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OLE还是先有COM?

一、历史发展:OLE先于COM诞生‌

1.OLE的早期阶段(1991年)‌

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最初是微软为解决‌复合文档‌问题提出的技术,例如在Word中插入Excel表格或图片‌。其1.0版本于1991年发布,核心目标是实现应用程序间的数据链接与嵌入,但功能局限于特定场景(如文档混合编辑)‌。

2.COM的诞生(1993年)‌

随着OLE的发展,微软工程师发现其底层逻辑(如对象通信、接口定义)具有通用性。因此,在1993年发布的‌OLE 2.0‌中,微软将OLE的底层机制抽象为‌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作为独立的技术框架支撑OLE功能‌。
关键点‌: COM并非独立于OLE诞生,而是从OLE中提炼出的通用模型‌。

二、技术演进:从OLE到COM的抽象化过程‌

1.OLE的局限性驱动技术升级‌

OLE 1.0仅支持简单的数据嵌入与链接,且依赖特定应用程序的协作‌。

OLE 2.0需要更灵活的组件交互能力(如自动化、控件扩展),因此引入COM作为底层架构,解决跨语言、跨进程的通信问题‌。

2.COM的通用性设计‌

COM脱离了OLE的"复合文档"应用场景,定义了‌二进制接口标准‌、‌接口继承机制‌和‌全局唯一标识(GUID)‌,成为Windows生态中‌跨语言组件开发‌的基石‌。

例如‌:

  • COM支持C++、VB、C#等语言编写的组件互相调用‌。
  • OLE的接口(如IOleObject)均基于COM的IUnknown接口实现‌。

结论:OLE与COM的依存关系‌

1.时间顺序‌:

OLE(1991年)早于COM(1993年)出现,但COM的技术概念在OLE的迭代过程中逐步形成‌。

2.技术关系‌:
  • OLE是COM的早期应用场景‌,其功能(如文档嵌入)依赖COM的底层接口机制‌。
  • COM是OLE的底层支撑‌,并扩展至更广泛的领域(如ActiveX、系统服务)‌。

可以将两者的关系想象为‌**"应用层"与"基础设施层"**‌:

  1. ‌**OLE是"上层建筑"**‌:专注于解决文档嵌入、拖放操作等具体问题。
  2. ‌**COM是"基础框架"**‌:提供通用的对象创建、接口查询、跨进程通信等能力。

直观结论‌:

  • 没有COM,OLE无法工作‌(就像没有乐高积木,定制化玩具无法存在)。
  • 没有OLE,COM依然强大‌(万能积木能做的事情远不止拼装汽车)。

理解这一关系,有助于在开发中灵活选择技术:若需定制文档交互,用OLE;若需构建通用组件,直接基于COM设计。

简言之‌:OLE作为具体需求推动了COM的诞生,而COM的通用性使其超越了OLE的原始范畴‌。

相关推荐
掘金-我是哪吒8 小时前
分布式微服务系统架构第158集:JavaPlus技术文档平台日更-JVM基础知识
jvm·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系统架构
pccai-vip8 小时前
全面分析软考《系统分析师》和《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差异
系统架构·软考论文
花落已飘9 小时前
多线程 vs 异步
linux·网络·系统架构
学习菌子11 小时前
第11章:【系统架构设计师】项目管理
系统架构·项目管理·软考高级·软考·软考系统架构设计师
卿着飞翔14 小时前
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分享-论软件体系结构的演化
系统架构
超龄超能程序猿19 小时前
dnSpy 使用教程
windows·microsoft
Leinwin1 天前
微软开源GitHub Copilot Chat,AI编程领域迎新突破
microsoft·github·copilot
小马哥编程1 天前
【iSAQB软件架构】架构决策记录-ADR
数据库·架构·系统架构·设计规范
旷世奇才李先生1 天前
Pillow 安装使用教程
深度学习·microsoft·pillow
Mr_Xuhhh2 天前
信号与槽的总结
java·开发语言·数据库·c++·qt·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