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均衡--四层、七层负载均衡的区别

一、负载均衡的定义

一台普通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假如能达到每秒几万个到几十万个请求,但却无法在一秒钟内处理上百万个甚至更多的请求。但若能将多台这样的服务器组成一个系统,并通过软件技术将所有请求平均分配给所有服务器,那么这个系统就完全拥有每秒钟处理几百万个甚至更多请求的能力。这就是负载均衡最初的基本设计思想。

​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是由多台服务器以对称的方式组成一个服务器集合,每台服务器都具有等价的地位,都可以单独对外提供服务而无须其他服务器的辅助。通过某种负载分担技术,将外部发送来的请求按照某种策略分配到服务器集合的某一台服务器上,而接收到请求的服务器独立地回应客户的请求。负载均衡解决了大量并发访问服务问题,其目的就是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接近于大型主机的性能。

例如:我们一般会把多台机器组成一个集群对外提供服务。然而,我们的网站对外提供的访问入口都是一个的,比如www.xx.com。那么当用户在浏览器输入www.xx.com的时候如何将用户的请求分发到集群中不同的机器上呢,这就是负载均衡在做的事情。

二、负载均衡的分类

1、二层负载均衡-MAC

负载均衡服务器对外依然提供一个VIP(虚IP),集群中不同的机器采用相同IP地址,但是机器的MAC地址不一样。当负载均衡服务器接受到请求之后,通过改写报文的目标MAC地址的方式将请求转发到目标机器实现负载均衡。

【通过一个虚拟 MAC 地址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 MAC 地址】

2、三层负载均衡-IP

负载均衡服务器对外依然提供一个VIP(虚IP),但是集群中不同的机器采用不同的IP地址。当负载均衡服务器接受到请求之后,根据不同的负载均衡算法,通过IP将请求转发至不同的真实服务器。

【通过一个虚拟 IP 地址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 IP 地址】

3、四层负载均衡-IP+PORT

四层负载均衡工作在OSI模型的传输层,由于在传输层,只有TCP/UDP协议,这两种协议中除了包含源IP、目标IP以外,还包含源端口号及目的端口号。四层负载均衡服务器在接受到客户端请求后,以后通过修改数据包的地址信息(IP+端口号)将流量转发到应用服务器。

【通过虚拟 IP + 端口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服务器】

4、七层负载均衡-HTTP

七层负载均衡工作在OSI模型的应用层,应用层协议较多,常用http、radius、dns等。七层负载就可以基于这些协议来负载。这些应用层协议中会包含很多有意义的内容。比如同一个Web服务器的负载均衡,除了根据IP加端口进行负载外,还可根据七层的URL、浏览器类别、语言来决定是否要进行负载均衡。

【通过虚拟的 URL 或主机名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服务器】

三、四层、七层负载均衡对比

所谓的四到七层负载均衡,就是在对后台的服务器进行负载均衡时,依据四层的信息或七层的信息来决定怎么样转发流量。

比如四层的负载均衡,就是通过发布三层的 IP 地址(VIP),然后加四层的端口号,来决定哪些流量需要做负载均衡, 对需要处理的流量进行 NAT 处理,转发至后台服务器,并记录下这个 TCP 或者 UDP 的流量是由哪台服务器处理的, 后续这个连接的所有流量都同样转发到同一台服务器处理。

七层的负载均衡,就是在四层的基础上(没有四层是绝对不可能有七层的),再考虑应用层的特征, 比如同一个 Web 服务器的负载均衡,除了根据 VIP 加 80 端口辨别是否需要处理的流量, 还可根据七层的 URL、浏览器类别、语言来决定是否要进行负载均衡。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 Web 服务器分成两组,一组是中文语言的,一组是英文语言的,

那么七层负载均衡就可以当用户来访问你的域名时,自动辨别用户语言,然后选择对应的语言服务器组进行负载均衡处理。

负载均衡服务器通常称为四层交换机或七层交换机。 四层交换机主要分析 IP 层及 TCP/UDP 层,实现四层流量负载均衡。 七层交换机除了支持四层负载均衡以外,还有分析应用层的信息,如 HTTP 协议 URI 或 Cookie 信息。

负载均衡分为 L4 Switch(四层交换),即在 OSI 第 4 层工作,就是 TCP 层啦。 此种 Load Balancer 不理解应用协议(如 HTTP/FTP/MySQL 等等)

另一种叫做 L7 Switch(七层交换),OSI 的最高层,应用层。 此时,该 Load Balancer 能理解应用协议。

【很多 Load Balancer 既可以做四层交换,也可以做七层交换】

四、四层、七层技术原理

所谓四层负载均衡,也就是主要通过报文中的目标地址和端口,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

以常见的 TCP 为例,负载均衡设备在接收到第一个来自客户端的 SYN 请求时,即通过上述方式选择一个最佳的服务器, 并对报文中的目标 IP 地址进行修改(改为后端服务器 IP),直接转发给该服务器。 TCP 的连接建立,即三次握手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直接建立的,负载均衡设备只是起到一个类似路由器的转发动作。

所谓七层负载均衡,也称为"内容交换",也就是主要通过报文中的真正有意义的应用层内容, 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

以常见的 TCP 为例,负载均衡设备如果要根据真正的应用层内容再选择服务器,

只能先代理最终的服务器和客户端建立连接(TCP 三次握手)后,才可能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真正应用层内容的报文, 然后再根据该报文中的特定字段,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

负载均衡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更类似于一个代理服务器。负载均衡和前端的客户端以及后端的服务器会分别建立 TCP 连接。 所以从这个技术原理上来看,七层负载均衡明显地对负载均衡设备的要求更高,处理七层的能力也必然会低于四层模式的部署方式。

五、应用场景

七层应用负载均衡的好处,是使得整个网络更"智能化", 例如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流量,可以通过七层的方式,

将对图片类的请求转发到特定的图片服务器并可以使用缓存技术;将对文字类的请求可以转发到特定的文字服务器并可以使用压缩技术。

当然这只是七层应用的一个小案例,从技术原理上,这种方式可以对客户端的请求和服务器的响应进行任意意义上的修改,极大的提升了应用系统在网络层的灵活性。 很多在后台(例如 Nginx 或者 Apache )上部署的功能可以前移到负载均衡设备上,例如客户请求中的 Header 重写,服务器响应中的关键字过滤或者内容插入等功能。

另外一个常常被提到功能就是安全性。网络中最常见的 SYN Flood 攻击,即黑客控制众多源客户端,使用虚假 IP 地址对同一目标发送 SYN 攻击,

通常这种攻击会大量发送 SYN 报文,耗尽服务器上的相关资源,以达到 Denial of Service(DoS) 的目的。 从技术原理上也可以看出,四层模式下这些 SYN 攻击都会被转发到后端的服务器上;

而七层模式下这些 SYN 攻击自然在负载均衡设备上就截止,不会影响后台服务器的正常运营。

另外负载均衡设备可以在七层层面设定多种策略,过滤特定报文,例如 SQL Injection 等应用层面的特定攻击手段,从应用层面进一步提高系统整体安全。

【 7 层负载均衡,主要还是着重于应用广泛的 HTTP 协议,所以其应用范围主要是众多的网站或者内部信息平台等基于 B/S 开发的系统】

【4 层负载均衡则对应其他 TCP 应用,例如基于 C/S 开发的 ERP 等系统】

六、七层应用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设计系统时需要考虑四层七层同时应用的混杂情况。

是否真的可以提高安全性。例如 SYN Flood 攻击,七层模式的确将这些流量从服务器屏蔽,但负载均衡设备本身要有强大的抗 DDoS 能力, 否则即使服务器正常而作为中枢调度的负载均衡设备故障也会导致整个应用的崩溃。

是否有足够的灵活度。七层应用的优势是可以让整个应用的流量智能化,但是负载均衡设备需要提供完善的七层功能,满足客户根据不同情况的基于应用的调度。

【能够提供一个七层应用开发接口的负载均衡设备,可以让客户根据需求任意设定功能,才真正有可能提供强大的灵活性和智能性】

相关推荐
@半良人1 分钟前
Jenkins流水线部署+webhook2.0
运维·jenkins
瀚高PG实验室1 小时前
CentOS 8 安装HGDB V4.5 psql命令执行报错
linux·运维·centos·瀚高数据库
chaofan9801 小时前
AI驱动的浏览器自动化革命:Claude Code + BrowserCat MCP深度实践指南
运维·自动化·claude code
蝶恋舞者1 小时前
怎样让阿里云服务器(centos)有界面
服务器·阿里云·centos
Fireworkitte2 小时前
DevOps 详解
运维·devops
平生不喜凡桃李2 小时前
Linux 线程概念与控制
java·linux·运维
Lovyk3 小时前
Linux网络管理
服务器·网络·php
无敌的牛4 小时前
Linux重定向的理解
linux·运维·服务器
java叶新东老师4 小时前
docker in docker - 在docker容器中使用宿主机的docker
linux·运维·flink
许野平4 小时前
Rust:anyhow::Result 与其他 Result 类型转换
服务器·开发语言·rust·result·any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