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太多以"战略研发"为名,行"预算消耗"之实的项目。烧了大量的钱、写了厚厚的PPT,却很少真正落地,也几乎没有形成可复制的组织能力。
有人说:"研发是公司的护城河。"但现实往往是:没有闭环的研发,只是高成本的幻想。

无论是蔚来李斌,还是其他大厂、国企,说"最大投入是研发投入",听上去都是积极信号:
对外代表:我们是技术驱动型企业,有未来;对内意味着:财务有空间、有弹性、不用过早交KPI;投资人眼里:重视研发=有护城河、估值模型可以拉高。
关键:
研发是最容易被包装的------成果出来是研发成功,成果没出来,也可以归因于"探索失败"或"长线价值" 。

研发的"结果"不好衡量
"研发"不像销售一目了然,结果不需要立刻验证。买设备算研发,买服务也算研发,甚至采购ODC(外包开发中心)也算研发。研发费用可打包为摊销、折旧、未来资产,不用全部进损益表。
没有闭环的研发,哪怕烧再多钱,都可以被"讲"成前瞻战略。
国资/大厂模式下,预算制度天然更偏爱"看起来先进"的东西。 与其说是追求技术,不如说是满足"做了研发"的政绩/考核目标。
在某些组织中, "研发投入"反而成为预算套利、外包空间与制度性模糊的代名词。这既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也是考核导向的问题。
研发可以闭环吗??
真正的闭环,至少要回答清楚这五个问题:
- 我们为什么要研发这个? (目标明确)
- 我们打算怎么做?中间的节奏如何控制? (过程可控)
- 做出来的东西,谁用?好不好用? (结果可验证)
- 失败了,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否可以吸取经验? (可复盘)
- 这些经验,有没有进入组织记忆?下次还会不会踩坑? (可沉淀)
研发闭环 = 从战略规划 → 项目立项 → 过程控制 → 结果验证 → 价值反馈 → 战略优化 的一整套可追溯系统。
通俗点说:你投了多少钱,做了哪些事,产生了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到底有没有价值,全链条清清楚楚。
如果研发项目,只能回答第2个问题("我们正在做"),这不是闭环。
不过,真的能评估吗,研发一般外人都看不懂啊?
不能评估的研发,大概率是有问题的:
"我们做了很牛的模型优化"------用了没?效果呢?优化了哪些指标?谁能验证?
"我们写了一个底层服务平台"------谁调用了?有调用量吗?解决了以前什么痛点?有没有人提过需求?
"这是为未来战略储备的关键能力"------战略有目标吗?时间表是什么?这个能力到什么时候要被应用?不能无限延期吧?
评估不了的研发,往往是责任不清、闭环缺失的托词。 这也许是我们编程技术人员也应该守住的原则,最后靠研发来忽悠,只会伤害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