等词语所代表的乡土性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乡土性又会怎样影响乡村的生活?第二部分,我们会探究一下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具有什么特征,也就是说乡土性衍生出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我们会了解一个熟人社会怎样发展它的社会关系,并且影响其中的社会互动。

第三部分,我们会深入探索是什么维护着乡村的社会关系的正常运作,也就是说费孝通先生认为塑造并维持乡村的社会关系的四种权力到底是什么?第四部分,我们会一起梳理一下目前关于乡土社会这本书的学术研究应用情况,了解费孝通先生的思想对当今的影响与现实意义,为你的科研提供借鉴和参考。

好,马上开始。第一部分,解读乡土性是什么:稳定的生产和传统的生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本书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来讨论一下乡土性是什么?费孝通先生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被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乡土性对于生产方式具有巨大影响。我们经常认为乡下人吐里吐气,行为笨拙,思想落后。但是费孝通先生指出,乡下人的土气正是他们依靠土地生存和发展的生产方式导致的。土地是不会移动的,自然土地上的庄稼也不会移动,所以对于这些完全依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不断重复世代相传的生产方式就是最好的选择。从一小块土地开始不断地开垦,等到人口饱和以后,在新的地区继续开垦土地,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就被这种数不清的村民和乡民们稳定延续下来,从而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了解了费孝通先生关于乡土性影响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的观点之后,我们再看看乡土性是怎么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在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遵循祖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平时精打细算地打理自家的田地,当遇到灌溉或者秋收的时候,大家就团结合作,一起完成工作。当人口逐渐增加,原有的土地不够用时,就有人召集大家开垦新的土地,然后新增的人口分配到土地,又构成了一个新的村落。村落不断扩张,就变成了乡,这个乡里的所有人自然也都相互认识。在这个社会中,大家都对彼此知根知底,相互熟悉。这种过于熟悉的社会就衍生出很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行为,比如做事不讲制度,而是讲规矩;交易也从不签合同;抗拒新鲜事物等等。

在这一部分,费孝通先生还提到,当时知识分子推进文字下乡扫盲运动,但是农民认为文字学起来费力,实际生活中也用不到,所以这些活动都失败了。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没有意识到乡土性对于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所以这些不切合实际的行动才屡屡失败。

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理解了乡土性,才能够准确把握乡土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而费孝通先生正是在切实的社会调查研究中才发现乡土性是中国乡村中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乡土性是乡土中国的根基,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一根基之上,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运行逻辑。

好,接下来解读第二部分:乡土性产生了什么?社会关系、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我们了解了乡村社会中的乡土性。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基于这种乡土性,中国的乡村社会中产生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乡村中的熟人社会,然后介绍熟人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及差序格局是怎样的,帮助你理解乡村社会中的社会互动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最后我们来了解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塑造了乡土社会。

正是介绍熟人社会的概念之前,费孝通先生从上文提到的乡土性出发,由乡土性衍生的生产方式,使得乡村社会只需要日复一日自给自足稳定,就成为了中国的乡土底色。而同时因为乡土性衍生的生活方式,使得村落内部所有人都相互熟悉,所以大部分行为都是约定俗成的。这样一个生产稳定、生活传统的社会就是熟人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行为大多是遵循理智和规矩,社会尊重长者权威,社会成员之间知根知底、约定俗成的事物之外的事物,熟人社会都漠不关心,所以熟人社会是抗拒新鲜事物,抗拒改变的。

了解了宏观上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结构之后,我们来看微观上中国的乡村成员是怎样展开社会互动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成员主要是按照差序格局的差异开展互动的。这里费孝通先生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自我就像一块石头,被丢进水塘以后会激起一圈圈的波纹。石头就是社会关系的中心,也就是自我,波纹代表着社会关系的亲密程度,离中心越近,产生的波纹越大,社会关系越亲密;离中心越远,产生的波纹越小,社会关系越疏远。

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第一,自我决定差序格局的核心,一个人有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些标签就是你与社会的联系。比如你是一个儿子,也是一个父亲,你是一个女儿,也是一个母亲等等,你和所有人之间的联系都是以你为中心向外不断辐射,最终形成了一张庞大的社会关系网。

第二,主干决定差序格局的扩张。费孝通先生认为,夫妻关系是决定差序格局如何扩张的主干。结婚意味着社会关系同时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发展,纵向是生儿育女、传承家族,横向是夫妻之间的家族相互认识和沟通,这样扩张以后,一个以夫妻关系为主干的大家族就诞生了。

第三,伸缩性决定差序格局的范围。差序格局可能包括很多成员,亲近的包括直系亲属,疏远的包括远房亲戚。费孝通先生认为,正是核心人物的地位高低决定了这个格局包括多少成员,具体范围是多少。如果一个人位高权重,非富即贵,那么他的关系范围会非常庞大,例如《红楼梦》中大观园里住着各式各样的亲戚。反之,如果一个人家境贫寒,那么他的关系范围就会非常有限。

在了解了差序格局的内容之后,我们来看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这两方面内容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乡土社会的。首先,差序格局决定了社会评价。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讲求的社会评价是有区别的。因为每个人都处于差序格局的中心,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对人或者事物进行评判的。例如一个人犯错,如果这个人和我的关系非常亲近,那么我就会帮他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如果我们完全不认识这个人,那么他一定会面临惩罚。所以,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社会评价取决于每个人的审时度势,几乎不存在普遍性的道德规范。

其次,熟人社会影响了差序格局。前面说到夫妻关系是差序格局的主干,但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的夫妻结合中感情的成分微乎其微,夫妻在一起更多的是合作伙伴、声誉繁衍、人脉拓展等功能,比起配偶,人们更愿意在熟人社会中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性谈天说地。最后,理智秩序是维持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的关键。在这样一种宏观上熟人社会,微观上差序格局的社会中,要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靠西方的法律是没有作用的。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依靠理智秩序,就是用礼数来管理日常生活秩序,约束人们的行为。理智的落脚点在于"理",品行不端就应该接受惩罚,而维持理智的手段不在于至高无上的法律,而在于自己的良心。

好,接下来解读第三部分,乡土社会关系怎样维持?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实事权利。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我们介绍了乡土社会中产生的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两种社会关系,并且了解了这两个社会关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接下来第三部分内容,我们将会接触到这本书的重要观点,到底是什么维持着这种乡土社会的正常运转。接下来首先我们将讲述维持乡土社会的四种权力,然后我们再分别了解一下这四种权力的相关内容。最后我们将介绍四种权力会在怎样的情境下发挥作用,从而深远地影响了乡土社会。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维持乡土社会的四种权力。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存在着四种根深蒂固的权力,维系着乡土社会,这就是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实事权力。所谓横暴权力,经常与冲突和斗争联系在一起,这种权力往往与军事实力、政治权力相关。掌握了横暴权力的人,简直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横暴权力往往在动荡的时候取得,越是动荡,最终产生的横暴权力也就越大。

所谓同意权力,是一种人们就自己的社会分工所达成的共识,这种权力没有强制力的基础,依靠的是双方的协商。费孝通先生认为同意权力是中国乡土社会中民主的那一部分,而所谓长老权力是一种乡土社会中的强制权力。顾名思义,这种权力归属于德高望重的长者,长老权力往往与理智、祖宗、家法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所谓实事权力,有点类似于横暴权力。乡土社会是稳定的,一旦遭遇动荡,人民就会不知所措,这时在动荡的环境中能够稳定民心的人就掌握了实事权力。好在了解了四种权力的初级定义以后,我们来具体地分别介绍一下四种权力的相关内容。费孝通先生认为横暴权力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横暴权力有明显的两面性,手握横暴权力的人既能够稳定大局,使国家走向更好的局面,也能够滥用权力激化矛盾,可能造成更剧烈的社会动荡。另一方面,横暴权力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费晓彤先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国民休养生息以后,国力日渐强盛。皇帝运用横暴权力开疆辟土,修城驻店,权力扩张就会导致国库逐渐空虚,然后民怨沸腾,烽烟四起。皇帝只能再一次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横暴权力的基本内容。

而同意权力的内容同样也有两点,一方面同意权力产生于能够保障所有人权力的公共事务,这种事物在乡土社会可能是兴修水利、集体劳作等等。另一方面,这种公共事务是通过谈判和妥协一定利益实现的,每个人的利益在协商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同意权力往往与协商民主政治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长老权力这种具有乡土特征的权利也有两个主要内容,第一个是长老权力的核心是长者,长者必须既德高望重,又阅历丰富,这样他的经验才能作为权威的处理标准。第二个是长老权力的理智规范是基本传统道德和长老主观想法的结合,惩罚方法也是批评教育为主。长老权力相比较于其他三种权力来说,是乡土社会中最具有乡土性质的权利。实事权力不经常出现,其主要内容也包括两点,一方面,实事权力总是与动荡的环境有关,不稳定的环境才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从而产生受到追捧的英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另一方面,时势权力没有其他三种权力那么普遍,毕竟和平年代总是更多一些。同时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也厌恶动荡。

了解了乡土社会中存在的四种权力之后,我们来介绍一下四种权力是怎样发挥作用并且影响乡土社会的。费孝通先生认为,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四种权力之间相互作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存在着同意权力和长老权力,同时士绅阶层中存在着横暴权力。士绅阶层通过科举制度和行政管理与乡土社会之间沟通。如果横暴权力泛滥,比如皇帝横征暴敛,乡土社会就会揭竿而起,也就是同意权力与长老权力就会转化为实事权力。这体现了政治过程中四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看,长老权力承担着乡土社会延续的核心任务,其他权力都有向长老权力转化的趋势。稳定的乡土社会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相同的生产方式,来自过去的经验,能够帮助当下的社会,所以长老实际上承担着乡土社会中文化传承的作用,它是乡土社会中承上启下的核心。长远来看,无论是横暴权力还是实事权力,在乡土社会趋于稳定之后,都会向长老权力转化,这体现了长老权力的乡土性质。所以说,长老权力是乡土社会中最为核心的权力。

接下来解读第四部分,乡土中国的深远影响:治理转型、形态转换、文化转向。以上就是第三部分内容。我们了解了乡村中的社会关系是靠四种权力来维持的,然后介绍了这四种权力的具体内容,以及这四种权力是如何塑造和影响乡土社会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在目前学术研究中有哪些应用,为你的科研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读这本书,我们了解到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乡土社会的深刻理解,从大量的社会调查中进行总结,对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四种权力等概念进行一一阐释,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乡土社会的真实图景。其中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先生思想影响最广泛的部分之一,对学术界影响巨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乡土社会的概念逐渐扩散成为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是针对西方社会而提出乡土社会概念的。他指的是中国境内与王权政治相对的社会空间,其中既包括乡村,又包括城镇,这个社会空间拥有和西方不同的根本特征,同时又蕴含着等级与人情两种维系力量。这种比较研究的视角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学界,推动中国社会学立足于本土的社会调查和研究,针对全球化发展的大势,讨论如何坚守本国的社会研究特色的重大命题。从乡土社会的调查研究开始,中国社会学界逐渐从乡土中国中提炼出能够与全球化开展对话的概念和话语。

直到1997年,中国社会学界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所谓文化自觉,是指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种文化自觉的概念与乡土社会,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文化自觉也在推动着中国社会学研究不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第二方面,乡土社会的研究风格对研究范式的影响。费孝通先生在长达70多年的乡土社会的研究生涯中形成了独有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对中国的社会学界有着巨大影响,也确立了中国当前时政型社会学的发展方向。简单来说,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研究必须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以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为导向,重视定性分析方式以访谈为主,并解释使用相应的统计资料。具体的研究从微观入手,结论上升到宏观,这种学术范式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学界。时至今日,费孝通先生优秀论文奖仍旧主要关注以切合实际的田野调查、民族志为主要内容的论文。乡土社会的概念不仅在当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的维度和切口,也推动了后续对于乡土社会的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土社会发生进一步变迁之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对当下的学术研究仍旧具有指导意义。根据谷歌学术的查询,与这本《乡土中国》相关的研究内容已经达到20万条以上。根据文献分析可以看出,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学术影响主要集中在乡土社会的治理转型、乡土社会的形态转换、乡土社会的文化转向三个方面。

在乡土社会的治理转型方面,费孝通先生在本书中提出的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和典型内容仍旧在新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发挥着作用。这种传统乡土社会与新型工业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催生出新的后乡土中国的概念。我们从中国知网选取了C刊人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这篇文章被引量102次,下载量5,055次。这篇文章主要认为乡土中国在经历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之后,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但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部分乡土文化依然存续,由此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后乡土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当前农村的双二元格局及秩序基础的行政化和制度化,城乡二元和体制内、体制外二元已成为农村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已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公共管理体系之中。

这正是在新的现代化发展时期,对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演绎。在乡土社会向城乡中国的转变方面,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土社会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层自治制度实施等多个方面的原因而剧烈变化。据此,有学者认为,在乡土中国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迎来从乡土中国向着城乡中国的转变。我们从中国知网选取了C刊管理世界上的一篇文章《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这篇文章被引量85次,下载数5,822次。这篇文章认为,由于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人地关系和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抑制化,以及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乡土中国的概念产生了进一步演化和探究。

在乡土社会的文化转向方面,费孝通先生提出的那种权威导向、稳定延续的文化生产方式及其衍生的四种权力,正在面临新的社会文化和结构转变。我们从中国知网选取了C刊中南民族大学宝人文社会科学版上的一篇文章《乡土社会变局与山村文化再生产》。这篇文章被引量83次,下载数2,954次。这篇文章认为,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革,破坏了在空间和时间的二维框架中由历史感和当代感构成的乡村意义体系。这意味着乡村文化正面临困境,乡村文化的生产和传承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乡村文化不再以复制的方式来发展,而是以再生产的模式来维持和更新。这是面对现代化转型的挑战,乡土社会中的文化生产方式面临自我转型的现实问题,可以说这是对于传统乡土社会文化延续的进一步反思。

好,以上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我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用了三个部分来阐述乡土社会的概念。第一部分讲述了乡土性是什么,这种乡土性会怎样影响乡村的生活。结论是乡土性意味着稳定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乡土性催生出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乡土社会。第二部分介绍了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的特征,包括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并且进一步介绍了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是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第三部分,我们进一步探索了维持乡村社会关系的四种权力,这就是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实事权力。在充分理解了这四种权力的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总结了这四种权力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最后我们梳理了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对于社会学研究的深刻影响和后续开展的与本书核心内容有关的学术研究的情况。听完我近30分钟的解读,您对《乡土中国》有什么感想呢?我想您可能会有两方面的感受,一方面认为乡土中国确实存在着适应当时生活的优点,这种传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另一方面认为乡土中国要积极适应现代化转型,理智、长老、权力这些内容应当被依法治国、科学治理所代替。

的确,乡土中国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仍旧存在5亿乡村常住人口。面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应该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打造成为应对外部风险的蓄水池和后备力量。尤其是在强调国内大循环战略的今天,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正是我们应对乡土中国挑战的回应。也有人提出,乡村应该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发展,不断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村民市民化。农村的消失是工业化发展的规律使然,不应该浪费宝贵的财政资金去投资没有回报的项目。

不同的说法都有背后的逻辑和目的,我们作为读者应该兼听则明,学习费孝通先生在写作本书中使用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在做出研究判断,这也正是当代社会研究学者的使命要求。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所说,历史的经验不仅保留在前人的文字中,也保留在前人相处的现实生活中。可见,无论未来如何发展,乡土社会的特征都将始终深远地影响中国的发展历程。


本文为[三余书屋]收集和整理,原文链接:https://www.3ysw.net/book/1768987406765756416

相关推荐
月眠老师8 小时前
拓展AI超级智能后的人类生活场景
人工智能·生活
@胡海龙2 天前
2024年度个人总结
生活
Candle_light3 天前
2024_12_20_生活记录
生活
2401_857636393 天前
SSM 寝室管理系统:为住宿生活保驾护航
android·数据库·生活
RayLink远程控制电脑4 天前
远程控制软件新趋势
网络·安全·电脑·生活
Anna_Tong5 天前
Windows生态圈:如何改变我们的数字生活
windows·学习·生活·娱乐
yy0821yy5 天前
养生保健:开启健康生活之旅
生活
cosgum5 天前
远程连接:构建智能家居舒适生活
服务器·生活·智能家居
芝士蛋卷啊5 天前
健康养生:拥抱生活的艺术
生活
weixin_498923145 天前
长沙家具叠影床,让生活浸染自由浪漫
生活·智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