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 LLM 的 Transformer!看完能和别人吹一年

本文较长,建议点赞收藏。更多AI大模型应用开发学习视频及资料,在智泊AI

如果你想对当下 AI LLM(大语言模型) 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揭开 ChatGPT、DeepSeek 背后的秘密,那一定要认识一下本文的主角 Transformer。

当提起 Transformer 这个话题时,仿佛人人都可以讲些相关名词出来,什么自注意力机制啊、encoder、decoder什么的,但若深入追问细节,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地说清楚。

它最初来自一篇被称为"AI 大航海时代起点"的论文:

  •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这篇论文首次提出的 Transformer 架构,已经成为当下所有大模型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从这篇最初的论文出发,真正理解下 Transformer 究竟是何方神圣。

本文不讨论公式,只解读图表,旨在让更多读者看完就能通俗地、成体系地给身边其他人讲清楚 Transformer 工作原理,从而真正理解它究竟为什么如此火爆。

首先,先引用这篇论文中的关于 Transformer 这个模型的整体架构图:

上来直接就看架构图是不是有些晕?

没关系,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通俗理解下这张架构图的深层含义。

图的左边一侧Input(输入),整体代表Encoder;右边一侧Output(输出),整体代表Decoder。

01|输入是怎么被 Transformer"看懂"的?

整个输入流程你只需要先记住下面的关键流程:

词 → 向量 → 加位置 → Q/K/V → 注意力 → FFN → 输出

然后我们来一点一点看。

① Input Embedding:把词变成数字向量

模型不认识"我"、"你"、"猫"这些词,只能接受数字。

所以,需要把每个词转换成一个向量,也就是一组数字,例如:

我 → [0.12, -0.88, 0.43, ...]

这里简化了精度方便阅读,向量化这一步非常基础,但也是理解后面一切的起点。

② Positional Encoding:给模型装上"位置感"

Transformer 没有像传统 RNN 那样按顺序逐词处理输入,因此模型本身无法"天然"感知词的先后关系。

所以需要额外告诉模型:

"这是第 1 个词,这是第 2 个词......"

论文使用了 sin + cos 函数计算的位置编码方式,让每个词清楚自己的"位置"。

sin/cos 位置编码乍一看有点数学味,但对模型来说是非常简单高效的。

它像给每个位置贴上一段独一无二的"节奏标签",让 Transformer 能分辨词的"位置",同时又不需要多余的训练成本。

③ Q / K / V:Self-Attention 的灵魂

这是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设计之一。

句子中的每个词都会生成 3 个向量:

  • Q(Query)我想找什么?
  • K(Key)我是谁?我有什么特征?
  • V(Value)我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它们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矩阵乘法结果。

接下来,句子里的每个词都会:

拿着自己的 Q 到其他词的 K 那里去"打分",问:

"你跟我有多相关?"

打分越高,就越关注这个词。

最后对 V 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新含义"。

这就是单一的 Self-Attention。

02|为什么需要 Multi-Head Attention?

有了单一的 Self-Attention,为啥又需要 Multi-Head Attention 呢?

因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自然语言。

注意力头的数量是一个超参(Hyperparameter),每个注意力头可以关注不同的视角,例如:

  • 有些头专注于主谓关系
  • 有些头捕捉代词指代
  • 有些头看句子情感
  • 有些头看名词短语边界
  • 有些头看长距离依赖
  • 有些头捕捉句法树结构
  • ...

Transformer 不是只看一个角度,论文中的例子是并行开 8 个注意力头。

实际可以开12 个、48 个甚至更多的注意力头,从更多视角扫描句子。

下图是论文最后给出的一个简单示例,描述了针对同一段文字,两个不同的注意力头所展现出的各自关系,可以看到确实存在明显区别:

这就是 Multi-Head Attention 的直观体现。

03|残差连接 + LayerNorm:让训练更稳定

Self-Attention 只是"加工"了一遍词向量,但我们肯定还不能丢掉原始信息。

于是:

原始输入 + 注意力结果 → 做 LayerNorm 归一化(对应架构图中 Add & Norm)

这个残差结构让训练稳定得多,也能堆更多层。

04|Feed Forward 网络(FFN):进一步加工语义

Attention层负责广撒网,把相关信息搜集到一起;

FFN则负责深加工,对这个信息进行更复杂、更深度的非线性变换。

又晕了?其实通俗来讲就是:Attention 负责找关系,FFN 负责提升表达力。

论文中描述FFN的关键内容参考如下:

简单理解它就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两层全连接网络:

Linear → ReLU → Linear

FFN 的结果是:让每个 token 得到更丰富、更抽象的特征表达,这样模型才能表达更复杂的模式,而不仅仅是做简单的线性组合。

05|重复 N 次:论文是 6 层,可以加更多

论文里 Encoder Nx 这里是堆了 6 层。

但这其实也是一个 超参(Hyperparameter)。

后来的 BERT、GPT、Llama 都堆到了几十层甚至上百层。

一般来讲,层数越多、模型越大、理解力越强。

这其实也是模型训练堆GPU能"大力出奇迹"的理论基础。

06|Decoder 如何像人一样"输出"内容?

Decoder是模型的"写作器",其工作严格遵循架构图右侧流程,核心是 "从左到右,逐词生成"。

为了理解这个过程,我们以翻译任务为例:输入 "I Love You",输出 "我爱你"。

① Output Embedding:先把输出词变向量

理解方式和输入一样,每个词被映射成一个向量,用于后续计算。

② Shifted Right:防止模型"偷看答案"

在模型训练阶段,需要把标准答案整体右移一位,并在开头加上起始符 ,相当于给模型做一个填空题:

markdown 复制代码
	题目: <start> 我 爱

此时模型看到的是:

markdown 复制代码
	<start> 我 爱

也就是右移一格。

③ Masked Multi-Head Attention:遮住未来

有同学说了,上面向右移一位没啥意义呀,模型还是可以看到答案的一部分,直接抄就可以啊,起不到训练效果。

此时就需要 Masked Multi-Head Attention 功能来遮住未预测的词,防止模型从未来抄答案。

也就是说它和上面的 Shifted Right 协同工作,共同确保了模型无法"偷看答案"。

比如模型要开始做这张填空卷了。它需要依次填出三个空:

markdown 复制代码
	第一个空:题目是 <start> ______

	 

	第二个空:题目是 <start> 我 ______

	 

	第三个空:题目是 <start> 我 爱 ______

	

④ Multi-Head Attention- "请教Encoder"

Decoder 在生成新词时,需要参考 Encoder 的输出。这层 Attention 是桥梁,连接输入和输出,让 Decoder 可以"请教 Encoder":

"你生成的词和输入序列的哪些部分相关?"

例如翻译 "I Love You":

  • 生成 "我" 时,可能主要关注输入的 "I"
  • 生成 "爱" 时,可能主要关注输入的 "Love"
  • 生成 "你" 时,可能主要关注输入的 "You"

⑤ Linear + Softmax:得到下一个词的概率

比如已经生成了"我爱",后面这个字是啥,会有类似这样的一组概率:

你:71%

他:16%

它:11%

其它:2%

选概率最高的,就是下一个要生成的词。

最终总结

通过本文的讲解,我们一步步拆解了Transformer的核心机制:从词向量化与位置编码奠定基础,到Self-Attention与Multi-Head Attention实现多视角的语义捕捉,再通过残差连接与LayerNorm保障训练的稳定性,最后由FFN进行深度非线性变换以增强特征表达。

Encoder通过堆叠N个相同的层来逐步深化对输入的理解;Decoder的每个层则严格遵循一个更复杂的处理流程:

在Masked Multi-Head Attention中确保生成时不会"偷看"未来,并经过Add & Norm。

在Multi-Head Attention(即论文中的Encoder-Decoder Attention层)中"请教"Encoder的最终输出,并再次经过Add & Norm。

同样通过一个FFN网络进行深度加工,并最终经过Add & Norm后输出给下一层或最终的预测模块。

最终,Decoder的输出经由Linear+Softmax层转换为下一个词的概率分布。Transformer凭借这一高度并行、可扩展的对称性设计(Encoder与Decoder层具有相似的核心结构),成为当今所有大语言模型的基石,完美诠释了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的革命性思想。

学习资源推荐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学习大模型,以下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将帮助你从不同角度学习大模型,提升你的实践能力。

本文较长,建议点赞收藏。更多AI大模型应用开发学习视频及资料,在智泊AI

相关推荐
大模型教程1 小时前
LangChain 核心原理-核心组件&应用开发类型 01
langchain·llm·agent
mwq301232 小时前
Cursor Tab 共享无限车
llm
AI大模型3 小时前
RAG不会过时,但你需要这10个上下文处理技巧丨Context Engineering
程序员·llm·agent
程序员鱼皮3 小时前
10个免费的网站分析工具,竟然比付费的更香?
后端·程序员·数据分析
程序员鱼皮3 小时前
学妹给我 100,帮她分析个网站?
计算机·程序员·网站·编程经验
AI大模型3 小时前
万人收藏的提示词工程指导白皮书(附中文版)!Google官方出品,看完整个人都通透了
程序员·llm·agent
ImAlex4 小时前
IPIDEA代理IP深度测评:构建智能体知识库的得力助手
爬虫·agent
公众号-架构师汤师爷4 小时前
n8n工作流实战:从0到1打造公众号热点选题一键采集智能体(万字图文)
人工智能·agent·智能体·n8n
Baihai_IDP5 小时前
剖析大模型产生幻觉的三大根源
人工智能·面试·l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