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信息化概述](#1. 信息化概述)
-
- [1.1 信息化](#1.1 信息化)
- [1.2 国家信息化](#1.2 国家信息化)
- [1.3 信息化的内涵](#1.3 信息化的内涵)
- [1.4 品牌信息化建设](#1.4 品牌信息化建设)
- [1.5 信息化特征](#1.5 信息化特征)
-
- [1.5.1 易用性](#1.5.1 易用性)
- [1.5.2 健壮性](#1.5.2 健壮性)
- [1.5.3 平台化、灵活性、拓展性](#1.5.3 平台化、灵活性、拓展性)
- [1.5.4 安全性](#1.5.4 安全性)
- [1.5.5 门户化、整合性](#1.5.5 门户化、整合性)
- [1.5.6 移动性](#1.5.6 移动性)
- [2. 信息化工程建设方法](#2. 信息化工程建设方法)
-
- [2.1 信息化架构模式](#2.1 信息化架构模式)
-
- [2.1.1 数据导向架构](#2.1.1 数据导向架构)
- [2.1.2 流程导向架构](#2.1.2 流程导向架构)
- [2.1.3 两种架构模式的关系](#2.1.3 两种架构模式的关系)
- [2.2 信息化建设生命周期](#2.2 信息化建设生命周期)
-
- [2.2.1 系统规划阶段](#2.2.1 系统规划阶段)
- [2.2.2 系统分析阶段](#2.2.2 系统分析阶段)
- [2.2.3 系统设计阶段](#2.2.3 系统设计阶段)
- [2.2.4 系统实施阶段](#2.2.4 系统实施阶段)
- [2.2.5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2.2.5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 [2.3 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的方法论](#2.3 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的方法论)
-
- [2.3.1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2.3.1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 [2.3.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2.3.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 [2.3.3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2.3.3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1. 信息化概述
1.1 信息化
- 定义: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 《论信息产业》中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是指
通讯现代化
、计算机化
和行为合理化
的总称- 通信现代化:指基于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的过程
- 计算机化:广泛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设备,对社会组织和组织间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传递等管理的过程
- 社会计算机化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是否进入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 信息化包含了七个主要平台:
- 知识管理平台、日常办公平台、信息集成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协同工作平台、公文流转平台、企业通信平台
1.2 国家信息化
- 定义: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 实现国家信息化体系的6要素:
-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 建设国家信息网络
-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 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
- 培育信息化人才
- 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
1.3 信息化的内涵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 信息网络体系 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 信息产业基础 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
- 社会运行环境 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 效用积累过程 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
1.4 品牌信息化建设
- 概念:指品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品牌管理的手段和过程
- 包括:
- 企业规模
- 企业在电话通信、网站、电子商务方面的投入情况
- 在客户资源管理
-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等
- 品牌指数数据模型中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权值为10分,当品牌在企业规模、通信系统、网络、电子商务、客户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有正向的建设内容时,品牌指数将给予加分。
1.5 信息化特征
信息化主要体现以下6种特征:
1.5.1 易用性
- 对软件推广重要
1.5.2 健壮性
- 表现:
- 最大并发用户数
- 支持大数据量
- 使用多年以后速度、性能不会受到影响
1.5.3 平台化、灵活性、拓展性
- 通过自定义平台,应用人员自行搭建功能模块,从而实现系统的自我成长
- 通过门户自定义、知识平台自定义、工作流程自定义、数据库自定义、模块自定义,以及大量的设置和开关,让各级系统维护人员对系统的控制力大大加强。
1.5.4 安全性
如:传输加密,系统有严格的管理权限、 IP地址登录范围限制、日志审计、电子签章、流程的绑定等
1.5.5 门户化、整合性
- 技术上
- 底层设计选择整合性强的技术架构
- 预留了大量接口,为整合其他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
- 丰富的经验
1.5.6 移动性
信息化平台嵌入手机
2. 信息化工程建设方法
2.1 信息化架构模式
- 信息化架构的两种模式:
- 数据导向架构
- 流程导向架构
2.1.1 数据导向架构
- 关注:数据对象本身
- 研究: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
- 过程
- 从主题域分析切入
- 分析主题域中的业务对象
- 分析业务对象关系
- 形成主题域的概念模型视图
- 转换为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2.1.2 流程导向架构
- 关注:流程
- 目的:端到端流程整合服务
- 过程
-
从价值链分析切入
-
流程分析和分解
通过流程编排来满足流程整合需要
-
业务组件划分
通过业务组件划分后的组件关系分析来识别服务
-
形成企业的集成架构、系统架构、功能架构
-
2.1.3 两种架构模式的关系
- 两种模式的关系:相互补充,没有严格边界
- 主数据管理 (MDM) 底层架构偏数据导向
- SOA架构偏流程导向
- 二者的相互需求
- SOA借助 MDM 完成数据存储和数据质量管理
- MDM 借助SOA进行数据的集中分发和路由
- 通过MDM完成的数据集中管理、整合,可以提供统一数据视图,有利于SOA提供组合业务服务的能力
2.2 信息化建设生命周期
2.2.1 系统规划阶段
-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
- 对企业的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
- 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
- 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
- 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根据需要与可能,给出拟建系统的备选方案
- 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 可行性分析报告审议通过后,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
系统设计任务书
- 输出:
系统设计任务书
2.2.2 系统分析阶段
- 概念:
- 又称逻辑设计阶段
- 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其与一般工程项目的重要区别
-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
- 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 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 输出:
系统说明书
2.2.3 系统设计阶段
- 概念:
- 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
- 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具体设计实现的技术方案
- 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 和系统分析阶段的区别
- 系统分析阶段:回答系统"做什么"的问题
- 系统设计阶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 输出的技术文档:
系统设计说明书
2.2.4 系统实施阶段
- 概念:
- 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
- 任务包括
- 计算机等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
- 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 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
- 特点:
- 几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务同时展开
- 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每个阶段写出实施进度报告
- 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2.2.5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 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
- 如: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 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
2.3 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的方法论
2.3.1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 概念
-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 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
- 过程:
- 组织的目标分解
- 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 性能指标识别
- 产生数据字典
- 优点:
- 能抓住主要矛盾,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
- 可以快速明确目标
- 该方法有利于确定企业的管理目标
2.3.2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 概念:
-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 过程
- 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
- 组成:使命、目标、战略
- 并将其转变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 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
- 优点: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
- 不足: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关键成功因素法
2.3.3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 概念
- 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 过程:
- 自上而下地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和数据
- 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
- 自下而上地设计信息系统
- 作用:
- 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
- 表达所有管理层次的要求
- 向企业提供一致性信息
- 对组织机构的变动具有适应性
- 该方法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导引过程
- 它通过识别企业"过程"引出了系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