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互联网上的声音,正变得越来越傲慢。
它常常披着"独立"与"觉醒"的外衣,用一套精致、时髦、看起来不容置疑的逻辑,为你规划人生。
比如,关于女性的婚育年龄。
在一线城市和网上,主流叙事几乎一边倒地告诉你:要晚婚,甚至不婚,这才是新女性的象征。当你听到小县城的同学,还在建议"最好25岁左右结婚,恢复快,男人也稳定",你可能会瞬间皱眉,觉得这观念迂腐得不可理喻。
但,有没有可能,我们都活在各自的"正确"里?
所谓"落后"与"进步"的争论,很多时候,只是一群活在A世界的人,去指点B世界的生活。
小县城的生活半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都决定了"早点稳定下来"是一个风险更低、回报更稳妥的选择。这背后是一套精密计算过的生存策略,而不是简单的愚昧。
而大城市的女性,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职业机会和经济独立性,婚姻不再是必需品,推迟这个选项,是为了换取个人价值的更大化。
谁比谁更聪明吗?
不,没有。每一代人,每一个圈层的人,都只是在各自的时间与土壤里,长出了最适合当时生存的"智慧"与"偏见"。
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有人将自己的"经验",误解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这种傲慢,不仅体现在精英对草根的俯视,更体现在我们对父母那一代人的不理解上。
我们常常用自己习得的观念,去批判父母:
"怎么就认准了铁饭碗?" "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 "能不能别总想着牺牲自己?"
我们站在历史发展的后半段,享受着更开放的信息、更安全的社会、更多的选择权,却用这份"后来者的幸运",去嘲笑"早期幸存者的策略"。
这何尝不是一种"时间的傲慢"?
在那个风险巨大、保障稀缺的年代,"稳定"就是对冲风险的唯一方式;在那个关系紧密的熟人社会,"面子"就是维系社会资本的核心手段;在那个资源匮乏、婚姻本质是合作的时代,"合适"远比"爱情"更能保护一个家庭。
他们不是不懂我们,他们只是更懂他们那个时代。
父母不是过时的人,而是那个世界里最优秀的适应者之一。
更有趣的是,这种傲慢的叙事,如今甚至进化出了一个新的、更具迷惑性的形态------它伪装成了"爱自己"。
"爱自己"当然是对的,它是一场必要的自我解放。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概念正在被悄悄地扭曲和极端化:
断亲,被赞美为"勇敢"; 绝交,被解释为"边界感强"; 不负责任,被包装成"不讨好"; 极度自我,被定义为"活出真我"......
仿佛一个人表现得越自私、越不在乎他人感受、越是离经叛道,就越"酷"、越"觉醒"。
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美化,看似自由,实则是一种对现实复杂性的狼狈逃避。当建立和维系关系变得成本极高时,一些人干脆选择放弃,并将其包装成一种主动选择的英雄主义。
说到底,无论是评判他人的生活方式,还是美化极端的自我,背后都是同一个根源:
我们都活在自己一手打造的,巨大而坚固的信息茧房里。
你的朋友圈、你关注的博主、算法为你推荐的内容,都在不断强化你已有的观念,让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全世界。你以为自己站在山巅,其实只是站在一个光滑的泡泡里,听见了反射自己的回声。
于是,你所在的圈层所特有的困境,比如永无止境的焦虑、停不下来的内卷、对"松弛感"的集体渴望,被你当成了全世界的通病。
可事实是,这些"问题"在另一个圈层的视野和思维体系下,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一个在小镇中学教书的老师,他最大的烦恼可能是学生不听话;一个开货车的司机,他只关心下一趟活儿在哪里。他们不聊"自我实现",也不追求"人生意义",但这不代表他们活得就没你"好"。
你百思不得其解的痛苦,在别人的世界里,甚至都不是一个议题。
这就引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可能:我们很多执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并不需要解决。你只需要换一个结构、换一个地图去看它,它就自然消解了。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从一个"求解者",跃迁为了一个"观察者"。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走出这个用经验和偏见搭建的牢笼?
不是让你放弃自己的生活,去拥抱另一种。而是邀请你,试着去做几件小事:
第一,主动去"看见"不一样的人。
去那些非主流的旅行地,和当地的司机、小卖部老板聊聊他们的生活。去B站、抖音上,刻意搜索那些你从未关注过的群体:农村的Vlog博主、在工地打灰的年轻人、三线城市的宝妈......
你不是去猎奇,也不是去评判,你只是去看。你会发现,人可以在完全不同的规则系统里,活出自己的那份从容和理性。
第二,对自己的"理所当然"发起挑战。
每个月,找一个你习以为常的信念,比如"人必须不断成长",然后去寻找反例。去找那些"不成长"也活得很好的人,去理解他们的逻辑。
偏见不是耻辱,不自知的偏见才危险。
第三,练习一种"结构性同理心"。
在你想说"他怎么这样"的时候,停一下,问自己:"如果我拥有和他完全一样的成长背景、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我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
很多时候,答案是肯定的。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经典,讲的并非爱情,而是一个关于"看见"的故事。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在经历了一连串的误解和碰撞后,终于放下了各自的傲慢,看见了真实的彼此,也看清了那个被偏见蒙蔽的自己。
真正的成长,不是你终于变得"正确"了,而是你终于能够温柔地承认:世界很大,而我的理解,只是其中一角。
愿我们都能拥有这种走出牢笼的勇气,去看一个更柔软,也更广阔的世界。
推荐阅读
什么是好婚姻?一场人类与AI直指婚姻本质的深度对话,带你认清自己
互联网打工人如何构建稳定的社会身份?------从腾讯离职到圈层断崖的思考
互联网人,为什么你越来越能干,路却越走越窄?换个体制内视角看看
从"奶妈"的消失看"母职外包":自由是建立在别人无法选择的人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