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在 Java 编程中,责任链模式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设计模式。它能够有效地处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解耦,为复杂的业务逻辑提供了清晰且灵活的解决方案。

一、责任链模式的概念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处理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二、责任链模式的结构

抽象处理者(Handler): 定义了处理请求的接口,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
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 实现抽象处理者的接口,处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请求,如果无法处理则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三、责任链模式的优势

降低耦合度: 请求的发送者无需知道具体由哪个对象来处理请求,只需将请求发送到责任链上即可。
增强灵活性: 可以方便地动态添加或删除处理者,改变责任链的结构和顺序。
提高可扩展性: 新的处理者可以轻松地加入到责任链中,而不会影响现有的代码。

四、Java 中责任链模式的实现示例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责任链模式的Java实现示例:

复制代码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 抽象处理者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successor;

    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successor) {
        this.successor = successor;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 具体处理者1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0 && request < 10)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1 handled request: " + request);
        }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具体处理者2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request >= 10 && request < 20)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2 handled request: " + request);
        } else if (successor != null) {
            successor.handleRequest(request);
        }
    }
}

// 客户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

        // 构建责任链
        handler1.setSuccessor(handler2);

        // 发送请求
        int[] requests = {5, 15, 25};
        for (int request : requests) {
            handler1.handleRequest(request);
        }
    }
}

输出:

复制代码
ConcreteHandler1 handled request: 5
ConcreteHandler2 handled request: 15

说明:
抽象处理者 (Handler) 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方法 handleRequest。
具体处理者 (ConcreteHandler1, ConcreteHandler2) 实现了 handleRequest 方法,每个处理者都会检查请求是否属于它负责的范围,如果是,则处理请求;如果不是,则将请求传递给后继处理者。
客户端 创建了处理者对象,并构建了一个责任链。然后发送请求到链的第一个处理者。

五、责任链模式的应用场景

日志处理: 不同级别的日志可以由不同的处理者进行处理。
审批流程: 如请假审批、报销审批等,不同的审批级别由不同的人员处理。

责任链模式非常适合处理 多层级 的请求,例如权限验证、异常处理等场景。通过动态地构建处理者链,可以很容易地扩展或修改处理逻辑。

六、总结

责任链模式在 Java 编程中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构建更灵活、可扩展和低耦合的系统。通过合理地设计责任链,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

相关推荐
Boilermaker199224 分钟前
【Java EE】Mybatis-Plus
java·开发语言·java-ee
xdscode1 小时前
SpringBoot ThreadLocal 全局动态变量设置
java·spring boot·threadlocal
lifallen1 小时前
Paimon 原子提交实现
java·大数据·数据结构·数据库·后端·算法
丶小鱼丶1 小时前
链表算法之【合并两个有序链表】
java·算法·链表
张先shen1 小时前
Elasticsearch RESTful API入门:全文搜索实战(Java版)
java·大数据·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全文检索·restful
ffcf1 小时前
设计模式—专栏简介
设计模式
天河归来2 小时前
springboot框架redis开启管道批量写入数据
java·spring boot·redis
张先shen2 小时前
Elasticsearch RESTful API入门:全文搜索实战
java·大数据·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全文检索·restful
codervibe2 小时前
如何用 Spring Security 构建无状态权限控制系统(含角色菜单控制)
java·后端
codervibe2 小时前
项目中如何用策略模式实现多角色登录解耦?(附实战代码)
java·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