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在日常社交互动中,儿童和青少年通过他人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来快速判断当前情境中的社会线索,并据此调整自身行为。然而,对于存在社交焦虑的个体而言,这一基本的社会知觉机制可能存在显著改变,表现为对他人注视的回避与过度警觉等特征性行为。既往研究已在成人样本中揭示出社交焦虑与目光回避之间的稳定关联,尤其是在面对评估性情境(如公开演讲)时更为显著。然而,当前关于这一机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如何表现,尤其是在更具生态效度的真实社交情境下,仍缺乏系统性实证研究。
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情绪与发展研究小组联合耶鲁大学心理系、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心理系的研究者近期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IF=4.9)发表了题为"Using mobile eye-tracking to evaluate gaze behavior during a speech in pediatric anxiety disorders"的研究论文,将移动眼动设备(Tobii Pro Glasses2)应用于儿童焦虑障碍研究,通过虚拟课堂演讲任务模拟现实社交压力,系统考察焦虑障碍儿童在演讲及观看过程中对他人目光的注视行为变化,并结合社会焦虑量表探讨其维度性症状与目光行为的关系。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儿童焦虑障碍的认知机制,也为今后开发基于注意干预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神经行为学证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研究共纳入70名8--17岁青少年,最终因任务中止或设备故障剔除9人,获得有效数据的被试为61人(平均年龄13.11岁,SD=2.97,其中38人为女性)。其中,28人确诊为焦虑障碍,33人为健康对照。
2. 2 实验流程
被试首先报告其状态焦虑水平,随后进行改编版Leiden公众演讲任务。任务包括两个阶段:演讲阶段(Speaking Condition):被试站在屏幕前,对虚拟教室中的预录观众(包括8名青少年与1名教师)进行1分钟自我介绍。观看阶段(Viewing Condition):被试再次观看相同的观众视频,但无需讲话,仅需自然注视观众。每一阶段前后均需填写状态焦虑评分。

图1 实验流程图
实验全程佩戴Tobii Pro Glasses2进行眼动记录,眼动数据通过Tobii Pro Lab软件处理,研究者在虚拟教室图像中预设所有观众面部为兴趣区(AOI),计算被试在每阶段内对所有面部的总注视时间。

图2 Tobii Pro Glasses
3. 研究结果
状态焦虑方面,对照组在演讲阶段和观看阶段后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基线,表明任务成功诱发焦虑反应。而焦虑组则在整个任务中持续维持较高的状态焦虑,无显著阶段差异。组间比较显示焦虑组整体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非焦虑组。
注视行为方面,全体被试在演讲阶段对观众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低于观看阶段,显示出普遍的目光回避现象。然而,组别对注视时长无显著影响。在社会焦虑症状维度分析中,社会焦虑严重程度与观看阶段的注视时间呈正向趋势性相关,表明社会焦虑高者更可能在无言语压力的条件下增加对面孔的注视。

图3 主要分析结果:A 状态焦虑对比;B 不同条件下注视时长对比;C 观看阶段,社会焦虑的严重程度与注视时长呈正相关趋势
4. 结论
本研究利用移动眼动追踪技术和生态效度较高的社交压力任务,揭示了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个体在面对社交情境时的持续高焦虑状态与目光回避行为。虽然所有被试在演讲中均表现出回避注视观众,但社会焦虑严重者在被动观看中反而更关注面孔,提示其在无即时评估压力下表现出不同的注视调节模式。研究强调应从维度视角理解青少年社会焦虑,并展示了移动眼动技术在焦虑干预评估与机制探索中的应用潜力。
5. 文献名称及DOI号
Kitt, E. R., Abend, R., Amelio, P., Galbraith, J., Poe, A. D., Gee, D. G., ... & Harrewijn, A. (2025). Using mobile eye-tracking to evaluate gaze behavior during a speech in pediatric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 369 , 462-466.
DOI:10.1016/j.jad.2024.10.024

编译:Founding
审核:零卡果冻
排版:举个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