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来源:量子前哨(ID:Qforepost)
文 丨 浪味仙 排版丨浪味仙
行业动向:4500字丨13分钟阅读
当 14 位量子计算企业高管聚集在同一个讨论会上,为各自公司的生存和技术选择辩护时,会发生什么?
你会听到一场混乱但富有启发性的两小时辩论,围绕「量子计算为何重要」、「"有用"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经典计算机与量子计算机将如何共存」三大模块展开激烈讨论。尽管部分发言内容难免重复,但整体依然值得深思。
黄仁勋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邀请所有嘉宾来解释他为什么错了。"
道歉背后的
犀利对谈
很多人或许还记忆犹新,今年年初,黄仁勋在回答华尔街分析师的提问时表示:
"如果你说非常有用的量子计算机需要 15 年,那可能有点早。如果你说 30 年,那可能已经晚了。如果你说 20 年,我想很多人都会相信。"
这一轻率发言直接导致多家上市量子计算公司的股价暴跌。
而在时隔三个月的 GTC 2025 大会"量子日"活动上,黄仁勋登台时略带调侃地试图收回部分言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 CEO,我时不时会被问到各种问题,大多数时候------呃,至少有些时候吧,我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有时候话可能说得不太准确。"
老黄继续解释道:"有人问我,量子计算机多久才能'有用'。但你要知道,我是一个建立计算平台的人。我创建了 NVIDIA,构建了 CUDA,并让它发展成今天这种规模的计算平台,这个过程花了我们 20 多年的时间。所以,对我来说,5 年、10 年、15 年甚至 20 年的时间跨度根本不算什么。"
他接着说道:"所以当我说量子计算需要多年才能实现时,这完全是出于复杂性和潜在的巨大影响力两方面考虑,我认为这完全是符合预期的。但第二天我才发现,几家量子计算公司的股价、甚至整个行业的股价都暴跌了 60%,我的第一反应是,'我都不知道他们是上市公司!'"
这一幽默时刻不仅化解了量子计算行业对英伟达立场的疑虑,也解释了为什么英伟达在 GTC 2025 会议上,除了聚焦 GPU、AI、机器人和数字孪生技术外,还特别预留出时间让量子生态系统的众多(但并非全部,黄仁勋特意强调)合作伙伴登台发言。
参加"量子日"的企业与人员名单
演讲中,黄仁勋明确了英伟达在量子计算行业的角色,这一角色与其在机器人和汽车行业的定位类似:英伟达不制造机器人、汽车或量子计算机,而是专注于通过加速计算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
"我们不制造量子计算机,但我们与量子计算行业深度融合。CUDA-Q 是一种面向混合经典-加速量子计算的编程模型,cuQuantum 库可用于模拟量子电路,而 DGX Quantum(一款 GPU 加速的量子计算系统)则可用于量子计算的纠错。我们与量子计算企业合作,支持他们,并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
由此,黄仁勋似乎并未公开表示量子计算机会对英伟达构成生存威胁,相反,他将这些量子计算公司视为新兴的合作伙伴和客户。至少从目前来看,英伟达进军量子处理器领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老黄正在避免破坏现有的合作关系。
而在黄仁勋表达对量子计算行业更为乐观态度的同时,他也向真正制造量子计算机的企业抛出了几个关键问题:
-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定义"量子计算机",将其视为一种科学探索工具,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
-
目前量子计算的技术演进处于何种阶段?
-
量子计算能以多快的速度发展到"有用"的阶段?无论这个概念如何界定。
量子计算机是否应被视为一种科学仪器?
在场的多位嘉宾都强调了量子计算机(更具体地说是量子处理器)在经典计算机中的补充作用,以及两者应如何协同工作。
IonQ 的 CEO Peter Chapman 指出:"我们使用 GPU 来设计芯片并进行模拟,以确保量子计算机能够正常运行。从量子计算的未来来看,它将是一套经典计算系统与量子计算机并存的模式,两者相互协作。因此,这并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的问题......经典计算与量子计算之间已经形成了协同关系。有趣的是,我们的量子计算机其实几乎完全是经典计算机,唯一的量子部分只是中央的一个小芯片和几颗原子。"
D-Wave 的 CEO Alan Baratz,可以说是最直言不讳地反驳黄仁勋早前有关量子计算评论的人,他对将量子计算机单纯定义为科学研究工具或尚未具备独立运行能力的系统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
Baratz 强调,量子计算机已经能够独立处理某些类型的应用,不应被过度框定为科学实验设备。
"当量子计算机被用于材料发现、区块链,甚至被 NTT Docomo 等公司用于提升基站资源利用率时,我很难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科学仪器'。确实,有很多应用我不会尝试在量子计算机上运行,但对于那些需要强大计算能力的任务,量子计算机已经展现出非凡的性能,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测量或实验工具。"
对此,黄仁勋以半开玩笑的口吻回应:"我只是想帮个忙。"
Baratz 立刻犀利且幽默地回击:"我们已经见识过你的'帮助'了。" 这显然是在讽刺黄仁勋 1 月份关于量子计算"20 年才会有用"的评论。
相比之下,IonQ CEO Chapman 的态度稍显和缓,他表示:
"从一家初创公司成长到英伟达今天的规模确实需要很长时间。对于量子计算行业来说,未来 10 到 15 年达到英伟达和其他科技巨头的水平,这完全可以理解。"
如何衡量量子计算机的市场需求?
Quantinuum 高管 Tony Hazra 提出,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它们必须满足一些与经典计算机类似的市场需求,例如提供合理(或更优)的每瓦性能(Performance per Watt)和每美元性能(Performance per Dollar)。
他指出:"如果从解决重大问题的角度来看,衡量标准是在保证计算准确性的同时,减少能耗和成本,那么关键在于你的计算规模是多少?通常我们用量子比特(qubits)来衡量,但同样重要的是计算保真度(fidelity)以及系统所能承受的误差率,因为这决定了量子比特是否真正有用。我并不是说现在已经有了完美的计算比例,但这些因素总体上正在引导我们迈向有实际价值的量子计算------尽管它们并不一定会取代经典计算机。"
量子计算能以多快的速度发展到"有用"的阶段?
对于 "有用" 的更务实定义,仍然可以回归到D-Wave CEO Baratz 之前提到的 D-Wave 当前正在解决的应用问题,以及本次会议中其他嘉宾所强调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些案例前哨此前也都进行过报道,比如:
德国电信运营商O2联手AWS用量子技术增强数字通信🔗BATCH 全新运输管理系统重塑货运定价🔗
全球航运巨头达飞海运牵手Pasqal,以量子计算革新物流未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专用量子计算机公司 D-Wave 不久前刚在 Science 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更是唯一一次证明了量子计算已经能在现实世界实用问题上的优越性🔗,D-Wave 的客户如今已经能够使用这项技术,并从量子退火计算机中获得切实可见的价值。
此外,Quantinuum 高管 Hazra 还进一步补充: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实际应用......我们关注的核心是,客户或合作伙伴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帮助他们解决?"
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显然,这是属于专用量子计算时代的命题。
未来正在发生
英伟达并非在讨论中才对量子计算建立认知,相反,它早就在加速向量子生态靠拢。
今年 GTC 大会上还宣布要在波士顿建立加速量子研究中心(NVAQC),将帮助解决量子计算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实现加速量子超级计算,去年的 GTC 2024 同样也是"量点"满满。
事实上,英伟达一直是尚处于初期阶段的量子计算生态系统的最大支持者之一,与该领域至少十几家企业都展开了合作,还专门开发了 CUDA-Q 平台,极力推动混合经典-量子计算的实现。
显然,老黄不可能对量子计算市场一无所知,而他也知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头"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剧情,Netflix 都公开用流水线的方式打造爆款剧了,这也表明能戳中观众 G 点的故事才能引发关注。
立正挨打就是一出好戏,这波舆论又被老黄问问拿捏。
显而易见的是,在英伟达盛情邀请出席"量子日"的企业名单中,涵盖了超导、中性原子、光量子等目前主流技术路线,截至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量子计算公司 PsiQuantum 赫然在列,讨论中又大谈实用化。
此举颇有深意,背后对应的客观事实是:尽管量子计算行业目前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全球仍处于"百家争鸣"状态,但聚焦实用化已是行业共识。
和国际上一样,国内量子计算行业同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超导路线,如本源量子、中科大潘建伟团队"祖冲之":例如本源量子推出乳腺钼靶检测应用,主要包括乳腺癌钼靶健康检测和乳腺癌钼靶良恶性检测,有助于实现对钼靶图像更精确、更高效的解析和判断。
离子阱路线,如华翊量子:推出华翊量子云,通过专用的量子模拟服务器或离子阱量子计算系统探索计算革命。
光量子路线,如聚焦实用化的玻色量子,取得了多个实用化成果:例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方面,与国内清华大学李升波教授团队联合,提出了国际上首个可以在相干光量子计算机上训练多层神经网络的算法,可助力当下爆发式增长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 智能体等赛道;"量子计算+电力"方面,与东南大学顾伟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基于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在电力网络停电后快速恢复分区的方法,能够保证电网在发生大停电事故后快速恢复正常运行等。
但在量子计算生态方面,我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国外有诸多位于下游的软件算法创业公司,比如欧洲量子计算金融服务提供商 Multiverse、总部位于加拿大的量子计算软件公司 1Qubit,主打一个单打独斗;反观国内,除了创业公司外,更有国/央企躬身入局,带头引领技术突破,典型如移动云承担国资委未来产业量子计算任务,积极布局量子算力🔗,发布"五岳纪元"量子云平台,致力成为量子计算领域的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国内量子计算的发展起到了优质的信心支撑作用。
正如此次参与"量子日"讨论的专家们达成的共识,量子计算技术在最近几个月内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全面实用化仍在发展中。
黄仁勋在讨论结束时向量子计算行业发出挑战:量子计算必须证明其实际价值。他也敦促业界在预期上保持现实主义态度。
"量子计算行业必须找到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市场。"老黄说:"我们需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构建这些系统以实现更广泛的价值上。看来明年,我们将在 GTC 大会上看到一些量子计算的演示。"
显然,明年的 GTC 大会上,量子计算仍将是焦点,英伟达铁了心要更进一步融入量子计算的生态系统,竭力清除量子计算对英伟达构成的所谓"生存威胁"。
希望那时,量子计算的实用化能够走出更远、更稳的步伐。
Reference:
1、https://www.nvidia.com/gtc/sessions/quantum-day/
2、https://blogs.nvidia.com/blog/nvidia-accelerated-quantum-research-center/
3、https://observer.com/2025/03/jensen-huang-quantum-computing-nvidia-gtc/
6、http://bj.news.cn/20241102/bc4901d4fdcf4931a81eddc5c17d0c9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