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蔡澜的《活过》,第一章里提到他小时候是由奶妈带大的,突然好奇奶妈这个称呼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了,但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带我打开了现代社会一扇隐秘的大门。门后,是关于女性、阶层、家庭与爱的巨大变革。
奶妈的消失,表面看是配方奶粉的技术进步、是亲自带娃的观念胜利。但如果我们看得再深一点,会发现那个古老的需求------母职外包,从未消失。
它只是换了件更现代、更专业、也更昂贵的马甲,渗透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母职被解构:现代社会的新型奶妈们
在过去,奶妈的核心职责是哺乳和基础看护。而在今天,母亲这个角色,被精细地切割成了无数个可以购买的服务模块。
这就是现代版的母职外包,一场更彻底的母职解构。
- 生理外包:富裕阶层通过代y,将怀孕和生育的身体职能外包;一些家庭通过母乳银行,购买乳汁。
- 养育外包:月嫂、育婴师、高端保姆接管了婴儿的吃喝拉撒睡,她们是现代家庭中最核心的奶妈替代者。一个一线城市的金牌月嫂,月薪数万是常态。
- 教育外包:陪孩子搭积木的,可能是早教老师;引导孩子读绘本的,可能是英语外教;解决孩子青春期烦恼的,可能是心理咨询师。
- 情感外包:这或许是最令人不安的一环。当父母没时间、没精力、甚至没能力处理孩子的情绪时,儿童情绪管理教练、亲子陪伴顾问,甚至AI陪伴玩具,都在填补这个空白。
现代社会并未消除"母职外包"的需求,而是将其切割为多个专业模块,分别由不同职业者承担,实现了更隐蔽、更合法、也更产业化的"母职解构"。
曾经那个由一位奶妈一肩扛起的角色,如今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由无数专业人士组成的育儿服务产业链。
中产的焦虑:我们也在拼命外包
你可能会说,这是富人的游戏。
但残酷的现实是,中产阶层不仅在模仿,甚至在"加倍努力"地模仿。
为什么?因为焦虑。
富人拼的是资源总量,底层没得选,唯有中产面临最大焦虑:怕掉队、怕断代。
中产家庭咬着牙,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母职外包的游戏里。请月嫂、报早教、上万元的托育班......这不是炫耀,而是一种内卷式模仿。他们希望通过复制上层阶级的育儿路径,来确保自己的孩子不会在起跑线上掉队。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产女性拥有了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她们不愿再被完美母亲的枷锁捆绑,牺牲事业与自我。于是,将育儿任务外包,成为一种解放自我的策略性选择。
商业和消费主义则在这场焦虑中火上浇油。科学育儿、精细分工、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这些口号刺激着每一个中产父母的神经,让母职外包从一种选择,变成了一种必需品。
自由的代价:外包带来了什么?
当母职可以被外包,当女性从繁琐的家务和育儿中被解放,我们得到的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吗?
答案复杂得令人心碎。
首先,是亲子关系的疏离------情感也被外包了。
当孩子哭闹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找老师;当孩子需要陪伴时,父母选择下单一个陪玩师。我们以为购买了专业的服务,就能弥补时间的亏欠。但我们忘了,心理学早已证明,0-6岁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形成一生安全感的关键期。
这种依恋,无法被任何专业服务替代。
情感外包不是技术的错,而是爱的能力正在流失。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拥有证书的服务人员,而是在深夜里,那个愿意陪他看星星、知道他梦到了什么、害怕什么的人。
其次,是女性的生育悖论------越自由,越不生。
母职外包确实解放了部分女性,让她们可以追求事业和人生。但讽刺的是,当女性体验过没有孩子牵绊的自由后,生育,这个无法被外包的、需要巨大身心投入的选项,显得越来越不划算。
生育的成本被无限抬高,而社会对母亲的隐性惩罚(如职场中断)并未减少。
母职外包释放了女性,但也揭示了一个现实:如果社会不能降低生育的系统性代价,越来越多自由的女性将选择不生育。
最后,是那个最不忍直视的真相------女性内部的不平等。
这是一个扎心的场景:一个在CBD写字楼里追求自我实现的职业女性,她的解放,往往建立在另一个女性的被牺牲之上。
那个被她雇佣的月嫂或保姆,很可能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遥远的家乡,成为留守母亲。她用自己的时间、身体和情感,去照顾别人的孩子,以此换取微薄的收入。
这是一种阶层代偿型解放 :一个阶层女性的自由,是通过购买和转移压力,建立在另一个阶层女性的牺牲之上。女性不再是被单一的父权压迫,而是陷入了部分女性"外包"压榨另一部分女性的阶级化重构之中。
无法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聊到这里,我们触及了一个冰冷而坚硬的现实:只要阶级差异存在,这种剥削似乎就无法避免。
一个人的岁月静好,必然意味着有另一群人在为他负重前行。你的自由,构成了她的被困;你整洁的家,源于她无声的劳动。
这并非某个人的道德瑕疵,而是我们所处系统的运行逻辑。
那么,我们是不是无解了?只能接受"总有人被压在下面"的现实?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彻底消灭剥削。但真正的思考,并非指向绝望,而是指向自省。
作为享受着服务和便利的我们,至少可以做到:
第一,识别自己的特权位置。 承认我们今天能安心工作、享受生活,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分担那些基础的、琐碎的、却至关重要的劳动。这份认知,会让我们多一份谦卑,少一份傲慢。
第二,努力构建更人道的关系。 我们可以努力让这种雇佣关系,从赤裸的工具性转向对等的互惠关系。给予家政工作者合法的权益、平等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
第三,在不平等中,努力为彼此保留尊严。 你或许无法改变身处高位的现实,但你可以选择不向下踩得那么狠。
从一个关于奶妈的简单问题出发,我们一路探寻,最终看到了现代社会光鲜外表下的深层结构:关于自由的代价、阶层的镜像和人性的悖论。
最后,想用两句话结束今天的讨论,与你共勉:
不是每一个自由的人都恶毒,但每一个自由的人都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可能是建立在别人无法选择的人生之上的。
真正的进步,不是消灭剥削,而是在不平等之中,努力为彼此保留尊严。
阅读原文 AI Reading 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