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读《幸福的方法》小记(上)

前言

之前在别的书里看到的一本书,一个月之前就看完了,但是做的笔记内容太多,加上最近工作需要学习的东西比较多,毕业的事情也比较繁琐,所以一直没有把相关的读书笔记梳理出来,直到这周末才忙里偷闲,于是有了这篇读书笔记。本书评分5/5,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作。

因为这本书提出的问题非常多,所以这篇读书笔记会有一部分是我结合自己的情况回答作者所问。

可能是我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比较弱,也和时代背景有关,这几年互联网的寒气也传导到了学校,所以在过去的几年中,忙碌和焦虑总是与我如影随形。过去的我只能被迫化身一根二极管,我的每一天大概都是其中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要么非常非常忙碌,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做出各种各样的准备;要么非常悠闲,什么都不想做,干什么都没劲,在家里一宅就是一天。

更让我觉得恐惧的是:工作之后,后一种情况出现的越来越多。 所这本书提出了很多我之前没听过也没意识到的"变幸福"的方法,相信对每一个努力奋斗,只顾着低头走路的人都是很有作用的。如果今年有卷子问我最推荐的书是什么,我一定会给他推这本 《幸福的方法》

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他在哈佛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在一年内成为了哈佛大学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有些学生没有坐位,只能站着旁听;甚至有些学生带上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是祖父祖母一起听课。获得幸福,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标,这让我们殊途同归。

幸福是生命的终极追求

因为积极心理学是1998年才在美国创立的心理学新领域,其核心元素很多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因此,许多中国朋友对积极心理学的了解其实比西方人要早得多。比如孔子早就提到,"修身"本来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这也正是现代幸福科学的基本假设:要帮助别人,我们得先学会完善自己。

尽管人们对于幸福的热情和实践从未停止过,但是对积极心理学的需求却从未像当今社会这般迫切。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20世纪60年代高了10倍,而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最近在全美范围内的一项调查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而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很多国家的情况也与美国相似。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但到2005年只有36%的人感到幸福,而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与此同时,儿童和成年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同样在急剧上升。中国卫生部的报告称"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的确令人担忧"。

金钱、财富、丰裕和成功,都不能等于幸福,也都不能代替幸福。国民幸福指数(GNH)必将取代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标志。幸福才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意义,幸福才是生命存在的终极理由。

实现目标 != 幸福

反思: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曾经在实现了一个重要目标之后,却没有感到你预期的喜悦?

比如笔者,在大学满打满算有四段实习经历,加起来拿了十数个offer,不管是第一次的offer,还是竞赛的成绩,还是后面的大厂实习、大厂秋招offer,所带来的兴奋和快乐都只能持续不到一个小时,一觉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并且同一类型的快乐和刺激是会逐渐疲劳的,带来的刺激感和快乐感会越来越微弱,到了最后能够实现我大一时的目标,进入我的梦中情司,也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兴奋和波澜。

我发现并不是只有我这样,我周围的大部分同学都生活得不开心,他们沮丧、压力重重。可是他们似乎并不在乎,他们只是在努力地追求好成绩、苦练成为出色的运动员,或是为了显赫的地位而奋斗,但在追求和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很少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虽然在离校后他们的目标改变了(比如以往是追求好成绩,现在是追求高薪和晋升),他们的生活态度却没有丝毫改变。就好像他们已经认定了一点,那就是"要成功就必须以经历痛苦作为代价"。难道真如梭罗所观察到的------大部分人是在"平静的绝望"中生活?就算如此,我也无法接受这种"令人沮丧的状况就是生活的必然"的说法。对于无知的简单,我不屑一顾;而对于超越复杂后的简单,我全力以赴。

我继续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我该如何同时获得成功和幸福?怎样平衡成就和幸福?是否可能打破"不劳则无获"的传统观念?

幸福没有终点

"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败感。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

没有人能够在所有时间都非常满足而无欲无求。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求一个更有助益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不但契合幸福的实质,还表明了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点。比如,我现在要比5年前幸福;我也希望,5年后的今天我能比现在更幸福。

反思:你会怎样定义幸福?幸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于笔者来说,幸福其实是一种比较简单的东西,大概能满足以下的条件即可

  • 工作方面:压力不要太大,做的事情不能是我所厌恶的,最好是弹性工作,不需要去工位最佳,工作时间不固定,完成一定工作量就可以休息
  • 成就方面: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甚至是前0.1%,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财富方面:有一定量的优质资产,可以穿越牛熊
  • 生活方面: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和对象平平淡淡的生活。一年旅游一到两次,每周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周五晚上看部电影

对运动员来说,良好的运动表现是他们价值的最集中体现,所以他们愿意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大部分人来说,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每天都会早晚刷牙。如果我们要追求幸福,认清它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我们就需要为此养成习惯。什么样的习惯能让你更幸福呢?你希望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比如,每周运动3次,每天早上冥想15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与伴侣每个星期二出去约会,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等等。每次养成的新习惯不要太多,一两个足矣;另外,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养成新习惯。就像托尼·施瓦茨说的,"微小的进步,好过野心勃勃却遭遇的失败......不要着急,成功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

反思:回顾你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你经常处于哪一个或者哪两个象限呢?

对于笔者来说,之前的我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忙碌奔波型象限中,现在正在努力向感悟幸福型靠近。

忙碌奔波之罪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从来不为未来担忧,他每天的生活都充满着惊奇与兴奋。不过,从六岁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一生就开始了。他的父母和老师经常提醒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有个好未来。

然而,没有人告诉他学校也是个可以获得快乐的地方,或者说,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由于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中有错字,蒂姆极其焦虑并且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他每天盼望的只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因为只有那时他才不需要为功课和分数而烦恼。

蒂姆逐渐开始接受大人的价值观------成绩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他还是努力学习。当他成绩优秀时,父母和老师都会夸奖他,被灌输了同样观念的同学们也非常羡慕他。升入高中后,蒂姆对成功的公式更加深信不疑:牺牲现在的快乐,才能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虽然他对学业和校园活动并无好感,但他还是全力以赴,荣耀的光环推动着他。当压力大到无法忍受时,他会安慰自己说:"考上大学后,一切都会变好的。"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地落泪了,他感到喜悦和释然。那一刻,他郑重地告诉自己,终于可以享受幸福了。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天,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不能在与同学的竞争中取胜。周围的同学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如果无法击败他们,将来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呢?他继续忙碌奔波着。

四年大学期间,他努力地为未来打造了一份漂亮的简历:他成立了一个新的学生社团,在另一个社团中担任主席,做志愿者帮助无家可归的人,参加各种运动项目......他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而这完全不是出于兴趣,仅是为了让自己有一张光鲜的成绩单而已。

当然,蒂姆或多或少也有些开心的时候,特别是在完成了一些艰难的任务之后。但这些快乐完全来自于如释重负的感觉,它们并不持久,焦虑很快又会如影随形般降临。

在大四那年的春天,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他再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终于可以开始享受生活了。但他很快发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0小时的高薪工作让他倍感压力。他说服自己,小小的牺牲没关系,只有努力地工作,职位才会更稳固,才会更快地晋升。像读大学时一样,他偶尔也会开心一下,因为加薪、奖金或升职等原因,但这些满足感同样很快便消退了。

在多年的超负荷、超时长的努力工作之后,公司邀请他成为合伙人。他依稀记得当初曾认为如果有一天可以成为合伙人的话,一定会非常幸福。但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快乐。

蒂姆在大学里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现在是一家知名公司的合伙人,和家人住在一栋豪宅里,开着跑车,银行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但是他并没有感受到丝毫幸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蒂姆被身边所有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们把他视为偶像,教育小孩时也会以蒂姆为榜样。但是,蒂姆为可能和他拥有一样命运的孩子们感到悲哀,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他甚至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告诉他们,在学校不用努力,不用上好大学,不需要找好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想要成功就必须忍受痛苦呢?

虽然蒂姆是一个不快乐的忙碌奔波者,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还有很多每星期工作80小时的人,他们对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并且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从来没有谁规定,成功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有很多人为了学业、工作每天努力奋斗,他们也过得十分开心。 "忙碌奔波型"和这些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不懂得去享受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还坚守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

为何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得到奖励,我们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结果,而无视过程。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会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拥有这种错觉时,就不由自主地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等同于幸福。这种幸福可被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无法长久维持,因为它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在某一段时期,曾经忙碌奔波地生活。如果有,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给自己一些建议。

笔者的成长历史几乎都和文中的蒂姆一样,中学时努力学习,为了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虽然最后没有那么理想);大学时努力学习,为了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现在,我不想再只为了所谓的"宏大目标"而努力,在努力拼搏的时候也要劳逸结合,比如周五晚上是我的休息日,这一晚完全由我自己支配,只能娱乐/休息。除此之外,我也在抛弃"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的想法,努力发掘生活中的小美好,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享乐主义之罪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在寻找快乐并且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却从不认真地考虑后果。他们认为,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个更刺激的乐子再说。

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劲儿一过,他们就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们失去理智。如果吸毒能带来快感,他就会去吸毒;如果工作辛苦,他就会逃避。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等同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冷血的歹徒被警察打死后,天使出现了,对他说可以答应他任何要求。一开始歹徒对自己可以进入天堂感到难以置信,随后他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贪婪地要求------大笔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他感觉好极了。但是慢慢地,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于是,他向天使请求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天使回答道:"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

在没有任何挑战的情况下,他越来越不开心。终于,他向天使提出了离开天堂的请求。他说就算是去地狱,他也要离开。忽然之间,天使变成了魔鬼的样子,魔鬼笑着对他说道:"你早就在地狱了。"

这就是享乐主义者误认为天堂的地狱: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总是逃避挑战和问题,那和一般动物有什么不同呢?但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享乐主义型"的成分,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只图享乐而不再追求生命的意义,期待理想中的伊甸园早日出现。

在一个与上述故事类似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付费给一些大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什么也不能做。他们的基本需要得以满足,但是被禁止做任何工作。4~8小时后,这些大学生开始感到沮丧,尽管参与研究的收入非常可观,但他们宁可放弃参与试验而选择那些压力大、收入也没有这么多的工作。

无论在山谷还是山巅,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奋力攀登,而不是放纵享乐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作为享乐主义者的经历或者一段享乐的生活,这种生活的好处和代价分别是什么?

笔者在大一下半学年的时候经历过一段享乐的生活,那半年里我几乎没有去上过任何课程,也没有学习有用的技能。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电子娱乐上,比如打电子游戏,看小说,刷短视频等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的床上度过的,有时甚至外卖到了我都不想下去拿(需要下去八楼再爬上来)。

好处:很轻松,没有任何压力,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代价:陷入了虚无主义,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并且丧失了所有动力,下楼拿外卖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对什么都提不起劲。

虚无主义之罪

"虚无主义型"的人是指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的人,他们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虚无主义型"则代表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将这种心态称为"习得性无助"。在他的研究中,塞利格曼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实验狗被轻微地电击,在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实验狗也遭受了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第三组实验狗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

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箱子边上有着很矮的栏杆,接着实验人员开始对它们进行轻微电击。第一组(曾经被电击但学会了操纵开关停止电击的狗)和第三组(没有被电击过的狗)很快就跳出了栏杆;第二组(之前无法停止所遭受的电击的狗)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里,塞利格曼让两组受试者听噪音。第一组受试者有阻止噪音的方法,而第二组受试者则无法阻止噪音。之后,他再次向两组人播放噪音,这一次大家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但先前实验中的第二组受试者却无动于衷,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的实验证明,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蒂姆做"忙碌奔波型"的人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的人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他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呢?蒂姆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陷入"安静的绝望",可他又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子女。教育他们为了成功放弃眼前的幸福吗?不行,忙碌奔波太痛苦了;教育他们为了快乐去过及时行乐的日子吗?也不行,享乐主义只会带来空虚。蒂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中。

反思:回想一下,在某件事情上或是某段时间里,你是否也曾感到堕入了虚无主义的旋涡,除了眼前的不幸,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当时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给自己一些建议的话,会是什么样的建议呢?

可能是笔者的阅历还不够,暂时还没有堕入过虚无主义的漩涡,我始终觉得人的命途是可以被自我掌控的。

感悟幸福与三种奴隶

我的一个学生收到了一家著名咨询公司的录用聘请,她来找我说自己并不喜欢那份工作,但是又难以拒绝。虽然别的公司提供了她喜欢的工作,但是没有一家的薪水能与这家公司相比。她说,这两类工作都不能令她心满意足。她问我,要到什么年龄才能够停止为未来担忧,全然地去享受生活。

我告诉她,不要问自己"是否应该享受当下的快乐或者未来的幸福",而要问"如何才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以及未来的幸福"。

当然,眼前和未来的收益有时是冲突的,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确实容易顾此失彼。但大多数情况下,眼前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并且在未来获益。谈恋爱也一样,两人共同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帮助彼此的成长与发展。同样,当我们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时,无论是商业、医学还是艺术,我们一样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但有一点要切记: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

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平淡或琐碎的付出是无法避免的。就像为考试而学习、为未来而攒钱、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超时工作,这些都会带来些许不快,但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获益。重点是,就算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也不要忘记我们仍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发掘出能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行动。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在于,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享乐主义型"则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了。"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反思:回想一下,在某一件或两件事情中,你是否曾同时体会到当下和未来的幸福。

有的,比如写这篇读书笔记,我既得到了当下短暂的内心满足,也觉得这会对我的认知塑造有所帮助,是一个有长期收益的事情。

相关推荐
TF男孩5 小时前
中年程序员,看不惯大公司,去小公司了
程序员
xiezhr7 小时前
程序员的快乐其实很简单
程序员·代码规范
陈随易13 小时前
pnpm v10防恶意软件立大功,Bun一个PR最高7万奖金
前端·后端·程序员
CodeSheep19 小时前
稚晖君公司的薪资和招人标准
前端·后端·程序员
桦说编程19 小时前
编程原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设计模式·程序员·代码规范
少年姜太公19 小时前
狗运附体,双非大三春招上岸腾讯
前端·面试·程序员
L2ncE1 天前
双非计算机自救指南(找工作版)
后端·面试·程序员
用户35391699362151 天前
程序员思维体操:TDD修炼手册
程序员
摆烂工程师2 天前
Grok上线了2个很强的免费功能:Grok Studio 和 Workspaces
前端·后端·程序员
IT技术图谱2 天前
【绝非标题党】超恶心,踩了无数坑,终于能成功上传到maven central
android·程序员·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