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的“中国红利”到“新加坡跳板”:低成本招人、裁员风波与营销迷雾下的AI野心

前期狂飙:低成本招人与高调营销的"中国红利"

2025年3月,Manus以"全自主AI代理"为核心产品横空出世,其无需持续用户指令即可完成复杂任务(如简历筛选、财务分析)的创新,迅速吸引了国内资本与媒体的关注。X平台上,早期用户对其产品Beta版的评价颇高,称其为"职场隐形助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Manus的快速崛起离不开其对中国低成本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据X帖子与业内消息,Manus在中国区的招聘策略极具"性价比"。通过校招与猎头渠道,Manus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资(应届生起薪约12-15万/年,远低于BAT等大厂),迅速组建了一支约120人的团队,涵盖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与运营人员。相比之下,其在北美的招聘成本高出近3倍。这种"低成本扩张"策略,不仅让Manus在早期得以快速迭代产品,还为其争取了高达1.2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一度逼近独角兽门槛。

与此同时,Manus的营销攻势堪称"教科书级"。通过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其打造了"中国AI新星"的形象,频繁与DeepSeek、阿里云等本土巨头"捆绑"宣传,甚至放出"即将推出中文服务"的承诺 。X上流传的"国运级AI"标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准的公关操作。然而,这种高调营销也埋下隐患:用户对中文服务的期待被无限放大,而实际产品仍处于Beta阶段,功能稳定性与本地化程度远未达预期。

急转直下:清空账号与裁员风暴

2025年7月,Manus的操作令人瞠目:微博、小红书账号内容一夜清零,官网对中国IP直接显示"服务不可用",此前与阿里的合作承诺也无声无息。更为震撼的是,中国区120名员工中,仅40余名核心技术人员被转岗至新加坡总部,其余面临裁员,补偿方案为"N+3"或"2N"。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Manus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裁员背后,低成本招人的"红利"迅速转化为"包袱"。早期为控制成本,Manus大量招聘应届生与初级员工,这些人员在产品开发初期贡献了劳动力,但在国际化转型中却被视为"冗余"。X上有前员工爆料,裁员名单中多为非核心岗位(如运营、市场),而算法与模型开发团队则被优先保留并转岗。这反映出Manus在资源重新配置上的冷酷抉择:牺牲低成本劳动力,集中精力于高附加值的技术研发。

账号清空的举动则更为极端。结合X平台讨论,这一操作可能是为了彻底切断与中国市场的联系,避免品牌形象受国内政策或舆论牵连。然而,这种"自毁式"退出方式,不仅让早期营销积累的用户信任付诸东流,还引发了广泛质疑。一位X用户尖锐评论:"高调入场,低调跑路,营销吹得再响,信任一旦崩塌就回不来。"

新加坡跳板:国际化野心与地缘博弈

总部迁址新加坡,是Manus转型的核心一招。X帖子与网络信息显示,新加坡的AI友好政策、低税率与国际化环境,成为其"出海"的理想跳板。相比中国严格的AI监管与数据安全要求,新加坡的宽松政策为Manus提供了更大的技术试验空间。此外,新加坡的中立地位有助于规避中美科技战的夹缝风险,尤其是在2025年美国对AI模型权重与芯片设计软件的出口新规加剧后,Manus的"去中国化"显得尤为迫切。

然而,国际化并非坦途。撤离中国意味着放弃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与用户数据池,这对尚处Beta阶段的Manus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39美元/月与199美元的高级订阅模式,显示出其急于商业化的意图,但高定价与产品成熟度之间的矛盾,可能让其在全球市场面临用户流失风险。此外,迁址新加坡虽能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却无法掩盖其技术底蕴的短板。Manus的AI代理虽具创新性,但缺乏底层模型突破,与OpenAI、Anthropic等巨头的差距显而易见。

锐评:从"中国红利"到"全球豪赌"的得与失

Manus的轨迹堪称AI初创企业的缩影:早期借助中国低成本人力资源与高调营销快速起势,却在政策压力与国际化需求下选择急流勇退。其战略得失,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 低成本招人的双刃剑: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为Manus提供了早期扩张的资本,但过度依赖低薪员工也导致团队结构脆弱,裁员风波暴露了其在人才管理上的短视。
  2. 营销的过犹不及:前期"国运级AI"的高调宣传虽带来关注,却也推高了用户预期。账号清空与撤离的"暴力"操作,让品牌信任崩塌,短期内难以修复。
  3. 国际化豪赌的风险:迁址新加坡与裁员精简,展现了Manus的全球野心,但失去中国市场的用户基础与生态支持,其产品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全球AI市场站稳,仍是未知数。

结语:从中国新星到全球逐鹿者的十字路口

Manus的故事,是一场从"中国红利"到"新加坡跳板"的高风险转型。低成本招人与高调营销曾让其风光无限,但裁员风波与账号清空暴露了战略执行的粗糙。新加坡或许是其全球化梦想的起点,但AI赛道的残酷竞争与用户信任的重建,将是其必须跨越的难关。正如X上一位用户所言:"从中国起飞,却选择在半空换引擎,Manus的胆子够大,但结局未定。"

(注:本文部分信息参考自X平台动态与网络公开信息,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

文章首发地址

Manus的"中国红利"到"新加坡跳板":低成本招人、裁员风波与营销迷雾下的AI野心

相关推荐
sivdead29 分钟前
从被动查询到主动智能:数据应用智能体的技术演进路线图
人工智能·后端·架构
nightunderblackcat32 分钟前
新手向:用AI破解数据质量难题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
Anyspace36 分钟前
本地部署DeepSeek模型完全指南:安装、配置与使用详解
人工智能
里昆1 小时前
【AI】Jupyterlab中打开文件夹的方式
人工智能·学习
图灵学术计算机论文辅导1 小时前
特征融合+目标检测!3篇CVPR新作把多模态目标检测拉高10个mAP
论文阅读·人工智能·考研·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目标跟踪·信息与通信
灬爱码士灬1 小时前
Open CV图像基本操作可莉版
人工智能·opencv·计算机视觉
天天找自己1 小时前
图像梯度处理与边缘检测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
POLOAPI1 小时前
AI大模型成本为何能降低99%?技术突破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人工智能
静心问道1 小时前
CacheGen:用于快速大语言模型推理服务的 KV 缓存压缩与流式传输
人工智能·模型加速·ai技术应用·缓存压缩与传输
小子阿四1 小时前
WaveSpeedAI是世界上第一个接Wan 2.2 API的平台
人工智能·ai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