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杰哥。
2025 年 7 月,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升级。
- 7月23日,特朗普政府发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 AI 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放松监管、投资基础设施和加强国际领导力巩固美国在全球 AI 领域的霸主地位。
- 仅三天后,7 月26 日,中国在上海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并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总部拟设上海。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景是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尤其是美国对先进半导体出口的严格限制,导致中国AI 芯片短缺,迫使双方在技术与地缘政治领域展开激烈博弈。
中美AI竞争的背景与现状
美国 AI 行动计划包含 90 多项政策,涵盖三大支柱:加速 AI 创新、建设基础设施和领导国际 AI 外交 。核心措施包括放松监管、支持开源 AI、投资半导体和数据中心建设,以及对抗中国等竞争对手。 例如,计划提出利用联邦土地加速数据中心建设,并通过出口控制限制中国获取先进 AI 芯片,以维持美国的技术优势。

中国则以开放共享和普惠发展作为回应。中国总理李强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指出,当前 AI 资源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公司,技术封锁可能使 AI 成为"少数玩家的游戏"。 中国提出通过开源开放、国际合作和普惠发展,推动 AI 技术惠及更多国家和群体。这一立场不仅是对美国技术封锁的回应,也是在全球AI治理中争取话语权的战略举措。
中美 AI 竞争的背后,是贸易战带来的深远影响。自 2018 年以来,美国对华实施高额关税和技术出口限制,尤其是对先进半导体的出口管制,导致中国 AI 芯片供应受限。 这一限制直接影响了中国 AI 产业的发展,迫使中国加速自主研发以应对技术封锁。
技术封锁与地缘政治博弈
美国的技术封锁策略旨在遏制中国 AI 产业的崛起。自 2022 年起,美国对包括英伟达在内的高性能 AI 芯片实施出口限制,导致中国企业面临芯片短缺的困境。 然而,中国并未因此停滞。在 2025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华为首次线下展出昇腾 384 超节点 AI 计算系统,被认为可与英伟达最强平台抗衡,显示了中国在芯片自主研发上的突破。

此外,中国 AI 企业在其他领域也取得显著进展。例如,深度求索(DeepSeek)年初发布的大语言模型R1,显著缩短了中美在大模型技术上的差距。 具身智能领域同样火热,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展示了多样化的机器人产品,甚至在大会上举办机器人拳击赛,吸引了广泛关注。 这些进展表明,尽管面临技术封锁,中国仍在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迎头赶上。
全球范围内,技术封锁带来了更广泛的影响。技术垄断和资源集中可能导致AI发展不平衡,限制发展中国家获取AI技术的机会。 中国因此提出全球AI治理框架,试图通过国际合作打破技术壁垒,缓解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全球 AI 治理的倡议与争议
中国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总部拟设上海,旨在推动 AI 领域的务实合作。 李强提出三点建议:普及普惠、创新合作和共同治理,强调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AI治理框架。 这一倡议得到了部分国际支持,例如东盟秘书长高金洪在大会上呼吁加强 AI 治理,应对虚假信息和深度伪造等风险。
前谷歌 CEO 埃里克·施密特在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了美中合作的必要性。他警告说,持续的技术对抗可能加剧全球 AI 发展的不平衡,损害双方的长期利益。 然而,中美在AI治理理念上的分歧依然明显。美国强调安全优先和出口控制,而中国则倡导开放共享和普惠发展。这种分歧可能导致全球 AI 治理框架的碎片化,阻碍国际合作。
未来展望:合作还是对抗?
中美在 AI 领域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 如果技术封锁和对抗持续加剧,可能导致全球 AI 生态割裂,阻碍技术进步并加剧发展不平衡。虚假信息、深度伪造和伦理问题等 AI 风险也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单靠一国之力难以解决。
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倡议的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为多边合作提供了一个潜在平台,但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弥合中美之间的分歧。 未来的路径可能包括通过多边框架平衡竞争与合作,例如在联合国或东盟等平台上制定AI治理标准。同时,中美需要找到在技术创新和安全保障之间的平衡点,以避免AI竞争演变为全面对抗。
结语
中美在 AI 领域的较量是当前贸易紧张局势的一个缩影。从特朗普的 AI 行动计划到中国的全球治理倡议,双方都在争夺技术与规则的制高点。 技术封锁带来了挑战,但也激发了中国在芯片和大模型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未来,全球 AI 治理的成败将取决于各国能否超越地缘政治分歧,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和安全的 AI 生态。
关注公众号【AI信息风向】,回复 666,即可获取更多 AI 行业报告。
AI 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它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