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1.1.到达时间(TOA, Time of Arrival)定位](#1.1.1.到达时间(TOA, Time of Arrival)定位)
[1.1.2.到达时间差(TDOA,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1.1.2.到达时间差(TDOA,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
[1.2.1.到达角度(AOA, Angle of Arrival)定位](#1.2.1.到达角度(AOA, Angle of Arrival)定位)
[1.2.1.来波方向(DOA, Direction of Arrival)阵列定位](#1.2.1.来波方向(DOA, Direction of Arrival)阵列定位)
[1.3.1.接收信号强度(RSS,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定位](#1.3.1.接收信号强度(RSS,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定位)
[1.3.1.差分接收信号强度(DRSS, Differential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定位](#1.3.1.差分接收信号强度(DRSS, Differential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定位)
[1.4.1.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定位/到达频率(Frequency of Arrival,FoA)](#1.4.1.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定位/到达频率(Frequency of Arrival,FoA))
[1.4.2.到达频率差(Frequency Difference of Arrival,FDOA)定位](#1.4.2.到达频率差(Frequency Difference of Arrival,FDOA)定位)
前言
辐射源定位是通过测量辐射信号(如电磁辐射、核辐射等)的特征参数(时间、角度、强度、频率等),反推辐射源空间位置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核安全监测、电磁频谱管理、军事侦察、环境辐射监测等领域。根据测量参数和技术原理的不同,辐射源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照信息建模分类
1.1.时间参数
这类方法通过测量辐射信号到达不同传感器的时间或时间差,结合信号传播速度(如光速、声波速等)计算距离,进而通过几何关系定位。
1.1.1.到达时间(TOA, Time of Arrival)定位
- 原理:多个传感器同步记录信号到达的绝对时间,根据 "距离 = 传播速度 × 时间" 计算每个传感器到辐射源的距离,再通过多圆(二维)或多球(三维)相交确定位置。
- 关键要求:传感器与辐射源需严格时间同步(误差需小于信号传播时间的 1%,否则严重影响精度);需已知信号传播速度(如电磁波在空气中约为 3×10⁸m/s)。
- 优点:理论精度高(厘米级至米级,取决于时间测量精度);适用于主动辐射源(需发射可被同步检测的信号)。
- 缺点:对时间同步要求极高(需高精度时钟,如原子钟或 GPS 同步);易受非视距(NLOS)传播(如障碍物遮挡导致信号延迟)影响。
- 典型应用:雷达定位、GPS / 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室内 UWB(超宽带)定位。
1.1.2.到达时间差(TDOA,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
- 原理:无需绝对时间同步,通过测量信号到达两个传感器的时间差,计算距离差,再通过双曲线(二维)或双曲面(三维)相交定位(类似 "三角定位" 的变种)。
- 关键要求:传感器间需相对时间同步(误差小于时间差的 1%);至少需要 3 个传感器(二维)或 4 个传感器(三维)。
- 优点:降低了绝对时间同步的难度;对辐射源是否主动发射信号无严格要求(被动辐射也可检测)。
- 缺点:仍受非视距传播影响;时间差测量精度(需纳秒级甚至皮秒级)直接决定定位精度。
- 典型应用:蜂窝网络基站定位(如手机定位)、声呐定位、被动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
1.2.角度参数
这类方法通过测量辐射信号相对于传感器的到达角度,利用几何交叉确定辐射源位置。
1.2.1.到达角度(AOA, Angle of Arrival)定位
- 原理:单个传感器(或传感器阵列)通过定向天线、相控阵或机械旋转装置测量信号的入射角度(方位角、俯仰角),多个传感器的角度线交叉点即为辐射源位置。
- 关键要求:传感器需具备角度测量能力(如天线阵列的相位差计算、红外探测器的视场角等);角度测量精度需高于 0.1°(否则定位误差随距离急剧增大)。
- 优点:无需时间同步;硬件结构简单(如单站旋转雷达);适合近距离定位。
- 缺点:角度测量精度受传感器性能(如阵列尺寸、信噪比)限制;远距离定位误差大("角度误差 × 距离" 直接决定位置误差);易受多径效应(信号经反射后角度失真)影响。
- 典型应用:无线电测向仪、红外成像定位、舰载雷达对空中目标的测向。
1.2.1.来波方向(DOA, Direction of Arrival)阵列定位
- 原理:基于传感器阵列(如均匀线阵、圆形阵)的空间分辨能力,通过信号的相位差或幅度差计算入射方向,可同时处理多个辐射源(多源定位)。
- 关键技术:波束形成(通过阵列加权使天线主瓣对准辐射源)、超分辨算法(如 MUSIC、ESPRIT,突破物理阵列尺寸的分辨极限)。
- 优点:可实现多源同时定位;角度测量精度高于传统 AOA(通过算法优化)。
- 缺点:阵列校准复杂(阵元误差会严重影响精度);计算量大(超分辨算法需矩阵分解);对阵列布局依赖性强。
- 典型应用:电子战中的多目标测向、无线通信中的干扰源定位。
1.3.能量参数
这类方法利用辐射信号的能量衰减特性,通过接收信号强度反推距离,进而定位。
1.3.1.接收信号强度(RSS,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定位
- 原理:基于信号传播的衰减模型(如自由空间损耗模型:RSS=Pt−20log10(4πd/λ),其中Pt为发射功率,d为距离,λ为波长),通过多个传感器的 RSS 值反推距离,再通过几何方法位。
- 关键要求:需已知辐射源发射功率(或通过校准获取);需预先建立环境衰减模型(因实际环境中存在障碍物、反射,衰减模型可能是非线性的)。
- 优点:硬件成本低(普通传感器即可测量强度);无需时间 / 角度测量能力;适合低成本、低精度场景。
- 缺点:受环境影响极大(雨、雾、障碍物会导致衰减模型失效);定位精度低(通常为米级至十米级);不适用于远距离(信号强度可能低于噪底)。
- 典型应用:物联网(IoT)设备定位、室内 Wi-Fi 定位、核辐射剂量率监测(反推放射源距离)。
1.3.1.差分接收信号强度(DRSS, Differential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定位
- 原理:根据经典路径损耗公式的差值估算距离比,再结合已知的主基站和邻基站位置,采用牛顿迭代法等计算定位结果,将信号传输损耗值转化为用户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变化,实现定位。
- 关键要求:接收设备需能精确采集信号强度值;需预先建立环境衰减模型(因实际环境中存在障碍物、反射,衰减模型可能是非线性的)。
- 优点:硬件成本低(普通传感器即可测量强度);无需时间 / 角度测量能力;适合低成本、低精度场景。
- 缺点:受环境影响极大(雨、雾、障碍物会导致衰减模型失效);定位精度低(通常为米级至十米级);不适用于远距离(信号强度可能低于噪底)。
- 典型应用:物联网(IoT)设备定位、室内 Wi-Fi 定位、核辐射剂量率监测(反推放射源距离)。
1.4.频率参数
利用辐射源与传感器的相对运动导致的频率偏移(多普勒效应)反推位置,适用于移动辐射源。
1.4.1.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定位/到达频率(Frequency of Arrival,FoA)
- 原理:当辐射源与传感器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信号频率会发生偏移(Δf=f0⋅vcosθ/c,其中f0为源频率,v为相对速度,θ为运动方向夹角,c为传播速度)。通过测量频移和传感器运动状态(速度、轨迹),可解算辐射源位置。
- 关键要求:传感器需运动(或辐射源运动);需精确测量频移(精度达赫兹级)和自身运动参数(如 GPS 轨迹)。
- 优点:适合定位移动目标(如飞行器、卫星);可单站定位(无需多传感器协作)。
- 缺点:对静止辐射源无效;定位精度受运动参数测量误差影响;计算复杂(需解非线性方程)。
- 典型应用:雷达对空中移动目标的测速与定位、卫星轨道确定。
1.4.2.到达频率差(Frequency Difference of Arrival,FDOA)定位
- 原理:利用三个观测站可得到 2 个等频差曲面,2 个等频差曲面相交得到一个等频差交线,辐射源就在该等频差曲线上,再结合一些先验信息,如目标所在的高程约束等,就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 关键要求:传感器需运动(或辐射源运动);需精确测量频移(精度达赫兹级)和自身运动参数(如 GPS 轨迹)。
- 优点:适合定位移动目标(如飞行器、卫星);对时间同步的要求较低。
- 缺点:对静止辐射源无效;对测量噪声敏感;计算复杂(需解非线性方程);对超低旁瓣辐射源适应性差;存在模糊问题。
- 典型应用:雷达对空中移动目标的测速与定位、卫星轨道确定。
二、按实现步骤分类
2.1.两步法
- 原理:首先估计定位参数,如TDOA、FDOA、DOA、RSS,然后基于定位参数构建定位方程,通过求解方程得到目标位置估值。
- 优点:定位原理简单。
- 缺点:低信噪比情况下定位精度差。
- 典型应用:星载电子侦察领域。
2.2.直接定位方法
2.2.1.传统直接定位方法
- 原理:跳过中间参数的估计,直接构建关于的代价函数。
- 优点:低信噪比情况下比两步定位方法高。
- 缺点:定位效率慢。
- 典型应用:星载电子侦察领域。
2.2.2.被动合成孔径定位方法
- 原理:利用合成孔径原理形成虚拟大孔径天线,使其具备近场高精度测向以及测距功能。
- 优点:无需大尺度天线即可实现高精度测向,并且能够测距,定位精度高,硬件系统简单。
- 缺点:需要对接收信号进行调制信息的去除;易受平台轨迹误差影响。
- 典型应用:星载电子侦察领域。
2.2.3.机器学习(ML)与深度学习(DL)方法
- 原理:通过大量标注数据(输入为观测参数,输出为真实位置)训练模型(如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直接拟合 "观测 - 位置" 映射关系,无需依赖物理模型。
- 优点:可处理复杂环境(如非视距、多径);泛化能力强(训练充分时)。
- 缺点:需要大规模标注数据;对未训练过的场景泛化差;黑箱模型解释性弱。
- 典型应用:城市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干扰源定位、室内非视距场景的 UWB 定位优化。
总结
本文对辐射源定位方法进行简单总结,后续会根据需要进行补充或修改。转载请附上链接:【杨(> <)】的博客_CSDN博客-信号处理,SAR,代码实现领域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