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根据GB/T 36344-2018《信息技术 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标准文档,当前数据质量评价指标框架中包含6评价指标,在实际的数据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个关联性指标。7个指标中存在4个定性指标,3个定量指标;
定性指标:规范性、准确性、唯一性、可访问性
定量指标:完整性、时效性、关联性
规范性--数据符合数据标准、数据模型、业务规则、元数据或权威参考数据的程度;
完整性--按照数据规则要求,数据元素被赋予数值的程度;
准确性--数据准确表示其所描述的真实实体(实际对象)真实值的程度;
一致性--数据与其他特定上下文中使用的数据无矛盾的程度;
时效性--数据在时间变化中的正确程度;
可访问性--数据能被访问的程度;
关联性--数据记录的实体与实体、实体与时间、实体与地理信息等维度之间的关系构建程度;
今天重点讲解定性指标准确性怎么进行数据监测和指标量化
官方定义: 数据准确表示其所描述的真实实体(实际对象)真实值的程度;
作用的环节: 可以在数据治理完成后的数据明细层和数据服务层(dwd/dws/ads);
数据质量管理依据: 需要结合数据资产建设手册的"标准参考"、数据使用标准的"数据使用口径"二者结合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和业务逻辑的理解;
数据监测方法: 此类监测目标也可以圈定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进行重点监测。通过数据分级分类标准,识别出核心数据和重要数据,基于圈定的数据范围,数据质检人员结合上述数据质量管理依据制定数据准确性校验。
注:准确性的标准基于不同的场景、对数据不同的理解都会有所偏差。
①场景对数据的需求颗粒度会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判断依据;
②数据口径理解的不同对数据准确性的偏差也会有所不同;
由于准确性的定义均需要参考外部依据,且评判的标准无法固定,因此搭建的监测流程需要兼顾三个维度:一是该数据项是否有监测流程,二是该监测语句是否有效;三是检查出的错误是否能及时被修正;
量化标准:
1.需要明确数据监测范围,到字段级别;
2.需要明确数据更新频率,作为执行周期和修正周期设置的参考依据;
3.设置评定指标的量化方法;
|------------------------------------------------------------------------------------------------------------------------------------------------------------------------------------------------------------------------------------------------------------------------------------------------------------------------------|
| 第一张表为准确性语句信息表,作为管理准确性质检语句相关流程; 第二张表为准确性质检语句运行结果存储表,存储准确性语句每一期运行的结果和修正的结果(备注:要求修正的时间为该语句下一期的执行时间) 第三张表为准确性指标赋分逻辑,该表统计了每一期该表的每个监测字段的准确性得分结果: *计算时间:取表2中的"要求修正的时间" 是否有监测流程:监测表一中该字段是否存在未下架的准确性质检语句,若有,则赋值60分,表明该表的该字段有准确性监测流程; 监测语句有效分:查看表2中在"要求修正的时间"所对应的当期是否有执行结果不为0的质检语句,有1个则+5分; 错误是否及时被修正:查看表2中当期修正截止时间执行结果(错误数)大于0则进行扣分; |
最终,基于字段的平均分计算,获得这张表在这个计算时间点的准确性得分;
注: 数据准确性指标的监测,既需要内部监测,形成循环改善的过程,也需要"广开言路",收集用户的数据问题,了解用户在数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存在的疑惑;更需要定期对内部协同部门和数据用户输出数据业务培训,培养数据敏感度,拉通数据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