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self 与 super() 成了 Python 的永恒痛点?

前言

大家好,我是倔强青铜三 。欢迎关注我,微信公众号:倔强青铜三。欢迎点赞、收藏、关注,一键三连!!!

1998 年 4 月,Python 1.5 发布前夕,社区爆发了史上最激烈的邮件战:有人扬言要把 __init__ 从语言里彻底删除。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一个没有构造器的面向对象语言?但正是这场危机,让 Python 的类体系迎来了一次"标准化革命",也埋下了今天所有"self 地狱"的种子。

危机爆发:为什么有人要删掉 init

1.4 时代,Python 的实例初始化像一场随机舞蹈:有人重写 __getattr__ 伪装构造器,有人直接在类体里写赋值语句,甚至有人用 new.instancemethod 在运行时粘钩。结果是,同一段继承链在不同模块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初始化顺序------调试两周后,开发者才发现父类在子类之后才执行。

Van Lindberg 当时在邮件列表里写下著名的"死亡比喻":"如果构造器无法被信任,Python 的面向对象就像没有刹车的赛车。"核心开发者们意识到:要么给 __init__ 一个强制规范,要么干脆把它踢出语言。于是,1.5 版本背负了"标准化 or 灭亡"的使命。

反直觉:标准化反而让代码更慢?

为了统一行为,Guido 引入了"两步构造"协议:__new__ 负责创建裸实例,__init__ 负责填充字段。听上去很美,却带来一次性能雪崩:早期 CPython 对每个实例调用两次 C 级函数,1.4 到 1.5 的基准测试里,对象创建速度骤降 18%。社区立刻炸锅,质疑"为了规范牺牲性能"是否值得。

更惨的是内存。由于 __init__ 默认返回 None,解释器不得不在裸实例与初始化后实例之间做一次额外的引用计数交换;在 32 MB 内存就是高配的年代,这一交换让某些大型应用直接 OOM。开发者开始用 __new__ 偷偷绕过 __init__,甚至出现了"无 init 类"的黑市技巧。

隐藏陷阱:super() 的诞生与地狱

为了修复继承链的顺序,1.5 版本首次引入了 super()。但它的语义在当时堪称"魔法":既要在运行时动态计算 MRO,又要兼容旧式类与新式类。结果是,任何手写 super().__init__() 的代码都可能触发"菱形继承"下的重复初始化------父类被调用两次,字段被覆盖,debug 时只能盯着屏幕怀疑人生。

直到今天,super() 仍被称为"Python 最被误用的单例"。PyCon 2022 的一次闪电演讲里,演讲者用 30 秒演示了三重继承下的字段回滚,全场同时发出哀嚎。而这一切,都要追溯到 1.5 版本为了标准化 __init__ 所埋下的历史债务。

现代回响:为什么我们还背着 self?

你可能没注意,Python 是唯一强制把实例作为首参显式传递的主流语言。这并非美学选择,而是 1.5 标准化工程的副作用:为了让解释器在 __init__ 与实例之间建立唯一绑定,Guido 决定把"谁来接收裸实例"的决策权完全交给用户。于是 self 从约定俗成变成强制签名,也顺便把"忘记写 self"推向全球 Python 程序员错误排行榜 TOP3。

有趣的是,当年反对者提出的"隐式 self"方案(类似 Java 的 this)在 2000 年的 PEP 几乎通过,最终却因为会破坏 C 扩展模块 ABI 而被否决。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敲下的每一个 self,都是 1998 年为了兼容 C 扩展而留下的化石。

冷知识:init 差点被叫做 construct()

在 1.5 alpha 阶段,Guido 的本地分支里曾把方法名写成 construct()。改名只因一个周末的 IRC 投票:"双下划线更显魔法"。如果当时票差翻转,今天我们的报错信息就会是 TypeError: construct() takes 1 positional argument but 2 were given------听上去是不是更亲切?历史往往由一次闲聊决定。

如何优雅与历史共处

  1. 永远显式调用 super().__init__(),哪怕当前没有父类------为未来的多重继承留余地。
  2. 在性能敏感路径,考虑用 @dataclass(slots=True) 绕过字典开销,减少 __init__ 的内存交换成本。
  3. __init__ 写单元测试时,用 inspect.getfullargspec 检查签名,防止重构时漏掉 self

记住,每一次 def __init__(self): 都是在向 1998 年的那场标准化革命致敬。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最后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我,微信公众号:倔强青铜三。欢迎点赞、收藏、关注,一键三连!!!

相关推荐
想要成为计算机高手41 分钟前
11. isaacsim4.2教程-Transform 树与Odometry
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ros·rviz·isaac sim·仿真环境
mortimer1 小时前
安装NVIDIA Parakeet时,我遇到的两个Pip“小插曲”
python·github
@昵称不存在1 小时前
Flask input 和datalist结合
后端·python·flask
静心问道1 小时前
InstructBLIP:通过指令微调迈向通用视觉-语言模型
人工智能·多模态·ai技术应用
宇称不守恒4.02 小时前
2025暑期—06神经网络-常见网络2
网络·人工智能·神经网络
赵英英俊2 小时前
Python day25
python
东林牧之2 小时前
Django+celery异步:拿来即用,可移植性高
后端·python·django
何双新2 小时前
基于Tornado的WebSocket实时聊天系统:从零到一构建与解析
python·websocket·tornado
小楓12012 小时前
醫護行業在未來會被AI淘汰嗎?
人工智能·醫療·護理·職業
数据与人工智能律师2 小时前
数字迷雾中的安全锚点:解码匿名化与假名化的法律边界与商业价值
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