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概念
- 创建线程
-
- [方法1:继承Thread 类](#方法1:继承Thread 类)
- [方法2:实现Runnable 接口](#方法2:实现Runnable 接口)
- 方法3:通过匿名内部类继承Thread
- 方法4:通过匿名内部类实现Runnable,重写run,搭配Thread
- 方法5:基于Lambda表达式创建Thread
在介绍多线程前,先介绍一下操作系统的概念
操作系统是一个管理的软件
1.对下管理各种硬件设备
2.对上给软件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
概念
线程是什么
一个线程就是一个"执行流",每个线程之间都可以按照顺序执行自己的代码,多个线程之间同时执行着多份代码
线程过多,因为CPU核心书名是有限的,这些线程在CPU上的调度开销会越来越明显,也会影响效率
所以要根据CPU资源合理增加线程数量
为什么要有线程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进程是运行起来的程序,每个进程通过链表连接起来,进程有两种状态 并发(一个CPU核心同时执行一个线程,但因为运行/切换速度极快,可以看做是同时在执行多个线程) 和 并行(两个CPU核心同时执行两个线程) ,而每个进程中 有多个 线程,这些线程共用该进程的资源(内存资源,文件描述符表) ,每个线程都可以独立执行一段逻辑,并且独立在 CPU 上调度
当进程已经有了,在进程内部再创建新线程,就把申请资源开销省下来了
进程包含线程(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对于Java程序中,main方法所在的线程就是主线程)
进程是操作系统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
线程是操作系统调度执行的基本单位
Java的线程 和 操作系统线程 的关系
线程是操作系统中的概念. 操作系统内核实现了线程这样的机制, 并且对⽤⼾层提供了⼀些 API(Java内部的方法) 供⽤⼾
使⽤(例如 Linux 的 pthread 库).
Java 标准库中 Thread 类(线程)可以视为是对操作系统提供的 API 进⾏了进⼀步的抽象和封装,而进程封装的很粗糙,多进程变成的很多能力,JVM原生API没有提供,本身Java设计者就不鼓励多进程编程
创建线程
方法1:继承Thread 类
java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while(true){
System.out.println("Hello, Thread!");
try {//这里只能用try catch ,因为父类Thread的run方法没有抛出异常,子类myThread的run方法也不能抛出异常
//如果这里用throws,父类和子类方法声明就不一致,就不满足重写的要求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
public class Demo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Thread thread=new myThread();
//thread.start();
thread.run();//如果这里调用run方法,就不会启动线程,而是在main线程中执行run方法,不会并行执行
while (true) {
System.out.println("Hello, main!");
Thread.sleep(1000);
}
}
}
注意,上述线程运行时myThread线程和main线程在操作系统中的调度顺序是无序,不可预测的,是随机的。即可能会先打印 Hello, Thread!,也可能先打印 Hello, main!
run和start方法
在上述方法中,重写的是Thread的run方法,但是在main方法中调用的是start方法,这么做的原因是:
start方法是调用系统的API(Java 本地方法(封装了对系统底层的调用)),它才是真正在操作系统内部创建一个线程这个新的线程就会以run方法为入口 (执行run中的逻辑)
run方法不需要代码中显示调用,run 方法执行完成后线程进入销毁阶段。
如果在main中直接调用thread.run(),就没有创建新的线程,而是直接在main方法所在的 主线程 中执行了run的逻辑。如果在main中调用thread.start(),就会开启一个新线程和main线程并发执行
方法2:实现Runnable 接口
实现Runnable接口的方式,是把线程的任务单独提取出来,放到一个类中,然后再创建线程时,把这个类的实例作为参数传递给Thread的构造方法。这样,线程的任务就被封装到了一个类中,使得代码更加清晰,也便于维护和扩展。
java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while (true) {
System.out.println("hello thread");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public class Demo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
*/
Runnable runnable=new MyRunnable();
//runnable没有start方法,项启动线程要搭配Thread
Thread thread=new Thread(runnable);
thread.start();
while (true) {
System.out.println("hello main");
Thread.sleep(1000);
}
}
}
方法1和方法2的区别
对于第一种写法(继承thread类),描述任务的时候,认为代码是写到Thread子类中的
此时任务内容 和 Thread 类的耦合度更高
第二种方法,任务写到Runnable中,不涉及到线程相关的概念,任务内容和Thread的耦合度很小,几乎没有,这个任务就能放进其他来执行(进程,协程)
耦合度:在编码中,更倾向于写耦合度低的代码,方便修改,使用
方法3:通过匿名内部类继承Thread
java
Thread thread=new Thread(){//创建了一个没有名字的匿名内部类
public void run(){
}
};
使用举例
java
public class Demo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new Thread(){//创建了一个没有名字的匿名内部类
//这个类是Thread的子类,子类重写了run方法
//同时也创建了子类实例,通过 thread 指向
public void run(){
while (true) {
System.out.println("hello thread");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thread.start();
}
}
像这样的写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简化代码
方法4:通过匿名内部类实现Runnable,重写run,搭配Thread
java
public class Demo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unnable runnable=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System.out.println("hello thread");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Thread thread=new Thread(runnable);
thread.start();
}
}
方法5:基于Lambda表达式创建Thread
语法:
java
Thread thread=new Thread(()->{/*此处写run方法内容*/});
lambda表达式,本质上是 匿名方法
直接使用 lambda 作为入口方法
使用举例:
java
public class Demo5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new Thread(()->{
while(true){
System.out.println("hello thread");
try {
Thread.sleep(1000, 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thread.sta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