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M 系列:LLM 的发展历程

最近发起了一个面向 Java 开发者的 Sring-Ai 示例工程项目,该项目是一个 Spring AI 快速入门的样例工程项目,旨在通过一些小的案例展示 Spring AI 框架的核心功能和使用方法。 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都专注于特定的功能领域,便于学习和扩展。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关注和 Star

项目地址:github.com/java-ai-tec...

更多文章:mp.weixin.qq.com/s/72omFtMqi...

摘要

本文系统梳理了 2017 年至 2025 年间,大语言模型(LLM)领域的关键进展、技术演进和代表模型。从 Transformer 架构的革命性突破,到 GPT-3 的规模化成功,再到多模态模型的兴起,大模型技术正在重塑人工智能产业格局。

第一阶段(2017-2019):Transformer 革命与早期探索

技术演进总结

2017年,Google发表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标志着深度学习进入全新纪元。Transformer架构通过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彻底解决了传统RNN和CNN在处理长序列时的局限性,为后续大模型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基础。

该阶段的核心技术突破包括:

  • 自注意力机制:实现了序列中任意位置间的直接建模
  • 并行计算:相比RNN的序列计算,大幅提升了训练效率
  • 位置编码:解决了Transformer缺乏序列位置信息的问题
  • 多头注意力:增强了模型对不同语义空间的理解能力

代表性模型

模型名称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参数量 架构类型 亮点特征
GPT-1 OpenAI 2018年6月 1.17亿 Transformer 解码器 首次验证了无监督预训练 + 下游任务微调的范式有效性
BERT Google 2018年10月 Base: 1.1亿;Large: 3.4亿 Transformer 编码器 双向语言模型,通过 Masked Language Model 实现深度双向表示
GPT-2 OpenAI 2019年2月 15亿(最大版本) 扩展的 Transformer 解码器 展示了模型规模扩大带来的性能提升,初步体现了涌现能力
ERNIE 1.0 百度 2019年4月 1.1亿(Base) 基于 BERT 的改进版本 引入知识增强预训练,在中文理解任务上表现优异

场景应用案例

这一阶段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传统 NLP 任务的性能提升:

  • 搜索引擎优化:Google将BERT应用于搜索排序,显著提升了查询理解能力
  • 机器翻译:Transformer架构在WMT翻译任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 文本分类:各类情感分析、文档分类任务精度大幅提升

第二阶段(2020-2022):规模化突破

技术演进总结

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模型参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和训练数据的大规模扩展。GPT-3 的发布证明了规模化是通向人工通用智能的可行路径,同时中国厂商开始在大模型领域密集布局。

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 规模化训练:模型参数从十亿级跃升至千亿级
  • In-Context Learning:GPT-3 展示了无需微调即可完成新任务的能力
  • Few-Shot Learning:通过少量示例实现任务泛化
  • 知识增强:中国模型普遍注重将结构化知识融入预训练过程

代表性模型

模型名称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参数量 架构类型 亮点特征
GPT-3 OpenAI 2020年5月 1750亿 扩展的 Transformer 解码器 展示了大规模模型的涌现能力,支持多样化的 zero-shot 和 few-shot 任务
T5 Google 2020年10月 110亿(最大版本) 编码器-解码器结构 将所有 NLP 任务统一为文本到文本的生成任务
PaLM Google 2022年4月 5400亿 仅解码器 Transformer 在推理、代码生成等复杂任务上表现突出
ERNIE 3.0 Titan 百度 2021年12月 2600亿 统一的文本、图像、知识理解框架 全球首个知识增强千亿大模型
GLM-130B 清华大学 & 智谱 AI 2022年8月 1300亿 General Language Model 架构 中英双语预训练,在理解和生成任务上均衡发展
通义千问 阿里云 2023年4月 未公开 Transformer 架构 针对中文场景深度优化,集成阿里生态应用

场景应用案例

应用场景开始从传统NLP向更广泛的智能化场景扩展:

  • 代码生成:GitHub Copilot基于GPT-3技术,revolutionize了软件开发流程
  • 内容创作:自动化新闻写作、营销文案生成成为现实
  • 对话系统:客服机器人、虚拟助手的交互体验显著提升
  • 教育辅助:个性化学习、自动批改等应用开始规模化部署

第三阶段(2023-2025):多模态融合与智能体崛起

技术演进总结

当前阶段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多模态能力的全面突破、长上下文处理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 Agent 化应用 的蓬勃发展。技术架构从单纯的参数扩大转向效率优化,MoE(混合专家)架构成为新的主流方向。

核心技术突破:

  • 多模态融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统一建模成为标配
  • 长上下文:从4K token扩展至2M+ token,支持长文档理解
  • MoE架构:通过稀疏激活实现模型规模与计算效率的平衡
  • 对齐技术:RLHF、Constitutional AI等技术确保模型行为符合人类价值观
  • 推理优化:CoT、Tree of Thoughts等推理范式提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代表性模型

模型名称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参数量 架构类型 亮点特征
GPT-4 OpenAI 2023年3月 未公开(估计万亿级) 多模态 Transformer 原生多模态能力,在专业考试中达到人类专家水平
Claude 3 Anthropic 2024年3月 未公开 Constitutional AI 框架 在安全性和有用性之间平衡,支持 200K 上下文
Gemini Ultra Google 2023年12月 未公开 原生多模态架构 在 MMLU 基准上首次超越人类专家表现
Claude 4 Anthropic 2025年5月 未公开 下一代 Constitutional AI 被称为"全球最强编程模型"
文心一言 4.0 百度 2023年10月 未公开 多模态知识增强架构 中文理解能力突出,深度集成百度生态
通义千问 2.5 阿里云 2024年5月 1100亿(开源版本) 优化的 Transformer 架构 性能全面赶超 GPT-4 Turbo,成本控制优异
GLM-4 智谱 AI 2024年1月 未公开 改进的 GLM 架构 多模态能力强,支持超长上下文
Qwen 3 阿里巴巴 2025年1月 多个规模版本 融合思考模式的架构 无缝集成思考模式,多语言支持
百川 3 百川智能 2024年 未公开 优化的 Transformer 架构 在 SuperCLUE 榜长期位居第一
DeepSeek-V3 深度求索 2024年12月 6710亿总参数(MoE 架构) MoE Transformer 成本效率极高,推理能力突出

模型能力对比

模型 发布时间 多模态 上下文长度 中文能力 代码生成
GPT-4 2023.03 128K 良好 优秀
Claude 3 2024.03 200K 良好 优秀
Gemini Ultra 2023.12 2M 良好 优秀
文心一言 4.0 2023.10 128K 优秀 良好
通义千问 2.5 2024.05 128K 优秀 优秀
GLM-4 2024.01 128K 优秀 良好

场景应用案例

应用场景实现了从工具化向智能体化的跃迁:

应用方向 典型场景
Agent化应用 - 代码助手 :GitHub Copilot、Cursor 等开发工具重塑编程体验 - 科研助手 :支持文献检索、实验设计、论文写作全流程 - 商业智能:自动化市场分析、财务建模、战略规划
多模态应用 - 创意设计 :文生图、图生文、视频生成等商业化创作 - 教育培训 :个性化学习路径、实时答疑、作业批改 - 医疗健康:影像诊断、病历分析、药物研发辅助
长上下文应用 - 文档处理 :合同审查、法律分析、学术论文解读 - 知识管理:企业知识库问答、技术文档生成

中美大模型发展对比分析

维度 美国路径 中国路径
技术路径 - 注重基础架构创新和理论突破 - 优先考虑通用性和泛化能力 - 在安全对齐方面投入巨大资源 - 强调应用场景导向和产业化落地 - 重视中文语言特性和文化背景 - 注重成本效率和工程优化
路径优势 - 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原创性技术较多 - 生态系统完善,开发者社区活跃 - 在英文为主的国际化场景中占据先发优势 - 中文理解和生成能力更强 - 工程化能力突出,部署效率高 - 在垂直行业应用中创新活跃

技术发展方向(2025-2027)

未来大模型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多元与实用导向的演进趋势,主要体现在智能体协作、多模态融合、模型压缩与端侧部署,以及小模型协作 等几个关键方向上。首先,多Agent系统 将成为解决复杂任务的核心方式,智能体之间的协调、竞争与协同学习机制将不断成熟,推动人机协作 走向更自然、无缝的交互形态。其次,随着多模态技术的深度融合,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将实现统一处理,支持实时交互,并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场景,形成原生多模态体验。

同时,模型压缩技术 (如知识蒸馏、量化)不断优化,大模型的端侧部署 成为可能,使得边缘设备也能运行智能能力,并与云端形成协同计算架构,提升响应速度与数据隐私保护水平。最后,小模型协作范式也将快速发展,通过集群化、任务动态分配等方式,在保持计算效率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专业化能力和任务完成效率。这些趋势共同构建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且可控的AI应用生态。

结论

大模型发展历程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轨迹。从2017年Transformer的革命性突破,到2025年多模态智能体的蓬勃发展,技术进步的速度超越了多数预期。中美两国在大模型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美国侧重基础研究和通用能力,中国注重应用创新和工程优化。

未来1-2年,大模型技术将从当前的模型为中心 转向应用为中心,智能体协作、多模态融合、端侧部署等方向将成为竞争焦点。技术的民主化趋势将使更多开发者和企业能够利用大模型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深度渗透。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大模型产业有望在中文应用场景、工程化能力、成本控制等方面继续保持优势,与美国在全球AI竞争中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应当是服务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也要重视AI安全、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长远议题。

相关推荐
mwq301239 小时前
解密“混合专家模型” (MoE) 的全部魔法
人工智能·llm
新智元12 小时前
65 岁图灵巨头离职创业!LeCun 愤然与小扎决裂,Meta 巨震
人工智能·openai
机器之心12 小时前
全球第二、国内第一!钉钉发布DeepResearch多智能体框架,已在真实企业部署
人工智能·openai
新智元12 小时前
翻译界的 ChatGPT 时刻!Meta 发布新模型,几段示例学会冷门新语言
人工智能·openai
机器之心12 小时前
TypeScript超越Python成GitHub上使用最广语言,AI是主要驱动力
人工智能·openai
大隐隐于野13 小时前
从零开始理解和编写LLM中的KV缓存
java·缓存·llm
智泊AI15 小时前
大语言模型如何微调(Fine-tuning)?
llm
大模型教程15 小时前
2张4090本地微调万亿参数模型!KTransformers上线模型微调功能,使用指南来了
程序员·llm·agent
大模型教程15 小时前
快速上手Qwen Code:本地部署与环境配置全攻略
程序员·llm·agent
mortimer16 小时前
faster-whisper本地转录简单方案
开源·github·open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