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设计模式:状态模式
-
- [1. 概念](#1. 概念)
- [2. 作用](#2. 作用)
- [3. 实现](#3. 实现)
-
- [3.1 定义抽象状态类](#3.1 定义抽象状态类)
- [3.2 定义具体状态](#3.2 定义具体状态)
- [3.3 定义环境类](#3.3 定义环境类)
- [3.4 定义客户端](#3.4 定义客户端)
- [3.5 结果](#3.5 结果)
- [4. 应用场景](#4. 应用场景)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状态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1. 概念
状态模式基于状态机的概念,即一个对象可以根据其内部状态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行为 。在状态模式中,每个状态都被封装在一个单独的类中,这样当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对象的行为也会随之变化。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状态的变更逻辑从客户端代码种解耦出来,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状态模式的基本实现涉及一下几个核心组件:
- Context (
环境类
):拥有一个状态属性,该属性指向当前的状态对象。环境类还提供了处理事件的方法,这些方法会委托给当前状态对象来执行。 - State (
抽象状态类
):定义了一个接口,用于封装与状态相关的操作。 - ConcreteState (
具体状态类
):实现了抽象状态类的接口,每个具体状态类都代表了一个具体的状态,并定义了在这个状态下应该具有的行为。
2. 作用
- 简化客户端代码:通过状态模式,客户端不再需要了解对象内部状态的细节,也不必直接管理状态的变化,这使得客户端代码更加简洁明了。
- 提高扩展性:如果需要增加新的状态或修改现有状态的行为,只需添加或修改相应的状态类即可,而不会影响到其他状态或客户端代码。
- 降低耦合度:状态模式通过将状态的管理和状态的行为分离,降低了对象之间的耦合度,使得系统更加模块化。
- 封装状态转换规则:将状态转换逻辑封装在状态对象内部。
- 集中状态相关行为:将所有与特定状态相关的行为集中到一个类中。
- 状态共享:允许多个上下文对象共享同一个状态对象。
3. 实现
3.1 定义抽象状态类
java
interface State {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3.2 定义具体状态
java
public class ConcreteStateA implements 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当前状态为A,转换到B");
context.setState(new ConcreteStateB());
}
}
public class ConcreteStateB implements St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Context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当前状态为B, 转换到A");
context.setState(new ConcreteStateA());
}
}
3.3 定义环境类
java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ate state;
public Context(State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void setState(State state){
this.state = state;
}
public void request() {
state.handle(this);
}
}
3.4 定义客户端
java
public class State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ConcreteStateA());
context.request();
context.request();
}
}
3.5 结果
4. 应用场景
状态模式使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 对象的行为依赖于其自身状态,并且必须在运行时根据状态改变其行为。
- 代码中包含大量的与对象状态有关的条件语句,这些条件语句复杂且难以维护。
- 需要维护一个对象的历史记录,或者对象的状态转换图非常复杂。
使用建议:
- 当对象的行为随状态改变而变化时,考虑使用状态模式。
- 状态模式适用于替代复杂的条件或分支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