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向死而生》,李开复老师一场大病后的心态转变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是《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的续集,是开复老师从淋巴癌康复之后整理的"过往经历",这两本书被《微信读书》收录在一起。去年看完《世界因你不同》之后,继续往后看的我先读完开复老师分享的《重生手记》又看完《水是最好的药》,待回到《向死而生》,发现自己并不很想继续读下去。

于是不做深究只是不读,只让这两本书一直待在我的置顶书架上。

对我来说,读书是分作好几个等级的:最花心力的技术书必须要完整的番茄钟才能阅读下去;心理学,鲁迅先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十几二十分钟的碎片时间也能让我沉醉;内心并不很安静时,我愿意阅读的书类似《人间草木》《我从未如此眷念人间》,只跟着先生们去看去感受就好;疲倦的下班路,阅读当今作者剖析的历史正合适;注意力全不能集中时,阅读人物传记让我心生安宁。

前面两周的一个不想动脑子且内心不很安宁的碎片时间,我反反复复在置顶书架上寻找想看的书。翻过《二十五史简明读本》《鲁迅全集》又翻过《聊斋志异》再看《坛经》,我一本都不想看。

直到翻到这被我尘封半年的《向死而生》,一看,便投入进去。过去两周的许多碎片时间,都是开复老师陪我度过的。

今天是周六,早上醒来躺床上不想立马起床又不能继续睡去,我便继续阅读《向死而生》。一小时内,我跟着开复老师,体验一遍他和家人------父母、母亲、妻子、女儿以及姐姐姐夫------的点点滴滴。阅读当时,我心生欢快、感动和温暖,我一鼓作气读完《向死而生》,又心生新的想法:这周的公众号更新,可以先将"第四份工作"放一放,在感动当时输出本书的读书笔记。

《向死而生》是《世界因你不同》的续集,也算是开复老师的自传。得知自己患癌后的开复老师与普通人一样,也会恐惧、绝望,也会想"为什么是我?"度过情绪波动,开复老师也像凌志军一样,看医生同时自己研究各种与疾病相关的文献,也找中医开中药。待从癌症中恢复,开复老师以一种新的工作态度重新回到工作。

生病之前的开复老师是一个工作狂,外号"铁人":"我总是告诉大家,我一天只需要睡五个小时,你无论什么时间发电子邮件给我,白天我十分钟就会回复,晚上两小时内也会回复。我睡眠浅,醒过来反正睡不着,干脆起来回几封电子邮件。"

病愈之后的开复老师一周只工作三天只处理重要事宜,生活中规律作息保证每晚睡眠超过7小时,然后将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

正如工作态度的转变,《向死而生》中的内容,除抗癌经历之外,更多的,是开复老师新的人生感悟分享、如何更好地健康生活以及与家人的幸福点滴。

正如我从《真实的幸福》当中收获的认知一样,开复老师也说:"感恩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我只不过是开始发现了别人的好,这个小小的改变,就让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觉得幸福。"

除此之外,开复老师还将感恩划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是察觉到别人对我的好并心生感激,第二层是心生感激同时付诸行动投桃报李,第三层是主动付出关心和爱;最末一层,是付出之后不求回报,也完全不在乎是否会得到回报。

开复老师说:"心打开了,眼界自然也打开了,既然相信每一个人都在持续成长中,那么,对于过去曾经伤害我、打击我的人,我不仅宽恕他们,也感恩他们。因为他们是在不够完满、不够成熟的状态下,可能内心还有恐惧,还有很多欲望,所以才做出了伤害别人的行为。"这一段对我影响极大,每次读这一段,我都感受到一种放松与坦荡。

开复老师得知自己可能命不久矣之后,有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生命只剩100天,我会怎么做?开复老师的答案是陪伴家人,每一个时刻都全心全意地活着,不臆测、追想过去或未来。给出答案之后,开复老师再引出一生都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邦妮·韦尔所说的"人在临终时最后悔的五件事":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希望当初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得更开心一点儿。

很诚实地说,对于这些来自于生命即将结束时的分享,我内心的波澜并没有很多。我想最大的缘由是,我认为自己还有许多时间去完成这些让自己不抱遗憾的事情。再很诚实地说,让人生"不抱遗憾"是一个很难完成的目标,现在的我,已经感受到遗憾正在发生。(改进方向可以分作两个方向:让自己做的更好一些,接受"课题分离"。)

开复老师将他的人生分作三个部分:工作、公益与家庭朋友和休闲。开复老师说他永远不会退休,只是各个部分所花费时间会随着年龄增长产生变化,三十多岁,工作占比90%多,公益占比1%,剩下的是家人......直到六十多岁,工作占比依然达到50%。

这种人生划分对我来说,又是新的认知,我从没想过工作与生活的占比该是如何划分的,也更没想过该在三十多岁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此处的工作,我认为是《真实的幸福》当中工作三层次------工作、职业、事业------中的最末一个层次。但同时,我其实是有为自己规划人生方向的,我认为读书写作然后让自己写的越来越好、内容对大众越来越有帮助,将是我持续一生的事业。

开复老师说:"一件事情如果可以让你浑然忘我、乐此不疲,这件事肯定是你的最爱,而且能够把你所有的潜能都激发出来。"写作------剖析自己、与许多图书作者对话、记录观察到的人或事,是让我浑然忘我、乐此不疲的一件事。

阅读《向死而生》时,我感觉自己正处于一种玄妙状态,我似乎对这世间的道理已经懂了许多。比如开复老师所分享的关乎健康的四件大事:饮食、运动、睡眠和减压,我是都知道的;比如一些面对焦虑的诀窍------健康饮食、少喝咖啡、锻炼身体、制订计划、心存感恩,我也是有所了解并会对其中某些方法付诸实施的。这玄妙状态并不完整,我说不清楚,只听见内心更深处对自己说:"切莫纸上谈兵,要去更多地践行。"

本篇读书笔记已经很长,最后,以一段摘抄作为本篇笔记的结语:

如果要对我所修习的死亡学分做一个总结,我会说,过去我认为"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每天比昨天进步""最大化影响力,让世界因你不同"这两句话,不见得是错的,只是我把一种美好的自我期许,变成一种朝夕必争的生活方式。如果要保留这两句话的正向精神,停止让人分秒必争、把自己变成一台机器,我会这么修改:"体验人生,相信感觉,追随你心,世界将更好。"但不必衡量影响力,因为一个人太渺小了;更不要把优化你的影响力当作一生的追求。其次是"体验世界,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富有经验和智慧。"但不必衡量每天的进步,小心潜在的竞争心态。

然后,我要再次强调,人生何必在乎自己留下了什么,更重要的是:

(1)我们是否凭着良心做每件事?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世界是否会更好?

(2)我们是否用无条件的爱来对待周围的人?

(3)我们是否能够真诚对待自己,然后真诚对待别人?(4)我们是否真诚体验人生、享受世界的真善美?是否度过有所学习、成长的人生?

(5)那些和我们特别有缘的人,打从心里特别喜欢的人,我是否感恩他们?我是否曾花最多时间和这些有缘人在一起?

(6)如果人生真要留下什么,那就为世界留下心存善念的孩子,让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将世界的希望与爱传递下去。

"让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更好"是目标;追逐目标的过程,慢一点,是可以接受的。

相关推荐
fhf几秒前
感觉根本等不到35岁AI就把我裁了
前端·人工智能·程序员
少年姜太公19 小时前
从0开始完全掌握JS中的原型
前端·javascript·程序员
潜龙在渊灬2 天前
纯CSS实现无限轮播banner,这道题你解出来了吗?
前端·css·程序员
河北小田2 天前
基于 Java 注解实现 WebSocket 服务器端
后端·websocket·程序员
WujieLi2 天前
独立开发沉思录周刊:vol21.概率的误区:重复不等于必然
程序员·产品·设计
爱喝奶茶的企鹅2 天前
使用 AI 助手提升前端代码质量:自动代码审查实战
程序员
我要改名叫嘟嘟3 天前
四年时间读完100本书,结束时还记得且愿意分享的是这些
程序员
一只爱撸猫的程序猿4 天前
简单实现一个系统升级过程中的数据平滑迁移的场景实例
数据库·spring boot·程序员
本当迷ya4 天前
💖2025年不会Stream流被同事排挤了┭┮﹏┭┮(强烈建议实操)
后端·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