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标题的深搜,回溯,剪枝我们之前专题都已经有过学习和了解,这里多了两个穷举和暴搜,其实意思都差不多,穷举就是穷尽力气将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暴搜就是暴力地去一个一个情况搜索,所以就是全部遍历的意思
而实现全部遍历之前,我们需要将所有情况以树状来大致画出来,这棵树就叫做决策树,也就是在上学时数学的某一小节学过的决策树,如下图
将123的所有排列情况列举出来
就是填空一样,将不同情况画出树
那么这就涉及深搜,回溯和剪枝,只不过之前是二叉树,现在变为了多叉树
但过程都大致差不多,只要画出清晰的决策树,就可以将决策转化为代码
题目一:
思路:
先画出决策树,就是上面我们举例的决策树
其中我们需要一个全局变量二维数组ret来存储所有排列的情况,也是我们要返回的结果集
然后我们还需要一个全局变量一维数组path来记录其中一次的排列情况,也就做其中一条路径
然后还需要一个全局变量布尔数组来记录数字的使用情况,没使用过为false,使用过为true
然后我们就开始遍历,但注意我们是深搜dfs,不是宽搜bfs,即虽然画决策树的时候是先填第一个空1,2,3,但实际遍历我们是填1之后,将1对应的所有情况都搜索完之后,再回到2这里,即dfs的搜索顺序,而不是bfs
结束条件也很好想,就是当path的元素个数等于数组元素个数就说明排完了,那么就将该path填入结果集ret中(但注意path要重新new一个出来,不然传的是地址,后续搜索其他排列时,对path修改会连带着修改之前填入的path,即所有path都指向同一个path),填入之后还可以用剪枝稍微优化一下,因为填就说明全部元素用到了,后面的其他元素都没必要再搜索了,因为结果都是不可能的
而往下遍历的时候都是for循环数组的所有元素,调用布尔数组,如果该元素用过就不加,没用过就加,然后继续往下搜索
碰到结束条件后就该回溯,那么就该修改布尔数组和path,将该数的布尔值修改为false,再删除path的最后一个元素
最后返回ret即可
代码:
class Solution {
//保存所有全排列的结果集
List<List<Integer>> ret=new ArrayList<>();
//用于判断该数字是否使用过
boolean[] check;
//其中一个排列
List<Integer> path=new ArrayList<>();
public void dfs(int[] nums){
//如果排列元素的个数等于数组元素的个数,说明排完了
if(path.size()==nums.length){
//添加该排列情况(要new一个新的,不然就是传地址)
ret.add(new ArrayList<>(path));
//剪枝
return;
}
//遍历数组
for(int i=0;i<nums.length;i++){
//如果当前元素没有使用过
if(check[i]==false){
//添加该情况
path.add(nums[i]);
//标记该元素使用过
check[i]=true;
//选择下一个元素
dfs(nums);
//回溯,该元素修改为没使用
check[i]=false;
//删除该元素
path.remove(path.size()-1);
}
}
}
public List<List<Integer>> permute(int[] nums) {
check=new boolean[nums.length];
dfs(nums);
return ret;
}
}
题目二:
思路:
还是先画决策树,不同的决策树画法有不同的代码,但只要决策树画对,代码实现了就一定是对的
求子集大概有两种决策树画法
解法1:
这种决策树画法就是遍历数组,每遍历一个就出现两种决策,选或者不选,最后叶子结点就是所有的子集
代码1:
class Solution {
//结果集
List<List<Integer>> ret = new ArrayList<>();
//其中一个子集
List<Integer> path = new ArrayList<>();
//k表示到数组的哪一个元素了
public void dfs(int[] nums, int k) {
//如果遍历完数组了
if(k==nums.length){
ret.add(new ArrayList<>(path));
return;
}
//选
path.add(nums[k]);
dfs(nums,k+1);
//恢复现场
path.remove(path.size()-1);
//不选
dfs(nums,k+1);
}
public List<List<Integer>> subsets(int[] nums) {
dfs(nums, 0);
return ret;
}
}
解法2:
这种决策树的画法就是以子集中的元素个数来进行决策,一开始为0个,也就是空集,然后为1个,就是1,2,3,再然后为2个......其中是否选择以当前元素的位置为标准,比如1就找后面的2,3,而2就找后面的3,而3就没得找了,这样子就能避免出现重复的情况
则每一个结点都是一个结果,所以每次dfs的时候都要添加
代码2:
class Solution {
//结果集
List<List<Integer>> ret = new ArrayList<>();
//其中一个子集
List<Integer> path = new ArrayList<>();
//k表示到数组的哪一个元素了
public void dfs(int[] nums, int k) {
//先添加
ret.add(new ArrayList<Integer>(path));
//从当前元素开始往后遍历
for (int i = k; i < nums.length; i++) {
//添加该元素
path.add(nums[i]);
//再次基础上往后遍历
dfs(nums, i + 1);
//恢复现场
path.remove(path.size() - 1);
}
}
public List<List<Integer>> subsets(int[] nums) {
dfs(nums, 0);
return ret;
}
}
但综合来看,肯定是解法2更优,因为每一个结点都是结果,没有多余的浪费,而解法1则全部枚举了出来,但最后只选择了叶子结点,非叶子结点就多余了
总结:
解决全排列,集合这种需要枚举许多情况并回溯的,先画出决策树,决策树不唯一,只要思路是对的,通过代码来实现,其中需要注意回溯后要恢复现场,最后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