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媒介VS文字媒介

看到一篇蛮有思考意义的文章就摘录下来了,也引起了反思

目录

一、视频的定义

二、"视频媒介"与"文字媒介"作对比

[1.形象 VS 抽象](#1.形象 VS 抽象)

[2.被动 VS 主动](#2.被动 VS 主动)

三、视频的缺点-【更少】的思考

1.看视频为啥会导致【更少的思考】

2.内容的【浅薄化】

3.内容的【娱乐化】

3.1不同于"浅薄化"的"娱乐化"

3.2浅薄化/娱乐化"的结果------纵容你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3.3更高的大脑【切换成本】

3.4更低的【时间效率】

3.5更多的【误导因素】

3.5.1从"误导"聊到"洗脑"

四、结语


一、视频的定义

本文要讨论的"视频",指的是作为媒介形式的视频,包括电视上的视频、电影院里的视频、电脑和手机上的视频等。根据视频的内容,至少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 影视类(具有一定情节的,如电影、电视剧)
  2. 娱乐类(如综艺、歌舞)
  3. 报道类(主要是指新闻报道)
  4. 教学类(如在线教育的视频)
  5. 访谈类
  6. 其它

二、"视频媒介"与"文字媒介"作对比

1.形象 VS 抽象

相对于文字媒介,视频是一种形象的媒介形式,这一点无需展开解释。

2.被动 VS 主动

"视频"是按照固定的速率播放的,因此,【视频的受众】必须【被动地】去适应其播放的速率;相对而言,阅读文字的时候,读者是【主动的】。因为阅读者可以自由且灵活地控制阅读的速率。

有些喜欢抬杠的同学会跳出来反驳说: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通过"暂停、快进、快退"来改变播放节奏。针对这种抬杠,解释是:绝大部分人在看视频的过程中,使用"暂停、快进、快退"的情况【很少】。更进一步说,就算你想要频繁使用这几个功能,也【不可能】细致到"对每一帧画面进行控制";作为对比,说"阅读文字的速率",指的是"每个字/词的时间间隔"。

三、视频的缺点-【更少】的思考

1.看视频为啥会导致【更少的思考】

前面说了,观看视频是【被动】的过程------你需要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深入】思考。或许有【极少数人】能够在需要思考时立即按【暂停】键;但大多数人做不到这点。不信的话,你可以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看视频的。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此书的开头部分提到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 海绵式思维
    • 这种方式相对容易,只需要运用"记忆力"------说白了就是把外来的东西【简单复制】到脑袋里。
  • 淘金式思维
    • 这种方式相对困难,不光需要运用"记忆力",还需要其它思维能力(分析、推理、归纳、总结...)------需要把外来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为了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你只能采用"海绵式"。这是【最根本性】的缺点------该缺点引出了后续的其它缺点。

2.内容的【浅薄化】

前面提到:观看视频的时候【难以深入思考】。

这必然导致:(大多数)视频的制作者会让视频的内容变得更肤浅------这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当然并不是说,内容深刻的视频就绝迹了。深刻的视频还是有的,但比例注定很低。

再来说说极少数深刻的视频:

假设某个视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但即便是爱思考的观众,也只能在【看完之后】才有可能深入思考。这种形式就决定了:哪怕是一部深刻的视频,能引起深思的切入点也是【比较少】的。前面这句话有可能导致误解,俺解释一下:假设某个深刻的视频包含了【很多个】能引发深思的切入点,但因为受众只有在看完之后才能去回味,其中某些切入点可能被遗漏了。

以书籍来对比:

一本思想性深刻的书,可以在每一个篇章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因为阅读是【主动】的过程,读者可以自主控制阅读节奏,碰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可以减低阅读速率或暂停阅读(这就避免了遗漏)。

3.内容的【娱乐化】

为了让大伙儿对"娱乐化"这个概念加深印象,先引用经典的传媒学著作《娱乐至死》一书的章节: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报道悲剧和暴行的节目,在节目结束之前,播音员也会对观众说"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为什么要"再见"?照理说,几分钟的屠杀和灾难报道应该会让我们整整一个月难以入眠,但现在我们却接受了播音员的邀请,因为我们知道"节目"是不必当真的,是说着玩的。新闻节目的所有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播音员佼好的容貌和亲切的态度,他们令人愉快的玩笑,节目开始和结束时播放的美妙音乐,生动活泼的镜头和绚丽夺目的各类广告------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没有理由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

简单地说,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娱乐类"的视频才是"娱乐化"的。在如今这个时代,"影视类、报道类、访谈类"也充满了娱乐气氛。为啥会这样捏?从"商业动机"入手,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原因:

1、任何一种媒介,只要足够大众化,就可以跟经济效益挂钩(比如"广告"就是这种场景衍生出的商业模式)

2、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感性的人总是【大大超过】理性的人。

3、感性的人更容易沉迷于"娱乐化的媒介"(关于这点,本文下面的章节会谈)

以上几点就决定了------大众化的媒介必定也是娱乐化的。所以,从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到如今的"网红直播",都在不断强化【娱乐】的气氛。

3.1不同于"浅薄化"的"娱乐化"

可能有些读者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儿,其实不然!

虽然大部分时候,"浅薄化"和"娱乐化"会同时体现在某个事物,但是总能找到某些反例:

"娱乐"但是"不浅薄"------比如某些作者的很多作品都挺搞笑的,但同时也能引发深入的思考(不浅薄)。

"浅薄"但是"不娱乐"------比如某些鼓吹狭隘主义的文章,很浅薄,并且是用来煽动仇恨的(不娱乐)。

3.2浅薄化/娱乐化"的结果------纵容你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说完了"浅薄化/娱乐化"的差异,顺着这个思路再来说说"心理舒适区"。

如果你经常看视频,(由于观看时不用深度思考)你的大脑会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也就是说:【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看的视频越多,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的时间就越长。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你【越少】离开心理舒适区,你就【越难】离开它。这种现象可以通俗地称之为:针对"心理舒适区"的【成瘾性】。

更糟糕的是:

老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会【强化】你的【惰性】。于是你就更加沉迷于观看浅薄化/娱乐化的视频。这就变为某种【恶性循环】(恶性的正反馈)。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你的主观愿望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你的意志力也难以做到(因为惰性已经太强了)

3.3更高的大脑【切换成本】

如果你稍微看过关于"脑科学"的资料/文章,应该至少了解如下几点:

  1. 大脑由不同的区域来处理"抽象内容"与"形象内容"。

  2. 大脑难以实现高并发(所谓的"高并发"指的是:多个任务同时进行)

  3. 大脑的切换成本很高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大脑既要处理图像信息,还要处理语言信息和文字信息(字幕)。这本身就已经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切换成本】。这时候,你就不能指望大脑还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3.4更低的【时间效率】

相比视频,文字版本的效率更高。观看视频时会有很多空白时间,而文字版本可以规避这些空白时间。同一段文字,用眼睛看完的时间明显少于用嘴巴念完的时间。

复制代码
俺平常看的视频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影视类"。也就是说:其它几类视频,俺基本不接触。为啥捏?下面简单说一下:
  首先,"娱乐类"俺肯定是不看滴------因为毫无价值,而且纵容自己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关于这点,前面刚提过)。
  其次,"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如果俺确实要看,通常会去找对应的【文字版本】。因为阅读"文字版本"的效率【大大高于】观看"视频版本"。
  为了说明第二种情况,举个例子:
    哈佛曾经有一门很著名的公开课,叫《公正》,由当红政治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主讲。这门课的评价很高,俺慕名而去,在网上看了几堂课的视频。讲得果然好,但俺觉得视频的效率太低,就去 Google 了一下,发现有人已经汇总了文字版本。之后俺就只看那个文字版本------效率提升大大滴 :)

"文字版本效率高",其根本原因在于:

  1. 同一段文字,用眼睛看完所需的时间【明显少于】用嘴巴念完的时间。

  2. "视频版本"会有很多"空白时间"(无对话的时间);整理成"文字版本"就可以规避这些"空白时间"

提醒一下:

对于"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的视频,其主要的信息量都包含在语言/文字中,偶尔再加上少量图片/照片。所以,这几类视频可以用文字版本(电子书)来替代,以提升效率。但对于"影视类"视频,就【没法】这么干了。所以,碰到优秀的影视类作品,还是得老老实实去看视频。

3.5更多的【误导因素】

为了说清楚"误导因素"这个概念,先举个栗子------聊聊美国大选时的候选人辩论。

说到"候选人辩论",如今已成为每次大选的重头戏,并且要搞电视直播。史上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的候选人辩论发生在1960年9月,肯尼迪 VS 尼克松。那次辩论堪称是一次典型的传播学实验(只不过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点)。当年的美国家庭尚未充分普及电视机,相当比例的选民依然通过收音机听实况直播。对这两种选民所作的民调,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统计结果------听收音机的选民,大都认为尼克松在辩论中占上风;而看电视的选民大都认为肯尼迪略胜一筹。

为啥会这有这样的反差?因为在那次辩论,肯尼迪的【视觉形象】胜过尼克松------通过电视直播观看辩论的选民就受到视觉方面的干扰,而听收音机的选民就没有受到视觉形象的干扰。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列位看官应该明白本章节所说的"误导因素"是啥意思吧?

作为对比,再来说说文字媒介。

刚才关于"总统大选辩论"的例子,提到了两类选民,一类通过电视,另一类通过收音机。对"收音机"这个信息渠道,误导因素显然会大大【少于】电视这个信息渠道。但是"收音机"这个渠道【依然会有】误导因素------比如"语气、口音、语速"等等。

更彻底的办法是------依赖于【文字媒介】------把辩论双方的话语汇总成文字。这种做法可以彻底去掉"视觉和听觉"的误导因素。

3.5.1从"误导"聊到"洗脑"

视刚才那个例子的"误导因素"是【无意中】造成的。假如视频的作者【人为】加入一些"误导性因素",那就可以起到【洗脑】的效果。

本文开篇提到:相比"文字媒介","视频媒介"是【形象的】。现在俺再补充一下:视频不光是【形象】的,而且是【多媒体】的。也就是说:视频可以同时包含:图像、音乐、语言。所以,用"视频"来洗脑,其效果会远远好于用"文字"来进行洗脑。

举个例子:

聊到"洗脑"这个话题,经常会扯到"纳粹"。因为纳粹政权在洗脑方面确实很有一套。上世纪30年代,在纳粹官方主导下,拍摄了一部宣传片叫《意志的胜利》。这部片子堪称"洗脑宣传片"的经典代表。美国知名导演弗兰克·卡普拉(3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次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么评价这部宣传片:《意志的胜利》不发一枪、不投一弹。但作为摧毁抵抗意志的心理学武器而言,它是致命的。

下图是该片中某个阅兵场面的镜头,用"文字媒介"是很难表达出这种场面的震撼效果。

(《意志的胜利》片中的阅兵场面)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一种媒介形式,视频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显著的缺点。相比文字媒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能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传递信息。然而,这种优势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弊端。

首先,视频的被动性导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缺乏深入思考的机会,容易陷入"海绵式思维",仅仅是机械地接受信息,而不是通过"淘金式思维"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这种缺乏深思的过程自然导致了视频内容的浅薄化和娱乐化。

其次,视频的娱乐化趋势,不仅体现在娱乐类视频上,也渗透到了影视类、报道类和访谈类视频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视频制作者往往选择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浅薄化和观众思维的懒惰。

更为严重的是,视频的多媒体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洗脑工具。通过图像、音乐和语言的结合,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观众施加强烈的影响,比单纯的文字更容易引发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这在历史上已有诸多实例,如纳粹的宣传片《意志的胜利》,其洗脑效果令人震撼。

此外,视频的误导因素较多,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容易混淆观众的判断。例如在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的辩论中,电视观众受到视觉形象的影响,而收音机听众则更专注于内容本身。

最后,视频的观看效率较低,相比文字,视频包含大量的"空白时间",且观众难以自主调节观看速率。这使得在获取相同信息量时,视频所耗费的时间远高于文字。

综上所述,虽然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我们在享受视频带来的便捷和娱乐的同时,也应保持警惕,意识到其潜在的缺点和风险。通过合理利用文字媒介,我们可以在信息获取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和高效,避免陷入浅薄化和娱乐化的陷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批判性思维,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水平。

相关推荐
聪明的笨猪猪17 分钟前
Java Spring “IOC + DI”面试清单(含超通俗生活案例与深度理解)
java·经验分享·笔记·面试
im_AMBER1 小时前
Web 开发 24
前端·笔记·git·学习
烧冻鸡翅QAQ2 小时前
考研408笔记
笔记·考研
StarPrayers.2 小时前
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学习笔记
人工智能·笔记·深度学习·学习·机器学习
能不能别报错3 小时前
K8s学习笔记(十五) pause容器与init容器
笔记·学习·kubernetes
无言以对,沉默不语,随你随你。3 小时前
【解决办法】GitBash不能在任意文件夹打开
经验分享·笔记·git
牛马大师兄4 小时前
STM32独立看门狗IWDG与窗口看门狗WWDG知识梳理笔记
笔记·stm32·单片机·嵌入式硬件·嵌入式·看门狗
wan5555cn4 小时前
Windows 11系统鼠标键盘被禁用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
windows·笔记·深度学习·计算机外设
zhangrelay4 小时前
ROS云课三分钟-使用动态参数重配置调试Teb导航案例-251008
笔记·学习
BingeBlog5 小时前
[01] Qt的UI框架选择和对比
开发语言·c++·笔记·qt·ui·开源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