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算法k-means(手撕和调用skl)

定义

K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基于原型的聚类算法,简单、直观、高效。其步骤为:

第一步:根据事先已知的聚类数,随机选择若干样本作为聚类中心,计算每个样本与每个聚类中心的欧式距离,离哪个聚类中心近,就算哪个聚类中心的聚类,完成一次聚类划分.

第二步:计算每个聚类的几何中心,如果几何中心与聚类中心不重合,再以几何中心作为新的聚类中心,重新划分聚类. 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某一次聚类划分后,所得到的各个几何中心与其所依据的聚类中心重合或足够接近为止. 聚类过程如下图所示:

注意事项:

(1)聚类数(K)必须事先已知,来自业务逻辑的需求或性能指标.

(2)最终的聚类结果会因初始中心的选择不同而异,初始中心尽量选择离中心最远的样本.

手撸k-means

原理

上述公式不好求解,一般我们通过迭代的方式近似化求解

代码实现

数据集选择西瓜书中提供的数据

python 复制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math

data = pd.read_csv('西瓜数据集4.0.csv')
feature = ['密度','含糖率']
data = data[feature]

K = 3

#随机选取簇初始化
C_list = data.sample(K).values

data = data.values
while True:
    C_cluster = [[] for _ in range(K)]#存放每个簇的数据
    for i in range(len(data)):
        C_dist = {}#字典形式存放每个元素对于每个簇的距离,以此来判断该放入哪个簇
        for j in range(len(C_list)):
            diff = math.sqrt((data[i][0]-C_list[j][0])**2+(data[i][1]-C_list[j][1])**2)
            C_dist[j] = diff
        C_dist_sort = sorted(C_dist.items(),key = lambda x:x[1])    
        print(C_dist_sort)
        C_cluster[C_dist_sort[0][0]].append(data[i])
    print(C_cluster)
    
    flag = True#用于判断是否结束循环
    
    #计算每个簇的均值并置为新的中心点,若均值与之前相等则结束循环
    for i in range(len(C_list )):
        i_mean = np.mean(C_cluster[i],axis = 0)
        for j in range(i_mean.shape[0]):
            if i_mean[j] != C_list [i][j]:
                flag = False
                C_list [i] = i_mean
                break
    if flag:
        break

color = np.random.random((3,K)) #随机颜色

#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并绘图
for i in range(K):
    C = C_cluster[i] #每一簇的元素
    x = [i[1] for i in C]
    y = [i[0] for i in C]
    plt.scatter(x,y,c = color[i],label = 'C'+str(i)) #随机颜色
plt.legend()
plt.xlabel('midu')
plt.ylabel('hantang')
plt.show()

将聚类后结果绘制出来

调用sklearn的库函数

python 复制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klearn.cluster as sc

data = pd.read_csv('西瓜数据集4.0.csv')
feature = ['密度','含糖率']
data = data[feature]

model = sc.KMeans(n_clusters=4)

model.fit(data)

label = model.labels_

result_y = model.predict([[0.4,0.5]])
print(result_y)

plt.scatter(data['含糖率'],data['密度'],c= label,cmap='spring')
plt.xlabel('midu')
plt.ylabel('hantang')
plt.legend()
plt.show()

特点及使用

优点

(1)原理简单,实现方便,收敛速度快;

(2)聚类效果较优,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强;

缺点

(1)需要事先知道聚类数量;

(2)聚类初始中心的选择对聚类结果有影响;

(3)采用的是迭代的方法,只能得到局部最优解;

(4)对于噪音和异常点比较敏感.

什么时候选择k-means

(1)事先知道聚类数量

(2)数据分布有明显的中心

相关推荐
Andy18 小时前
回文子串数目--动态规划算法
算法·动态规划
sin_hielo18 小时前
leetcode 1930
算法·leetcode
塞北山巅18 小时前
相机自动曝光(AE)核心算法——从参数调节到亮度标定
数码相机·算法
聆风吟º18 小时前
【数据结构入门手札】算法核心概念与复杂度入门
数据结构·算法·复杂度·算法的特性·算法设计要求·事后统计方法·事前分析估算方法
vir0218 小时前
密码脱落(最长回文子序列)
数据结构·c++·算法
福尔摩斯张19 小时前
二维数组详解:定义、初始化与实战
linux·开发语言·数据结构·c++·算法·排序算法
冰西瓜60019 小时前
模与内积(五)矩阵分析与应用 国科大
线性代数·算法·矩阵
努力学算法的蒟蒻19 小时前
day17(11.18)——leetcode面试经典150
算法·leetcode·面试
缘友一世19 小时前
模型微调DPO算法原理深入学习和理解
算法·模型微调·dpo
未若君雅裁19 小时前
斐波那契数列 - 动态规划实现 详解笔记
java·数据结构·笔记·算法·动态规划·代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