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 《自顶向下的计算机网络第八版》
- 湖科大计算机网络(b站)
- 王道考研(b站)
文章目录
-
- 一、网络基础概念解析
-
- [1.1 网络、互联网与因特网](#1.1 网络、互联网与因特网)
- 二、因特网发展三阶段(了解)
- 三、ISP
-
- [3.1 ISP基本概念](#3.1 ISP基本概念)
- [3.2 基于ISP的三层结构的因特网](#3.2 基于ISP的三层结构的因特网)
- 四、因特网标准化工作(了解)
- 五、因特网的组成
- 六、三种交换方式
-
- [6.1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6.1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 [6.2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6.2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 [6.3 三种交换方式的对比](#6.3 三种交换方式的对比)
-
- [6.3.1 电路交换的特点](#6.3.1 电路交换的特点)
- [6.3.2 报文交换的特点](#6.3.2 报文交换的特点)
- [6.3.3 分组交换的特点](#6.3.3 分组交换的特点)
一、网络基础概念解析
1.1 网络、互联网与因特网
网络(Network): 由若干个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Link组成的(有线链路或无线链路)。 多个网络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互连网),因此互联网也被成为"网络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

internet 和 Internet的区别:
-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可以是任意的。
- Internet(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二、因特网发展三阶段(了解)

三、ISP
3.1 ISP基本概念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普通用户是通过ISP接入因特网的,ISP可以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成块的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和路由器等联网设备,我们只需要向ISP缴纳费用就能得到所需要的IP地址。因特网上的主机必须有IP地址才能通信。
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3.2 基于ISP的三层结构的因特网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及所拥有的IP地址数量的不同ISP分为不同层次:
-
第一层ISP通常被称为因特网主干网,一般能覆盖国际性区域范围,拥有高速链路和交换设备,第一层ISP之间直接互联。
-
第二层ISP和一些大公司都是第一层ISP的用户,具有区域性和国家性覆盖规模,与少部分第一层ISP连接。
-
第三层是第二层ISP的用户,且只拥有本地范围的网络,如校园网、企业网、住宅用户、移动用户等。
-
一旦某个用户能够接入到因特网,那么他也可以成为一个ISP,只需要购买一些调制解调器或路由器这样的设备。

四、因特网标准化工作(了解)
制定其标准的特点:面向公众。其他的内容在这里就直接放截图了...

五、因特网的组成
-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诶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通信(传数据)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是一种专用计算机(但不被称为主机),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六、三种交换方式
6.1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电话出现之后,要让所有电话两两相连是不可能的,2部电话是一对电线,5部电话是10对电线,N部电话需要 n ( n − 1 ) 2 \frac{n(n-1)}{2} 2n(n−1)
所以应该有一个中间设备进行连接:电话交换机,可以把电话交换机简单地看成是一个有多个开关的开关器,大大减少了电话线数量。
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电路交换。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的三个步骤:
- ① 建立连接,即分配通信资源。例如,在使用电路交换打电话之前,必须先拨号请求建立连接;当被叫用户听到电话交换机送来的拨号音并摘机后,从主叫端到被叫端就建立了一条连接,也就是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这条连接保证了双方通话时所需要的通信资源(这些资源在通信时不会被其他用户占用)。
- ②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 ③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把刚才占用的所有通信资源归还给电信网。
Q: 如果使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是否可行?
A: 当使用电路交换技术来传输计算机数据时,就像你在打电话一样,通话期间电话线就被你独占了,即使你不说话,这条线路也不能被其他人用来通话。对于计算机数据传输来说,数据不是一直连续不断地发送的,而是像一阵阵地爆发出来(突发式传输)。这意味着在你没有发送数据的时候,比如正在准备要发送的数据或者等待对方回应的时候,这段期间分配给你的传输线路就处于空闲状态,但别人还是不能用它。这就导致了线路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整个网络的效率。
6.2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
在本例中,只演示出了分组传输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分组丢失、误码、重复等问题并没有演示,之后再说:
- 各分组从源站到达目的站可以走不同的路径 (也就是不同的路由)
- 分组乱序:也就是分组到达目的站的顺序不一定与分组在源站的发送顺序相同。
在因特网中,最重要的分组交换机就是路由器 ,它负责将各种网络连接起来,并对接收到的分组进行转发,也就是分组交换。
假设主机H6的用户要给主机H2的用户发送一条消息,通常我们把表示该消息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在发送报文之前,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简称为"包",首部就是包头。

Q: 添加首部的作用是什么? 这不是加大了传输数据量吗?
A: 首部中肯定包含了分组的目的地址,否则分组传输路径中的各分组交换机(也就是各路由器)就不知道如何转发分组了。分组交换机收到一个分组后,先将分组暂时存储下来,再检查其首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进行查表转发,找到合适的转发接口,通过该接口将分组转发给下一个分组交换机。
- 告诉路由器这个包要发给谁:就像快递单上的收件人地址。
- 告诉路由器该怎么转发:比如从哪个口出去、走哪条路最近。
- 帮助接收方正确还原整个信息:接收方看到每个包的编号和顺序,就能把它们重新拼回去。
加上首部就像是给每一个数据包贴上"快递单",虽然多花了点空间,但它让网络知道这个包是谁发的、要发给谁、该怎么走,是实现智能高效通信的关键。
在上例中,主机H6将所构造出的各分组依次发送出去,各分组经过途中各分组交换机的存储转发,最终到达主机H2,主机H2收到这些分组后,去掉它们的首部,将各数据段组合还原出原始报文。
PS: 与分组交换类似,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中的交换节点也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但报文交换对报文的大小没有限制,这就要求交换结点需要有较大的缓存空间。报文交换主要用于早期的电报通信网,现在较少使用,通常被较先进的分组交换 方式所取代。
6.3 三种交换方式的对比
假设A,B,C,D是分组传输路径上所要经过的4个结点交换机, 纵坐标是时间。
-
对于电路交换,通信之前首先要建立连接;连接建立好之后,就可以使用已建立好的连接进行数据传送;数据传送结束后,需要释放连接,以归还之前建立连接所占用的通信线路资源。
-
对于报文交换,可以随时发送报文,而不需要事先建立连接;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交换机,全部存储下来后进行查表转发,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
-
对于分组交换,可以随时发送分组,而不需要事先建立连接。构成原始报文的个个分组依次在各结点交换机上存储转发,各结点交换机在发送分组的同时,还缓存接收到的分组。
当使用电路交换 时,一旦建立连接,中间的各结点交换机就是直通形式的,比特流可以直达终点;使用报文交换 时,整个报文需要在各结点交换机上进行存储转发,由于不限制报文大小,因此需要各结点交换机都具有较大的缓存空间;使用分组交换时,构成原始报文的一个个分组,在各结点交换机上进行存储转发,相比报文交换,减少了转发时延,还可以避免过长的报文长时间占用链路,同时也有利于进行差错控制。

6.3.1 电路交换的特点
特点 | 优点 | 缺点 | 通俗解释 |
---|---|---|---|
通信时延小 | 数据传输快速直达,减少等待时间 | 需要先建立连接,这个过程可能耗时较长 | 想象一下打电话前需要拨号等对方接通的时间,但一旦接通,通话立刻开始。 |
有序传输 | 数据只在一条专用线路上传输,不会出现失序 | 如果线路出现问题,必须重新建立连接 | 好比你用一根管道直接把水从A点引到B点,水流顺序固定,但如果管道破裂,就得换新管道重新铺设。 |
没有冲突 | 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物理信道,不存在争用问题 | 独占资源,即使不使用时也无法让其他人使用 | 就像每家都有自己的车道,互不影响,但是如果你的车停着不用,别人也不能用你的车道。 |
适用范围广 | 既适合模拟信号也适合数字信号 | 对不同类型、规格、速率的终端兼容性差 | 无论是语音还是数据信息,都可以通过这条路传输,但如果两头设备差异大,可能会有问题。 |
实时性强 | 因为通信时延小,所以能提供较好的实时交互体验 | 当连接中的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时,整个连接失效 | 类似于直播,延迟很低,观众几乎可以即时看到主播的画面,但网络一断,直播就卡住了。 |
控制简单 | 结点交换机及其控制机制相对简单 | 灵活性差,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需求 | 操作简单如同开关灯一样,但面对复杂的照明需求(比如调光),这种简单的开关就不够用了。 |
灵活性差 | 只要连接所建立的物理通路中的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必须重新拨号建立新的连接。 | 如果途中某段路突然施工不能走了,你就得重新规划路线并再次出发。 | |
难以规格化 | 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进行通信。 | 就像是老式电话只能用来打电话,不能上网或者视频聊天。 |
6.3.2 报文交换的特点
特点 | 优点 | 缺点 | 通俗解释 |
---|---|---|---|
无需建立连接 | 可以随时发送报文,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 | 报文在每个结点都需要经历存储转发的过程,导致一定的延迟 | 就像你可以随时寄信,不用事先告诉邮局你要寄信,但每到一个邮局都要重新打包检查再发出去。 |
动态分配线路 | 结点交换机根据当前网络状况选择最合适的空闲线路进行传输 | 如果网络繁忙,可能会增加等待时间 | 类似于导航软件帮你选择最快路线,但如果路上车太多,可能需要重新规划路线。 |
提高线路可靠性 | 线路故障时可以自动选择其他路径重传数据 | 当前路径故障时,虽然能换路径但仍会增加传输时间和复杂性 | 像是如果一条路堵了或关闭了,你可以选择另一条路去目的地,但这可能会让你多走一段路。 |
提高线路利用率 | 不固定占用某条线路,而是在不同时间段分段占用 | 由于需要先存储后转发,这可能导致线路资源的浪费 | 比喻为共享自行车,不同时段不同的人使用同一辆自行车,提高了自行车的利用率。 |
提供多目标服务 | 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给多个目的地址 | 实现多目标服务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和开销 | 类似于群发邮件,你可以一次将同一封邮件发送给多个收件人,但准备和发送过程可能比单发更复杂。 |
引起转发时延 | - | 报文在每个结点上都要被接收、存储然后转发,增加了传输时间 | 这就像是快递包裹在每个物流中心都要卸货检查再装车出发,导致整体送达时间延长。 |
需要较大的缓存空间 | - | 报文交换对报文大小没有限制。 | 假如你有很多大箱子要暂存在朋友家,那么朋友家就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放这些箱子。 |
额外信息量 | - | 报文需要携带源地址、目标地址等额外信息,增加了传输的数据量 | 就像是寄信时除了信纸本身,还需要写上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这实际上增加了信件的总重量。 |
6.3.3 分组交换的特点
特点 | 优点 | 缺点 | 通俗解释 |
---|---|---|---|
无需建立连接 | 可以随时发送数据,不需要预先建立专用连接 | 分组在每个结点都需要经历存储转发的过程,导致一定的延迟 | 类似于微信消息,你可以随时发信息,不需要事先告诉对方你要聊天,但每条消息仍需经过服务器处理。 |
线路利用率高 | 分组可以动态选择路径,不同时间段分段占用线路资源 | - | 想象为共享汽车服务,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时间使用同一辆车,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 |
简化存储管理 | 因为分组长度固定,缓冲区大小也固定,使得存储管理更为简便 | - | 就像图书馆的书架,每本书的尺寸相同,这样更容易管理和查找书籍。 |
加速传输 | 分组逐个传输,后一个分组的存储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可以同时进行 | - | 类似于工厂生产线上的流水作业,一件产品的一部分工序完成后立即开始下一部分工序,提高效率。 |
减少出错概率和重发量 | 分组较小,出错几率低;即使出错也只需重传单个分组而非整个报文 | - | 假设你画了一幅大图分成小块寄给朋友,如果某一块丢失或损坏,只需要补寄这一块而不是整幅图。 |
引起转发时延 | - | 分组在每个结点上都要被接收、存储然后转发,增加了传输时间 | 这就像是快递包裹在每个物流中心都要卸货检查再装车出发,导致整体送达时间延长。 |
额外信息量 | - | 每个分组需要携带源地址、目标地址等控制信息,增加了传输的数据量 | 就像是寄信时除了信纸本身,还需要写上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这实际上增加了信件的总重量。 |
失序、丢失或重复问题 | - | 对于数据报服务,分组可能到达目的节点时顺序混乱,需要重新排序 | 类似于拼图游戏,所有碎片都到齐了才能看到完整的图片,但如果收到的碎片顺序不对,就需要重新排列。 |
虚电路服务复杂性 | - | 虚电路服务虽然避免了分组失序问题,但是包括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释放三个步骤,增加了复杂性 | 像是打电话前需要先拨号等待对方接听(建立连接),通话结束后还要挂断电话(释放连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