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层】TCP 的可靠传输是如何实现的?

目录

1、发送和接收窗口(滑动窗口)

(1)滑动窗口的工作流程

(2)滑动窗口和缓存的关系

(3)滑动窗口的注意事项

2、如何选择超时重传时间

[(1)加权平均往返时间 RTTs](#(1)加权平均往返时间 RTTs)

[(2)Karn 算法](#(2)Karn 算法)

[3、选择确认 SACK](#3、选择确认 SACK)


1、发送和接收窗口(滑动窗口)

TCP 的滑动窗口是以字节为单位的。

(1)滑动窗口的工作流程

现假定 A 收到了 B 发来的确认报文段,其中窗口是 20 字节,而确认号是 31(这表明 B 期望收到的下一个字节序号是 31,而到序号 30 为止的数据已经收到了)。根据这两个数据,A 就构造出自己的发送窗口,如下图所示://发送窗口

上图所示为 A 的发送窗口,发送窗口表示:在没有收到 B 的确认的情况下,A 可以连续把窗口内的数据都发送出去。凡是已经发送过的数据,在未收到确认之前都必须暂时保留,以便在超时重传时使用。

发送窗口里面的序号表示允许发送的序号。显然,窗口越大,发送方就可以在收到对方确认之前连续发送更多的数据,因而可能获得更高的传输效率。接收方会把自己的接收窗口数值放在窗口字段中发送给对方。因此,A 的发送窗口一定不能超过 B 的接收窗口数值

发送窗口后沿的后面部分表示已发送且已收到了确认。这些数据显然不需要再保留了。而发送窗口前沿的前面部分表示不允许发送,因为接收方没有为这部分数据保留临时存放的缓存空间。//发送窗口的位置由窗口前沿和后沿的位置共同确定

现在假定 A 发送了序号为 31~41 的数据。这时,发送窗口位置并未改变,但发送窗口内靠后面有 11 个字节(灰色方框表示)表示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而发送窗口内靠前面的 9 个字节(序号 42~50)是允许发送但尚未发送的。//发送窗口发送数据

再看一下 B 的接收窗口。设 B 的接收窗口大小是 20。在接收窗口外面,到序号为 30 的数据是已经发送过确认,并且已经交付主机了。因此在 B 可以不再保留这些数据。//接收窗口

接收窗口内的数据(序号31~50)是允许接收的。如上图所示,B 收到了序号为 32 和 33 的数据,但序号为 31 的数据没有收到(也许丢失了,也许滞留在网络中的某处)。请注意,B 只能对按序收到的数据中的最高序号给出确认,因此 B 发送的确认报文段中的确认号仍然是 31(即期望收到的序号)。

现在假定 B 收到了序号为 31 的数据,把序号为 31~33 的数据交付主机,删除这些数据。接着把接收窗口向前移动 3 个序号,如下图所示,同时给 A 发送确认,其中窗口值仍为 20,但确认号是 34。这表明 B 已经收到了到序号 33 为止的数据。//接收窗口接收数据

我们注意到,B 还收到了序号为 37,38 和 40 的数据,但这些数据都没有按序到达,只能先暂存在接收窗口中。A 收到 B 的确认后,就可以把发送窗口向前滑动 3 个序号,但指针 不动。可以看出,现在 A 的可用窗口增大了些,可发送的序号范围是 42~53。//窗口移动

A 在继续发送完序号 42~53 的数据后,指针 向前移动和 重合。

此时,发送窗口内的序号都已用完,但还没有再收到确认。由于 A 的发送窗口已满,可用窗口已减小到零,因此必须停止发送

请注意,存在下面这种可能性,就是发送窗口内所有的数据都已正确到达 B,B 也早已发出了确认。但不幸的是,所有这些确认都滞留在网络中。在没有收到 B 的确认时,为了保证可靠传输,A 只能认为 B 还没有收到这些数据。于是,A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由超时计时器控制)就重传这部分数据,重新设置超时计时器,直到收到 B 的确认为止。如果 A 按序收到落在发送窗口内的确认号,那么 A 就可以使发送窗口继续向前滑动,并发送新的数据。//此时可能会发生消息重传

(2)滑动窗口和缓存的关系

++上边过程中,提到了缓存,那么窗口和缓存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关系就是:发送方的应用进程会把字节流写入 TCP 的发送缓存,接收方的应用进程从 TCP 的接收缓存中读取字节流。

发送窗口和发送缓存:

发送缓存用来暂时存放:

  1. 发送应用程序传送给发送方 TCP 准备发送的数据
  2. TCP 已发送出但尚未收到确认的数据

发送窗口通常只是发送缓存的一部分。已被确认的数据应当从发送缓存中删除,因此发送缓存和发送窗口的后沿是重合的。发送应用程序最后写入发送缓存的字节减去最后被确认的字节,就是还保留在发送缓存中的被写入的字节数。发送应用程序必须控制写入缓存的速率,不能太快,否则发送缓存就会没有存放数据的空间。

接收窗口和接收缓存:

接收缓存用来暂时存放:

  1. 按序到达的、但尚未被接收应用程序读取的数据
  2. 未按序到达的数据

如果收到的分组被检测出有差错,则要丢弃。如果接收应用程序来不及读取收到的数据,接收缓存最终就会被填满,使接收窗口减小到零。反之,如果接收应用程序能够及时从接收缓存中读取收到的数据,接收窗口就可以增大,但最大不能超过接收缓存的大小。

(3)滑动窗口的注意事项

第一,虽然 A 的发送窗口是根据 B 的接收窗口设置的,但在同一时刻,A 的发送窗口并不总是和 B 的接收窗口一样大。这是因为通过网络传送窗口值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滞后(这个时间是不确定的)。另外,发送方 A 还可能根据网络当时的拥塞情况适当减小自己的发送窗口数值。

第二,对于不按序到达的数据应如何处理,TCP 标准并无明确规定。如果接收方把不按序到达的数据一律丢弃,那么接收窗口的管理将会比较简单,但这样做对网络资源的利用不利(因为发送方会重复传送较多的数据)。因此TCP 通常是把不按序到达的数据先临时存放在接收窗口中,等到字节流中所缺少的字节收到后,再按序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

第三,TCP 要求接收方必须有累积确认的功能,这样可以减小传输开销。接收方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发送确认,也可以在自己有数据要发送时把确认信息顺便捎带上。但请注意两点。一是接收方不应过分推迟发送确认,否则会导致发送方不必要的重传,这反而浪费了网络的资源。TCP 标准规定,确认推迟的时间不应超过 0.5 秒。若收到一连串具有最大长度的报文段,则必须每隔一个报文段就发送一个确认。二是捎带确认实际上并不经常发生,因为大多数应用程序很少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发送数据。

此外,TCP 的通信是全双工通信。通信中的每一方都在发送和接收报文段。因此,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

2、如何选择超时重传时间

++为什么说选择超时重传时间是 TCP 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呢?++

由于 TCP 的下层是互联网环境,发送的报文段可能只经过一个高速率的局域网,也可能经过多个低速率的网络,并且每个 IP 数据报所选择的路由还可能不同。如果把超时重传时间设置得太短,就会引起很多报文段的不必要的重传,使网络负荷增大。但若把超时重传时间设置得过长,则又使网络的空闲时间增大,降低了传输效率。

++那么,运输层的超时计时器的超时重传时间究竟应设置为多大呢?++

(1)加权平均往返时间 RTTs

TCP 采用了一种自适应算法,它记录一个报文段发出的时间,以及收到相应的确认的时间。这两个时间之差就是报文段的往返时间 RTT。TCP 保留了 RTT 的一个加权平均往返时间 RTTs (这又称为平滑的往返时间,S 表示 Smoothed)。每当第一次测量到 RTT 样本时,RTTs 值就取为所测量到的 RTT 样本值。以后每测量到一个新的 RTT 样本,就按下式重新计算一次 RTTs:

新的RTTs = (1 - )* (旧的RTTs)+ *(新的RTT样本)

  • 其中,
  • ,表示 RTT 值更新较慢
  • 表示 RTT 值更新较快
  • RFC 6298 推荐的 值为 1/8,即 0.125

显然,超时计时器设置的*超时重传时间 RTO (RetransmissionTime-Out)*应略大于上面得出的加权平均往返时间 RTTs。RFC 6298 建议使用下式计算 RTO:

RTO = RTTs + 4 *

是 RTT 的偏差的加权平均值,它与 RTTs 和新的 RTT 样本之差有关。当第一次测量时, 值取为测量到的 RTT 样本值的一半。在以后的测量中,则使用下式计算加权平均的****:

新的 = (1 - )* (旧的)+ * | RTTs - 新的RTT样本 |

这里 ****是个小于 1 的系数,它的推荐值是 1/4,即 0.25。

//这些公式看起来多,实际上理解并不复杂,就是在 RTT 的加权平均值上做了一点点改动而已

++上面所说的往返时间的测量方法理解起来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却相当复杂。++

如下图所示,发送出一个报文段,设定的重传时间到了,还没有收到确认,于是重传报文段。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收到了确认报文段。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判定此确认报文段是对先发送的报文段的确认,还是对后来重传的报文段的确认呢?++

由于重传的报文段和原来的报文段完全一样,因此源主机在收到确认后,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对确定加权平均 RTTs 的值关系很大。

困惑的问题:重传确认影响重传时间 RTO计算不准确

若收到的确认是对重传报文段的确认,但却被源主机当成是对原来的报文段的确认,则这样计算出的 RTTs 和超时重传时间 RTO 就会偏大。若后面再发送的报文段又是经过重传后才收到确认报文段,则按此方法得出的超时重传时间 RTO 就越来越长。

同样,若收到的确认是对原来的报文段的确认,但被当成是对重传报文段的确认,则由此计算出的 RTTs 和 RTO 都会偏小。这就必然导致报文段过多地重传。这样就有可能使 RTO 越来越短。

(2)Karn 算法

根据以上所述,Karn 提出了一个算法:在计算加权平均 RTTs 时,只要报文段重传了,就不采用其往返时间样本。这样得出的加权平均 RTTs 和 RTO 就较准确//Karn算法

但是,这又引起新的问题。设想出现这样的情况:报文段的时延突然增大了很多。因此在原来得出的重传时间内不会收到确认报文段,于是就重传报文段。但根据 Karn 算法,不考虑重传的报文段的往返时间样本。这样,超时重传时间就无法更新。

可借鉴的思想和改进:

因此要对 Karn 算法进行修正。方法是:报文段每重传一次,就把超时重传时间 RTO 增大一些。典型的做法是取新的重传时间为旧的重传时间的 2 倍。当不再发生报文段的重传时,才根据上面给出的计算公式计算超时重传时间。

所以,Karn 算法能够使运输层区分开有效的和无效的往返时间样本,从而改进了往返时间的估测,使计算结果更加合理。

3、选择确认 SACK

若收到的报文段无差错,只是未按序号,中间还缺少一些序号的数据,那么++能否设法只传送缺少的数据而不重传已经正确到达接收方的数据呢?++

答案是可以的。*选择确认(Selective ACK)*就是一种可行的处理方法。

下边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选择确认的工作原理。

TCP 的接收方在接收对方发送过来的数据字节流的序号不连续,结果就形成了一些不连续的字节块。下图中,序号 1~1000 收到了,但序号 1001 ~1500 没有收到。接下来的字节流又收到了,可是又缺少了 3001 ~ 3500。再后面从序号 4501 起又没有收到。也就是说,接收方收到了和前面的字节流不连续的两个字节块。

如果这些字节的序号都在接收窗口之内,那么接收方就先收下这些数据,但要把这些信息准确地告诉发送方,使发送方不要再重复发送这些已收到的数据。//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上图可看出,和前后字节不连续的每一个字节块都有两个边界:左边界和右边界,因此在图中用四个指针标记这些边界。请注意,第一个字节块的左边界 L1 = 1501,但右边界 R1 = 3001 而不是 3000。这就是说,左边界指出字节块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但右边界减 1 才是字节块的最后一个序号。

我们知道,TCP 的首部没有哪个字段能够提供上述这些字节块的边界信息。RFC 2018规定,如果要使用选择确认 SACK,那么在建立 TCP 连接时,就要在 TCP 首部的选项中加上"允许SACK"的选项,而双方必须都事先商定好 。如果使用选择确认,那么原来首部中的*"确认号字段"* 的用法仍然不变。只是以后在 TCP 报文段的首部中都增加了 SACK 选项,以便报告收到的不连续的字节块的边界。//设置SACK的值时需要考虑TCP首部选项的长度的限制

然而,SACK 文档并没有指明发送方应当怎样响应 SACK。因此大多数的实现还是重传所有未被确认的数据块。//所以,你知道TCP进行选择确认的具体实现方案吗?如果有,请分享给我,谢谢

至此,全文结束。

相关推荐
Token_w2 天前
Python爬虫进阶实战项目:使用青果网代理高效爬取某手办网详情数据
大数据·网络·爬虫·python·tcp/ip·tcp
silver98862 天前
tcp的网络惊群问题
linux·网络·tcp
琪露诺大湿3 天前
JavaEE-网络编程(2)
java·开发语言·网络·jvm·java-ee·tcp·1024程序员节
UestcXiye4 天前
《TCP/IP网络编程》学习笔记 | Chapter 12:I/O 复用
c++·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ip·tcp
ZachOn1y4 天前
计算机网络:运输层 —— TCP 的拥塞控制
网络·网络协议·tcp/ip·计算机网络·tcp·拥塞控制
ZachOn1y7 天前
计算机网络:运输层 —— TCP 的 “三次握手” 与 “四次挥手”
网络·tcp/ip·计算机网络·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一直学习永不止步8 天前
LeetCode题练习与总结:至少有 K 个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395
java·算法·leetcode·字符串·滑动窗口·哈希表·分治
雷神乐乐9 天前
网络编程、UDP、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udp·网络编程·tcp·ipv4·ipv6
夏天匆匆2过10 天前
linux性能提升之sendmmsg和recvmmsg
linux·c++·单片机·网络协议·udp·tcp
UestcXiye10 天前
《TCP/IP网络编程》学习笔记 | Chapter 9:套接字的多种可选项
c++·计算机网络·ip·t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