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代码生成代码
开发一个协议,字段有些多,每个字段是QT
的属性,需要写Q_PROPERTY
,一个一个编辑的话比较繁琐,耗费时间。后来就用代码生成了头文件和源文件,get
和set
还有signal
函数,内容基本都是固定的,只要有字段的名字就可以。所以用代码去生成比较方便。
linux
内核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对于logo的处理,会把logo图片的内容,在编译期间,生成头文件,头文件中有图片的十六进制数组。加快linux
的启动时间,不用在启动过程中,再去读取图片数据。
算法学习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开发应用软件的界面,不免厌倦。UI
是属于计算机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而且这样的工作内容,难度不大,上手比较快,实话说,就价值不大。就像祖师爷linus
说的,宁愿在岛上饿死,也不愿意写UI
。所以买了唐纳德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卷1,重心转到算法学习。工作中也会用到各种算法,和产品原理相关的,主要是光学方面的公式,最后要用到数学原理去求解。又是嵌入式开发,核心板性能和资源有限,算法的效率也比较关键,性能差时界面点击比较卡,会影响用户体验。多学习一些不容易在工作中被替代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价值。这是学习什么知识的选择的一个思路。除了自己感兴趣外,还要考虑所创造的价值,还有体现自己的价值。
一个线程同步bug的查找
定位到bug的原因后,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线程同步问题,在一个线程中把一个变量修改了,影响了另一个线程流程的执行,没有加锁。是一个bool
变量,其实不应该修改,删掉修改变量的代码就可以了。加锁会影响性能,倒是不需要加锁。
主要想说的是定位的过程,全程几乎都是在用打印的方式寻找,没有用到调试器,bug是偶现的,变量修改比较频繁,使用调试器反而不方便,还不如最原始的打印信息的方式。这个也是《程序设计实践》的建议,仔细思考,加以打印辅助信息。
有一个矛盾点,就是调试日志的添加,发布版本中加多了影响性能,加少了,现场出问题又不好定位。涉及到日志信息粒度的问题,也不是好解决。
其他
把《马恩全集》的第17卷读完,开始18卷。大概一年的时间读了17卷,不应该是读完,而是翻完,很多地方都不太理解,当时背景和专业知识等,有些内容是能看懂一些的。先继续往后读,花个3~4年的时间翻完一遍,初步了解和熟悉内容,然后再去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