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用于在自治系统内交换路由信息。
RIP 核心原理
- 距离矢量算法:RIP 使用跳数作为路径选择的唯一度量标准。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加 1,最大跳数为 15,16 跳则视为不可达。路由器通过比较跳数来选择到达目标网络的最佳路径,跳数越少的路径越优。
- 路由表更新机制
- 初始启动:路由器启动时,仅知道直连网络,会将这些直连网络信息加入到路由表中。
- 周期性更新:默认情况下,路由器每 30 秒向邻居广播整个路由表。通过这种方式,邻居路由器可以获取到其路由信息,并据此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 触发更新: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如某个接口故障或新增了网络链路,路由器会立即发送更新报文,以尽快将变化告知其他路由器,防止路由环路的产生。
- 环路避免机制:RIP 采用水平分割机制来避免环路。即路由器不从接收更新的接口再发送相同路由信息,这样可以阻止路由信息在两个相邻路由器之间来回传递,从而避免路由环路的形成。
RIP实验
二.实验拓扑图

三、实验需求
- 按照图示配置 IP 地址
- 配置 RIP 实现全网路由互通
- 要求全网路由器不能出现明细路由(直连网段除外),不影响网络正常访问
- 业务网段不允许出现协议报文
四,实验步骤:
步骤一:配置四台PC的IP地址,以及路由器各个接口的IP地址。此处省略,可以去看以往的
文章。
步骤二:配置RIP实验全网互通
R1:在 R1,R2,R3 上分别配置 RIP v2,关闭自动聚合,并宣告所有直连网段
python
[H3C]rip 1
[H3C-rip-1]undo summary
[H3C-rip-1]version 2
[H3C-rip-1]network 172.16.0.0
[H3C-rip-1]network 172.16.1.0
[H3C-rip-1]network 192.168.12.0
R2:
python
[H3C]rip 1
[H3C-rip-1]undo summary
[H3C-rip-1]network 192.168.12.0
[H3C-rip-1]network 192.168.23.0
[H3C-rip-1]version 2
R3:
python
[H3C]rip 1
[H3C-rip-1]undo summary
[H3C-rip-1]version 2
[H3C-rip-1]network 192.168.23.0
[H3C-rip-1]network 192.16.2.0
[H3C-rip-1]network 192.16.3.0
步骤三:要求全网路由器不能出现明细路由(直连网段除外),不影响网络正常访问
分析:上一步中的 RIP 已经配置完成,但路由器学习到的都是各网段的明细路由。在网络结构庞大的拓扑中,明细路由太多会导致路由器查表效率降低,所以需要配置路由聚合来减少路由数量
RIP 的聚合方式分为自动聚合和手动聚合。自动聚合是聚合为主类网段,在本拓扑中会造成路由环路,所以只能使用手动聚合R1 连接的 2 个业务网段的路由可以聚合为一条 172.16.0.0/23,R3连接的 2 个业务网段的路由可以聚合为一条 172.16.2.0/23,在各自的路由传递的出接口上配置手动聚合
1:在 R1 的 g0/0 接口配置手动路由聚合
python
[R1]int g0/0
[R1-GigabitEthernet0/0]rip summary-address 172.16.0.0 23
2:在 R3 的 g0/0 接口配置手动路由聚合
python
[R3]int g0/0
[R3-GigabitEthernet0/0]rip summary-address 172.16.2.0 23
步骤四:业务网段不允许出现协议报文
分析:基于 network
命令的两层含义,R1 和 R3 对直连的业务网段进行宣告后,会往该网段发送 RIP 的协议报文。这些协议报文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还会消耗网络带宽,所以需要配置静默接口
步骤 1:把 R1 连接业务网段的 g0/1 和 g0/2 接口配置为静默接口
python
[R1-rip-1]silent-interface g0/1
[R1-rip-1]silent-interface g0/2
步骤 2:把 R3 连接业务网段的 g0/1 和 g0/2 接口配置为静默接口
python
[R3-rip-1]silent-interface g0/1
[R3-rip-1]silent-interface g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