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SLAM第五讲

本讲将讨论"机器人如何观测外部世界",也就是观测方程部分。而在以相机为主的视觉SLAM中,观测主要是指相机成像的过程。

三维世界中的一个物体反射或发出的光线,穿过相机光心后,投影在相机的成像平面上。相机的感光器件接收到光线后,产生测量值,就得到了像素,形成了我们见到的照片。

相机将三维世界中的坐标点(单位为米)映射到二维图像平面(单位为像素)的过程能够用一个几何模型进行描述。这个模型有很多种,其中最简单的称为针孔模型。

在本讲中我们用一个简单的针孔相机模型 来对这种映射关系进行建模 。同时,由于相机镜头上的透镜 的存在,使得光线投影到成像平面的过程中会产生畸变 。因此,我们使用针孔和畸变 两个模型来描述整个投影过程,这两个模型构成相机的内参数

针孔相机模型

现在来对这个简单的针孔模型进行几何建模。设 O − x − y − z O-x-y-z O−x−y−z为相机坐标系 ,习惯上我们让 z z z轴指向相机前方, x x x向右, y y y向下(此图我们应该站在左侧看右侧)。 O O O为摄像机的光心,也是针孔模型中的针孔。现实世界的空间点 P P P,经过小孔投影 O O O之后,落在物理成像平面 O ′ − x ′ − y ′ O'-x' -y' O′−x′−y′上,成像点为 P ′ P' P′。设 P P P的坐标为 [ X , Y , Z ] T [X,Y,Z]^{T} [X,Y,Z]T, P ′ P' P′为 [ X ′ , Y ′ , Z ′ ] T [X',Y',Z']^{T} [X′,Y′,Z′]T,并且设物理成像平面到小孔的距离为 f f f(焦距)。为了让模型更符合实际,我们可以等价地把成像平面对称地放到相机前方,和三维空间点一起放在摄像机坐标系的同一侧。

那么,根据三角形相似关系,有:

Z f = X X ′ = Y Y ′ \frac{Z}{f}=\frac{X}{X^{\prime}}=\frac{Y}{Y^{\prime}} fZ=X′X=Y′Y

把 X ′ , Y ′ X',Y' X′,Y′放到等式左侧,整理得:

X ′ = f X Z Y ′ = f Y Z \begin{aligned} & X^{\prime}=f \frac{X}{Z} \\ & Y^{\prime}=f \frac{Y}{Z}\end{aligned} X′=fZXY′=fZY

还需要在成像平面上对像进行采样量化 。为了描述传感器将感受到的光线转换成图像像素的过程,我们设在物理成像平面上固定着一个像素平面 o − u − v o-u-v o−u−v。我们在像素平面得到了 P ′ P' P′的像素坐标: [ u , v ] T [u,v]^{T} [u,v]T。

像素坐标系 通常的定义方式是:原点 o ′ o' o′位于图像的左上角, u u u轴向右与 x x x轴平行, v v v轴向下与 y y y轴平行。像素坐标系与成像平面之间,相差了一个缩放 和一个原点的平移 。我们设像素坐标 u u u在轴上缩放了 α \alpha α倍,在 v v v上缩放了 β \beta β倍。同时,原点平移了 [ c x , c y ] T [c_{x} ,c_{y} ]^{T} [cx,cy]T。那么, P ′ P' P′的坐标与像素坐标 [ u , v ] T [u,v]^{T} [u,v]T的关系为:

{ u = α X ′ + c x v = β Y ′ + c y \left\{\begin{array}{l}u=\alpha X^{\prime}+c_x \\ v=\beta Y^{\prime}+c_y\end{array}\right. {u=αX′+cxv=βY′+cy

代入上式 X ′ , Y ′ X',Y' X′,Y′,并把 α f \alpha f αf合并成 f x f_x fx,把 β f \beta f βf合并成 f y f_y fy,得:

{ u = f x X Z + c x v = f y Y Z + c y \left\{\begin{array}{l}u=f_x \frac{X}{Z}+c_x \\ v=f_y \frac{Y}{Z}+c_y\end{array}\right. {u=fxZX+cxv=fyZY+cy

把该式写成矩阵形式会更加简洁,不过左侧需要用到齐次坐标,右侧则是非齐次坐标:

( u v 1 ) = 1 Z ( f x 0 c x 0 f y c y 0 0 1 ) ( X Y Z ) ≜ 1 Z K P \left(\begin{array}{l}u \\ v \\ 1\end{array}\right)=\frac{1}{Z}\left(\begin{array}{ccc}f_x & 0 & c_x \\ 0 & f_y & c_y \\ 0 & 0 & 1\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l}X \\ Y \\ Z\end{array}\right) \triangleq \frac{1}{Z} \boldsymbol{K} \boldsymbol{P} uv1 =Z1 fx000fy0cxcy1 XYZ ≜Z1KP

该式中, K \boldsymbol{K} K称为相机的内参数矩阵 。通常情况下,相机的内参在出厂时已固定,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化。有些厂商会提供相机的内参,而有时需要用户自行标定以确定内参。

有内参,自然也有外参。由于相机在运动,上式中使用的相机坐标系下的坐标 P \boldsymbol{P} P,其实是由相机在当前位姿下的世界坐标(记为 P w \boldsymbol{P_w} Pw)转换而来。相机的位姿由旋转矩阵 R \boldsymbol{R} R和平移向量 t \boldsymbol{t} t描述。所谓外参是将世界坐标系中的点转换到相机坐标系的外部参数。

Z P u v = Z [ u v 1 ] = K ( R P w + t ) = K T P w Z \boldsymbol{P}_{u v}=Z\left[\begin{array}{l}u \\ v \\ 1\end{array}\right]=\boldsymbol{K}\left(\boldsymbol{R} \boldsymbol{P}_w+\boldsymbol{t}\right)=\boldsymbol{K} \boldsymbol{T} \boldsymbol{P}_w ZPuv=Z uv1 =K(RPw+t)=KTPw

投影过程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一个世界坐标点先转换到相机坐标系,再除掉它最后一维的数值(即该点距离相机成像平面的深度),这相当于把最后一维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点 P P P在相机归一化平面上的投影:

( R P w + t ) = [ X , Y , Z ] T ⏟ 相机坐标 → [ X / Z , Y / Z , 1 ] T ⏟ 归一化坐标 \left(\boldsymbol{R} \boldsymbol{P}w+\boldsymbol{t}\right)=\underbrace{[X, Y, Z]^{\mathrm{T}}}{\text {相机坐标 }} \rightarrow \underbrace{[X / Z, Y / Z, 1]^{\mathrm{T}}}_{\text {归一化坐标 }} (RPw+t)=相机坐标 [X,Y,Z]T→归一化坐标 [X/Z,Y/Z,1]T

归一化坐标 可看成相机前方 z = 1 z=1 z=1的平面上的一个点,这个 z = 1 z=1 z=1平面也称为归一化平面 。归一化坐标再左乘内参就得到了像素坐标,所以我们可以把像素坐标 [ u , v ] T [u,v]^{T} [u,v]T看成对归一化平面上的点进行量化测量的结果。

畸变

为了获得好的成像效果,我们在相机的前方加了透镜。透镜的加入对成像过程中光线的传播会产生新的影响:一是透镜自身的形状对光线传播的影响,二是在机械组装过程中,透镜和成像平面不可能完全平行,这也会使得光线穿过透镜投影到成像面时的位置发生变化。

由透镜形状引起的畸变称为径向畸变 。由于实际加工制作的透镜往往是中心对称的,这使得不规则的畸变通常径向对称。它们主要分为两大类:桶形畸变枕形畸变

除了透镜的形状会引入径向畸变外,在相机的组装过程中由于不能 使透镜成像平面 严格平行 也会引入切向畸变

通常假设径向畸变多项式关系(数学建模),即:

x distorted = x ( 1 + k 1 r 2 + k 2 r 4 + k 3 r 6 ) y distorted = y ( 1 + k 1 r 2 + k 2 r 4 + k 3 r 6 ) \begin{aligned} & x_{\text {distorted }}=x\left(1+k_1 r^2+k_2 r^4+k_3 r^6\right) \\ & y_{\text {distorted }}=y\left(1+k_1 r^2+k_2 r^4+k_3 r^6\right)\end{aligned} xdistorted =x(1+k1r2+k2r4+k3r6)ydistorted =y(1+k1r2+k2r4+k3r6)

其中 [ x distorted , y distorted ] T [x_{\text {distorted }},y_{\text {distorted }}]^T [xdistorted ,ydistorted ]T是畸变后点的归一化坐标 。另一方面,对于切向畸变 ,可以使用另外的两个参数 p 1 , p 2 p_1,p_2 p1,p2来进行纠正:

x distorted = x + 2 p 1 x y + p 2 ( r 2 + 2 x 2 ) y distorted = y + p 1 ( r 2 + 2 y 2 ) + 2 p 2 x y \begin{aligned} & x_{\text {distorted }}=x+2 p_1 x y+p_2\left(r^2+2 x^2\right) \\ & y_{\text {distorted }}=y+p_1\left(r^2+2 y^2\right)+2 p_2 x y\end{aligned} xdistorted =x+2p1xy+p2(r2+2x2)ydistorted =y+p1(r2+2y2)+2p2xy

因此,对于相机坐标系中的一点,我们能够通过5个畸变系数找到这个点在像素平面上的正确位置:

  1. 将三维空间点投影到归一化图像平面。设它的归一化坐标为 [ x , y ] T [x,y]^{T} [x,y]T。

  2. 对归一化平面上的点计算径向畸变和切向畸变

    { x distorted = x ( 1 + k 1 r 2 + k 2 r 4 + k 3 r 6 ) + 2 p 1 x y + p 2 ( r 2 + 2 x 2 ) y distorted = y ( 1 + k 1 r 2 + k 2 r 4 + k 3 r 6 ) + p 1 ( r 2 + 2 y 2 ) + 2 p 2 x y \left\{\begin{array}{l}x_{\text {distorted }}=x\left(1+k_1 r^2+k_2 r^4+k_3 r^6\right)+2 p_1 x y+p_2\left(r^2+2 x^2\right) \\ y_{\text {distorted }}=y\left(1+k_1 r^2+k_2 r^4+k_3 r^6\right)+p_1\left(r^2+2 y^2\right)+2 p_2 x y\end{array}\right. {xdistorted =x(1+k1r2+k2r4+k3r6)+2p1xy+p2(r2+2x2)ydistorted =y(1+k1r2+k2r4+k3r6)+p1(r2+2y2)+2p2xy

  3. 将去畸变后的点通过内参数矩阵投影到像素平面,得到该点在图像上的正确位置。

    { u = f x x distorted + c x v = f y y distorted + c y \left\{\begin{matrix}u=f_{x}x_{\text {distorted }}+c_{x} \\v=f_{y} y_{\text {distorted }}+c_{y} \end{matrix}\right. {u=fxxdistorted +cxv=fyydistorted +cy

小结

最后,我们小结一下单目相机的成像过程:

  1. 首先,世界坐标系下有一个固定的点 P P P,世界坐标为 P w P_{w} Pw。
  2. 由于相机在运动,它的运动由 R , t R,t R,t或变换矩阵 T ∈ S E ( 3 ) T\in \mathrm{SE} \left ( 3 \right ) T∈SE(3)描述。 P P P的相机坐标为 P ~ c = R P w + t \tilde{P} {c} =RP{w} +t P~c=RPw+t。
  3. 这时的 P ~ c \tilde{P} _{c} P~c的分量为 X , Y , Z X,Y,Z X,Y,Z,把它们投影到归一化平面 Z = 1 Z=1 Z=1上,得到 P P P的归一化坐标: P c = [ X / Z , Y / Z , 1 ] T P_c=[X/Z,Y/Z,1]^T Pc=[X/Z,Y/Z,1]T。
  4. 有畸变时,根据畸变参数计算 P c P_c Pc去畸变后的坐标 P c ′ P_c^{'} Pc′。
  5. 最后, P c ′ P_c^{'} Pc′经过内参后,对应到它的像素坐标: P u v = K P c ′ P_{uv}=KP_c^{'} Puv=KPc′。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谈到了四种坐标:世界坐标、相机坐标、归一化坐标和像素坐标。

双目相机模型

针孔相机模型描述了单个相机的成像模型。然而,仅根据一个像素,我们无法确定这个空间点的具体位置。这是因为,从相机光心到归一化平面连线上的所有点,都可以投影至该像素上。只有当 P P P的深度确定时(比如通过双目或RGB-D相机),我们才能确切地知道它的空间位置。如图5-5所示。

双目相机的原理是通过同步采集左右相机的图像,计算视差来估计每个像素的深度。双目相机通常由水平放置的左眼和右眼相机组成,这两个相机可以被视为针孔相机。由于它们水平放置,两个相机的光圈中心都位于 x x x 轴上。两者之间的距离 称为基线 (Baseline,记作 b b b),是双目相机的重要参数。

现在,考虑一个空间点 P P P,它在左眼相机和右眼相机各成一像,记作 P L , P R P_{L},P_{R} PL,PR。由于相机基线的存在,这两个成像位置是不同的。理想情况下,由于左右相机只在 x x x轴上有位移,因此 P P P的像也只在 x x x轴(对应图像的 u u u轴)上有差异。记它的左侧坐标为 u L u_L uL,右侧坐标为 u R u_R uR,几何关系如图5-6右侧所示。根据 △ P P L P R \bigtriangleup PP_{L}P_{R} △PPLPR和 △ P O L O R \bigtriangleup PO_{L}O_{R} △POLOR的相似关系,有:

z − f z = b − u L + u R b \frac{z-f}{z}=\frac{b-u_{L}+u_{R}}{b} zz−f=bb−uL+uR

稍加整理,得:

z = f b d , d ≜ u L − u R z=\frac{f b}{d}, \quad d \triangleq u_{L}-u_{R} z=dfb,d≜uL−uR

其中 d d d定义为左右图的横坐标之差,称为视差(Disparity)。

RGB-D 相机模型

相比于双目相机通过视差计算深度的方式,RGB-D相机的做法更为"主动"一些,它能够主动测量每个像素的深度。目前的RGB-D相机按原理可分为两大类(见图5-7):

  1. 通过红外结构光(StructuredLight)来测量像素距离的。例子有Kinect1代、ProjectTango1代、Intel RealSense 等。
  2. 通过飞行时间法(Time-of-flight,ToF)原理测量像素距离的。例子有Kinect2代和一些现有的ToF传感器等。

无论是哪种类型,RGB-D相机都需要向探测目标发射一束光线(通常是红外光 )。在结构光原理中,相机根据返回的结构光图案 ,计算物体与自身之间的距离。而在ToF原理中,相机向目标发射脉冲光 ,然后根据发送到返回之间的光束飞行时间 ,确定物体与自身之间的距离。ToF原理和激光传感器十分相似,只不过激光 是通过逐点扫描 来获取距离,而ToF相机则可以获得整个图像的像素深度,这也正是RGB-D相机的特点。

RGB-D相机能够实时地测量每个像素点的距离。但是,由于这种发射−接收的测量方式,其使用范围比较受限。用红外光进行深度值测量的RGB-D相机,容易受到日光或其他传感器发射的红外光干扰 ,因此不能在室外使用。在没有调制的情况下,同时使用多个RGB-D相机时也会相互干扰。对于透射材质的物体,因为接收不到反射光,所以无法测量这些点的位置。此外,RGB-D相机在成本、功耗方面,都有一些劣势。

相关推荐
陈傻鱼10 小时前
ROS2测试仿真
机器人·ros·slam
滴滴哒哒答答18 小时前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中的SLAM技术》ch4:基于预积分和图优化的 GINS
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
算力魔方AIPC18 小时前
机器人“大脑+小脑”范式:算力魔方赋能智能自主导航
机器人
鱼会上树cy18 小时前
【机器人学】2-3.六自由度机器人运动学逆解-工业机器人【附MATLAB代码】
机器人
sci_ei12319 小时前
高水平EI会议-第四届机器学习、云计算与智能挖掘国际会议
数据结构·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机器人·云计算
鸭鸭鸭进京赶烤21 小时前
OpenAI秘密重塑机器人军团: 实体AGI的崛起!
人工智能·opencv·机器学习·ai·机器人·agi·机器翻译引擎
Mr.Winter`1 天前
轨迹优化 | 基于ESDF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路径平滑(附ROS C++仿真)
人工智能·科技·机器人·自动驾驶·ros·最小二乘法·ros2
OpenVINO生态社区2 天前
【联想正式迈入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生产下线六足机器人 全自研】
机器人·制造
xwz小王子2 天前
综述:大语言模型在机器人导航中的最新进展!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机器人
kuan_li_lyg2 天前
ROS2 与机器人视觉入门教程(ROS2 OpenCV)
开发语言·人工智能·opencv·计算机视觉·matlab·机器人·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