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 OSI七层模型
-
- [1. 物理层](#1. 物理层)
- [2. 数据链路层](#2. 数据链路层)
- [3. 网络层](#3. 网络层)
- [4. 传输层](#4. 传输层)
- [5. 会话层](#5. 会话层)
- [6. 表示层](#6. 表示层)
- [7. 应用层](#7. 应用层)
- TCP/IP四层模型
-
- [1. 数据链路层](#1. 数据链路层)
- [2. 网络层](#2. 网络层)
- [3. 传输层](#3. 传输层)
- [4. 应用层](#4. 应用层)
- 核心区别对比
OSI七层模型
为了增强通用性和兼容性,计算机网络都被设计成层次结构,每一层都遵守一定的规则。因此有了OSI这样一个抽象的网络通信参考模型,按照这个标准使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互相连接。
1. 物理层
通过网线、光缆等这种物理方式将电脑连接起来。传递的数据是比特流,0101010100。
典型协议 / 设备:
RJ45 接口、光纤、集线器(Hub)、物理层协议
2. 数据链路层
首先,把比特流封装成数据帧的格式,对0、1进行分组。电脑连接起来之后,数据都经过网卡来传输,而网卡上定义了全世界唯一的MAC地址。然后再通过广播的形式向局域网内所有电脑发送数据,再根据数据中MAC地址和自身对比判断是否是发给自己的。
典型协议 / 设备:
Ethernet、PPP、HDLC、MAC 协议
3. 网络层
广播的形式太低效,为了区分哪些MAC地址属于同一个子网,网络层定义了IP和子网掩码,通过对IP和子网掩码进行与运算就知道是否是同一个子网,再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传输。IP协议属于网络层的协议。
典型协议 / 设备:
IP、ICMP、IGMP、ARP/RARP
4. 传输层
有了网络层的MAC+IP地址之后,为了确定数据包是从哪个进程发送过来的,就需要端口号,通过端口来建立通信,比如TCP和UDP属于这一层的协议。
典型协议 / 设备:
TCP(可靠连接)、UDP(无连接)
5. 会话层
负责建立和断开连接
典型协议 / 设备:
NetBIOS、ZIP(部分会话管理功能)
6. 表示层
为了使得数据能够被其他的计算机理解,再次将数据转换成另外一种格式,比如:文字、视频、图片等。
典型协议 / 设备:
JPEG、SSL/TLS、MIME
7. 应用层
最高层,面对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与最终呈现给用户的界面
典型协议 / 设备:
HTTP、FTP、SMTP、Telnet、DNS
TCP/IP四层模型
TCP/IP则是四层的结构,相当于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1. 数据链路层
也有称作网络访问层、网络接口层。他包含了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把电脑连接起来。
2. 网络层
也叫做IP层,处理IP数据包的传输、路由,建立主机间的通信。
3. 传输层
就是为两台主机设备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4. 应用层
包含OSI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提供了一些常用的协议规范,比如FTP、SMPT、HTTP等。
核心区别对比
对比维度 | OSI 七层模型 | TCP/IP 四层模型 |
---|---|---|
设计目的 | 理论标准,强调分层独立性和功能完整性。 | 实际应用模型,注重效率和互联网落地。 |
层数 | 七层(细分明确) | 四层(合并 OSI 上三层和下两层) |
协议绑定 | 每层协议独立(如会话层对应 NetBIOS) | 应用层整合多种协议(如 HTTP 直接对应应用层) |
普及性 | 教学和理论分析为主,实际应用较少 | 互联网事实标准,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和网络设备 |
灵活性 | 分层严格,扩展需遵循层级规范 | 结构更紧凑,适合快速开发和迭代(如 Web 服务) |
总结下来,就是物理层通过物理手段把电脑连接起来,数据链路层则对比特流的数据进行分组,网络层来建立主机到主机的通信,传输层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应用层最终负责建立连接,数据格式转换,最终呈现给用户。
OSI 七层模型 是理想化的分层架构,适合教学和理论研究,帮助理解网络通信的底层逻辑(如各层功能解耦)。TCP/IP 四层模型 是务实的工程模型,简化了层级划分,更贴合实际网络协议的设计(如 HTTP 直接运行在 TCP 之上)。
关联:TCP/IP 的每一层都可看作 OSI 模型的 "功能子集",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理论与实践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