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模型训练中会有“机器评分高,但人工评分却很差”的情况?

有没有在AI应用开发者的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

  • 你在训练后跑了 ChatScore 或 BLEU、Perplexity 等指标,一切都不错;
  • 结果找用户或团队做了一轮人工测评,却反馈:"没温度"、"像机器"、"答得很官方"。

为什么模型"表面优秀",在人工测评时拿到低分?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你用了不匹配的"评委"标准, 今天我们从模型评估机制的角度,来详细聊一聊这个"评分错位"的问题。


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评分"错位"现象?

✅ 原因1: 机器更看重"格式对不对",人更在意"你懂不懂我"

大多数机器评审模型评判输出质量时,默认参考的标准是:"准确性 + 流畅性 + 结构完整",也就是:

  • 有没有正确回答问题?
  • 结构是否完整?
  • 语言输出是否流畅?

但人在某些场景对话中,关心的往往来自细腻的情绪判断、语境感受力,比如:

  • 你有没有真正了解我的感受?
  • 你说话的方式让我舒服吗?
  • 你是不是只是教我理论,而不能告诉我实际该怎么应用?

🔍 举个例子(拖延场景):

用户问:"我又拖延了一整天,我是不是很没有意志力啊?"

模型输出A(评分高):"建议你制定一个每日目标清单,并设定奖励机制以强化执行力。"

模型输出B(评分低):"我听出来你已经对自己的状态有些失望了。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没有意志力呢?"

模型评分时:

• A 得分高是因为结构清晰、建议明确

• B 得分低是因为没有直接"给方案"

但人在评分时往往会选 B 更有温度、更被理解。 这就是两者错位。

✅ 这种现象常见原因包括:

  1. 语言风格自然口语化,比如不太规范的表达、碎句、停顿,机器会扣分,但人反而觉得真实;

  2. 回答没有标准结构,但有情绪共鸣;

  3. 刻意"留白"或不下判断,机器会判为"未完成任务",但人会觉得"没被冒犯,挺好"。

✅ 原因2:评估 prompt 设计不当,导致模型"误评"

很多人在 做模型打分时,只写一条 prompt,没有提供明确的评分维度,比如是否共情、是否逻辑清晰、是否温和表达等, 模型就会默认用通用语言评价指标(准确、结构、知识密度等)去打分,这就造成部分场景下的回答不接地气。

🔍 举个例子(依然拖延场景):

Prompt 写的是:"你是一个对话质量评审官,请判断以下两个回答中哪个更好。"

✦ 用户发问:

"我明知道要交报告了,但今天还是刷了三个小时短视频......我到底怎么了?"

✦ 回答A:

"建议你使用番茄钟工作法,并设置屏蔽应用程序,提升专注力。"

✦ 回答B:

"我感觉你可能是在逃避某种压力,而不是单纯地'不自律'。你今天过得还好吗?"

如果没有提示"请考虑共情、语气、对情绪的理解"等评分维度,模型很可能会选 A ------因为它任务完成度高、结构工整、建议明确。

但人类打分时,往往会更喜欢 B ------因为它不急着解决问题,而是先理解人本身的状态

评估 prompt 不仅决定"让模型关注什么",也决定"它可能忽略什么"。 对于需要情感类的对话任务,如果 prompt 中没有明确强调"共情""温和表达"等维度 ,模型就可能用错"尺子"来打分,造成"机器评分高却不打动人"的错位现象。

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 方法1:人机联合评估,不能只靠ChatScore等自动指标

  • 初步筛选可以跑 ChatScore,但最终上线前必须做人工样本核验;
  • 推荐制作一个"人机评分对照表",看哪些场景下两者严重分歧,做"偏好训练"优化;
  • 多维度人工评分体系(如:共情度、温和度、任务完成度)能更精准还原用户体验。

✅ 方法2:训练你自己的"行为偏好评分器"

这是许多领先团队都在使用的方法:

将你已有的大量人工偏好数据("这个回答更好")拿出来,训练一个"懂你的用户"的模型评分器。

✍️ 举例:你可以收集这样的数据:

Prompt 回答A 回答B 偏好(人工标注)
"我最近一直不想动。" "建议你强迫自己行动起来" "听起来你正在和身体状态拉扯中" 更喜欢B

当你收集了几千条这样的数据后,就可以训练一个Reward Model(偏好评分器) ,它:

  • 不再只看语言逻辑;
  • 会更关注情绪识别、语气温和、引导性强等维度;
  • 更接近你的目标用户对AI的真实期待。

这样,你之后的模型评估就可以真正基于你的场景和人群,而不是一套通用标准。


✅ 方法3:重新设计机器评审的 Prompt,引导更人性化的打分

与其让机器评审当一个特定的角色,还不如给它一些更具体的评分维度。

比如,Prompt中写明从以下维度为回答进行打分:

  • 共情度(是否理解用户情绪)
  • 引导力(是否有助于用户思考)
  • 语言温和度
  • 问题正确理解性
  • 回答完整性
  • 表达流畅度

请每个维度给1-5分,并说明原因。这样得到的打分会更贴近人类主观判断,更适合需要情感温度的AI。(具体维度如何,还要看实际的应用场景)

举个例子,

维度 回答A 原因
共情度 5分 直接回应了用户的自我批评情绪,用"失望""累""焦虑"等词贴近用户体验
引导力 3分 虽然没有明确建议,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用户进行反思
语言温和度 5分 表达非常温和,有陪伴感与非评判性
问题正确理解性 4分 准确捕捉了问题背后的情绪动因(自责、怀疑),而非仅停留在拖延行为本身
回答完整性 4分 没有提供解决方案,但完整回应了用户表达的核心情绪,非任务性但关系性完整
表达流畅度 4分 表达自然,略带口语感但不影响理解

✅ 评估标准错了,模型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LoRA微调任务中,如果你的目标是做情绪陪伴、或需要情感理解、支持的AI,那么你:

  • ❌ 不能只信 ChatScore / BLEU / Perplexity;
  • ✅ 应该多维对比:机器打分 vs 人工评分;
  • ✅ 可以训练自己懂场景、懂风格的"偏好评分器";
  • ✅ 最后上线前,一定要经过人工评估 + 小范围灰度实测。

毕竟,模型不只是会"说话",更要说出"让人愿意继续对话"的话。

因为真正决定用户是否留下来的,不是你算法有多高级、结构多精巧,而是------

当用户说"我今天真的撑不下去了"的时候,

你的模型能不能先像一个知心朋友那样,在引导他找到答案之前,让他感受到"我懂你"。

这才是大模型时代,更加值得评估的能力。

相关推荐
CoderLiu11 小时前
用这个MCP,只给大模型一个figma链接就能直接导出图片,还能自动压缩上传?
前端·llm·mcp
智泊AI16 小时前
大语言模型LLM底层技术原理到底是什么?大型语言模型如何工作?
llm
moonless022216 小时前
🌈Transformer说人话版(二)位置编码 【持续更新ing】
人工智能·llm
小爷毛毛_卓寿杰16 小时前
基于大模型与知识图谱的对话引导意图澄清系统技术解析
人工智能·llm
聚客AI17 小时前
解构高效提示工程:分层模型、文本扩展引擎与可视化调试全链路指南
人工智能·llm·掘金·日新计划
AI大模型20 小时前
LangGraph官方文档笔记(4)——提示聊天机器人
程序员·langchain·llm
Baihai_IDP21 小时前
vec2text 技术已开源!一定条件下,文本嵌入向量可“近乎完美地”还原
人工智能·面试·llm
养心进行时1 天前
大模型微调后,可上线的标准是什么?
llm
Chirp1 天前
代码层面上解读Florence2模型,专用于视觉任务的小体积语言模型
l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