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OLE还是先有COM?

一、历史发展:OLE先于COM诞生‌

1.OLE的早期阶段(1991年)‌

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最初是微软为解决‌复合文档‌问题提出的技术,例如在Word中插入Excel表格或图片‌。其1.0版本于1991年发布,核心目标是实现应用程序间的数据链接与嵌入,但功能局限于特定场景(如文档混合编辑)‌。

2.COM的诞生(1993年)‌

随着OLE的发展,微软工程师发现其底层逻辑(如对象通信、接口定义)具有通用性。因此,在1993年发布的‌OLE 2.0‌中,微软将OLE的底层机制抽象为‌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作为独立的技术框架支撑OLE功能‌。
关键点‌: COM并非独立于OLE诞生,而是从OLE中提炼出的通用模型‌。

二、技术演进:从OLE到COM的抽象化过程‌

1.OLE的局限性驱动技术升级‌

OLE 1.0仅支持简单的数据嵌入与链接,且依赖特定应用程序的协作‌。

OLE 2.0需要更灵活的组件交互能力(如自动化、控件扩展),因此引入COM作为底层架构,解决跨语言、跨进程的通信问题‌。

2.COM的通用性设计‌

COM脱离了OLE的"复合文档"应用场景,定义了‌二进制接口标准‌、‌接口继承机制‌和‌全局唯一标识(GUID)‌,成为Windows生态中‌跨语言组件开发‌的基石‌。

例如‌:

  • COM支持C++、VB、C#等语言编写的组件互相调用‌。
  • OLE的接口(如IOleObject)均基于COM的IUnknown接口实现‌。

结论:OLE与COM的依存关系‌

1.时间顺序‌:

OLE(1991年)早于COM(1993年)出现,但COM的技术概念在OLE的迭代过程中逐步形成‌。

2.技术关系‌:
  • OLE是COM的早期应用场景‌,其功能(如文档嵌入)依赖COM的底层接口机制‌。
  • COM是OLE的底层支撑‌,并扩展至更广泛的领域(如ActiveX、系统服务)‌。

可以将两者的关系想象为‌**"应用层"与"基础设施层"**‌:

  1. ‌**OLE是"上层建筑"**‌:专注于解决文档嵌入、拖放操作等具体问题。
  2. ‌**COM是"基础框架"**‌:提供通用的对象创建、接口查询、跨进程通信等能力。

直观结论‌:

  • 没有COM,OLE无法工作‌(就像没有乐高积木,定制化玩具无法存在)。
  • 没有OLE,COM依然强大‌(万能积木能做的事情远不止拼装汽车)。

理解这一关系,有助于在开发中灵活选择技术:若需定制文档交互,用OLE;若需构建通用组件,直接基于COM设计。

简言之‌:OLE作为具体需求推动了COM的诞生,而COM的通用性使其超越了OLE的原始范畴‌。

相关推荐
夏旭泽1 小时前
系统架构-嵌入式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
掘金-我是哪吒4 小时前
分布式微服务系统架构第126集:集群,数据库扩展,多节点分布,分库,分表,分片,分表,运维
运维·数据库·分布式·微服务·系统架构
夏旭泽4 小时前
系统架构-通信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
掘金-我是哪吒10 小时前
分布式微服务系统架构第130集:Python工程化FastAPI,运维Nginx-keepalived+Nginx实现高可用集群
运维·分布式·微服务·系统架构·fastapi
市象17 小时前
傅利叶十周年,升级核心战略:“有温度”的具身智能蓝图
microsoft
练习本18 小时前
Android系统架构模式分析
android·java·架构·系统架构
夏影孤灯20 小时前
十七、统一建模语言 UML
系统架构·uml
掘金-我是哪吒21 小时前
分布式微服务系统架构第127集:cassandra安装部署
分布式·微服务·云原生·架构·系统架构
却道天凉_好个秋1 天前
系统架构设计(四):架构风格总结
架构·系统架构
qq_393828221 天前
Windows ABBYY FineReader 16 Corporate 文档转换、PDF编辑和文档比较
windows·microsoft·电脑·开源软件·软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