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文化
1989年,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创造出了"软实力"这个概念,指的是事物产生吸引力和说服力的一种影响力,而不是一种威胁力或强制力。2004年4月,约瑟夫的著作《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制胜之道》引起世界热议。此后,更有未来学者和文化经济专家发表观点:在21世纪,各国的胜负决定于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游戏不可避免地要正视发行和推广的现实问题。谈到游戏产业和游戏大作,玩家总能滔滔不绝地列举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司和制作人,我们已经习惯接受和认可发达国家文化孕育出的文化产品、思想甚至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谈到美国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但从20世纪发展至今,美国在世界上最具优势的其实是其无形却有力的文化和传媒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与国际贸易大国,加入WTO之后,与美国在汇率与贸易等方面的博弈更是被广泛关注,当我们为祖国在多个贸易领域对美国形成顺差而兴奋时,却忽视了美国对外最惊人的顺差------文化顺差。
游戏本土化
本土化是指根据地区市场调整电子游戏添加一些含有当地元素的内容,在图像和声音甚至关卡内容上为不同地区玩家提供有针对性的修改。对于某特定区域玩家来说,本土化非常重要,因为通过整合当地文化并遵从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玩家便能够在避免暴力伤感的条件下享受到最正宗的游戏体验。本土化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游戏在调整后既能满足当地玩家的需求,也能体现原慢的感觉。许多人对本土化的了解仅限于语言翻译,但这是最基础的一点。完成翻译工作,只能算完成一半的工作。更核心的是,我们需要对有文化差异的深入了解,才能顺利进行游戏本土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