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模型提示词学习路径:从入门到进阶的 6 个阶段
1. 阶段一:认知启蒙(0-2 周)
1.1 阶段目标
了解提示词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能写出最简单的指令让大模型完成基础任务。
1.2 核心学习内容
1.2.1 提示词的定义
提示词是用户输入给大模型的文字信息,用来告诉模型要做什么。比如 "写一句早安问候语" 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示词。
1.2.2 大模型的基础响应逻辑
大模型会根据提示词中的关键词和意图生成内容。提示词越简单直接,模型越容易理解。
1.2.3 基础指令格式
用陈述句表达需求,比如 "介绍计算机""列举 3 种水果"。
1.3 学习方法
1.3.1 模仿示例
从大模型的使用说明中找简单提示词示例,照样子改写内容。
1.3.2 高频练习
每天写 10 个基础提示词,让模型生成内容,观察模型的反应。
1.3.3 记录反馈
把模型生成的好结果和对应的提示词记下来,分析为什么有效。
1.4 工具推荐
1.4.1 基础记事本
用来记录自己写的提示词和模型的回复,方便对比查看。
1.4.2 在线 AI 对话工具(如豆包、ChatGPT 免费版)
操作简单,适合新手快速测试提示词效果。
2. 阶段二:要素补充(2-4 周)
2.1 阶段目标
掌握提示词的核心要素,能在指令中加入关键信息,让模型生成更具体的内容。
2.2 核心学习内容
2.2.1 提示词的核心要素
包括主题(如 "环境保护")、数量(如 "5 条建议")、格式(如 "分点列出")、风格(如 "口语化")。
2.2.2 要素组合方法
把多个要素按 "主题 + 要求" 的顺序组合,比如 "用幽默风格,分点列出 5 条节约用水的建议"。
2.2.3 常见错误规避
避免要素模糊,比如不说 "写点关于学习的内容",而说 "写 3 条中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2.3 学习方法
2.3.1 要素拆解练习
找一段别人写的优质提示词,拆解出里面包含的要素,然后模仿组合。
2.3.2 对比实验
针对同一个主题,分别写包含不同要素的提示词,对比模型生成的内容差异。
2.3.3 针对性修改
如果模型生成的内容不符合预期,在提示词中补充缺少的要素,重新测试。
2.4 工具推荐
2.4.1 表格工具(如 Excel、WPS 表格)
用来整理不同要素组合的提示词和对应的结果,方便分析规律。
2.4.2 PromptBase 基础模板库
参考里面按要素分类的模板,学习要素的添加方式。
3. 阶段三:逻辑梳理(4-6 周)
3.1 阶段目标
能在提示词中体现逻辑关系,让模型生成有条理、有层次的内容。
3.2 核心学习内容
3.2.1 常见逻辑结构
包括总分结构(先总述后分述)、时间顺序(按先后顺序)、因果关系(说明原因和结果)。
3.2.2 逻辑连接词的使用
在提示词中加入 "首先、其次、最后""因为、所以""第一步、第二步" 等连接词。
3.2.3 复杂指令的分层表达
把复杂需求拆成几个小步骤,在提示词中依次说明,比如 "先介绍人工智能的定义,再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最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3.3 学习方法
3.3.1 逻辑框架仿写
找一篇结构清晰的文章,根据文章框架写提示词,让模型按同样的逻辑生成内容。
3.3.2 分步指令练习
从简单的两步指令开始,比如 "先列举 2 种动物,再分别说明它们的生活习性",逐渐增加步骤数量。
3.3.3 逻辑纠错
如果模型生成的内容逻辑混乱,在提示词中明确补充逻辑连接词,重新生成。
3.4 工具推荐
3.4.1 思维导图工具(如 XMind 免费版)
用来梳理提示词的逻辑框架,再转化为文字指令。
3.4.2 EasyPrompt 向导工具
通过向导引导输入逻辑步骤,辅助生成有逻辑的提示词。
4. 阶段四:场景适配(6-8 周)
4.1 阶段目标
针对不同场景(如写作、编程、设计等),能写出符合场景需求的专业提示词。
4.2 核心学习内容
4.2.1 常见应用场景特点
- 写作场景:需要明确文体(如议论文、散文)、字数、主题方向。
- 编程场景:需要说明编程语言、功能需求、输出格式(如代码块)。
- 设计场景:需要描述风格(如极简风、复古风)、元素(如颜色、图形)、用途(如海报、LOGO)。
4.2.2 场景专属术语
在对应场景的提示词中使用专业词汇,比如编程场景用 "函数""变量",写作场景用 "论点""论据"。
4.2.3 场景化提示词模板
每个场景总结出通用模板,比如编程场景模板:"用 [编程语言] 写一个 [功能] 的程序,要求 [具体条件],输出格式为 [格式要求]"。
4.3 学习方法
4.3.1 场景专项训练
每周选择一个场景,集中练习该场景的提示词写作,比如第一周专注于写作场景,第二周专注于编程场景。
4.3.2 参考专业案例
在 CSDN、知乎等平台找各场景下的优质提示词案例,分析其场景适配技巧。
4.3.3 实战应用
把学习到的场景化提示词用到实际任务中,比如用提示词让模型生成一篇工作总结、一段简单代码。
4.4 工具推荐
4.4.1 场景化模板库(如 Jasper 场景模板)
按场景分类的模板,可直接修改使用。
4.4.2 专业领域词典(如编程词典、写作术语手册)
查询场景专属术语,让提示词更专业。
5. 阶段五:优化迭代(8-10 周)
5.1 阶段目标
能分析提示词的不足,通过修改和优化,让模型生成的内容质量大幅提升。
5.2 核心学习内容
5.2.1 提示词评估标准
从准确性(是否符合需求)、丰富度(内容是否详实)、逻辑性(结构是否清晰)三个维度评估提示词效果。
5.2.2 优化技巧
- 精准化:把模糊的词换成具体词,比如把 "很多" 换成 "10 个以上"。
- 具体化:补充细节信息,比如不说 "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而说 "写一篇关于云南大理 5 天旅行的攻略,包含住宿和美食推荐"。
- 引导性:加入对模型思考过程的引导,比如 "先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再提出解决办法"。
5.2.3 多轮提示词设计
当一次提示词效果不好时,通过多轮对话优化,比如第一轮让模型生成初稿,第二轮针对初稿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5.3 学习方法
5.3.1 提示词复盘
每天选择 3 个自己写的提示词,按评估标准分析不足,然后进行修改优化。
5.3.2 对比优化前后效果
把优化前和优化后的提示词分别输入模型,对比生成内容的差异,总结优化经验。
5.3.3 借鉴优化工具建议
使用提示词优化工具,查看工具给出的修改建议,学习专业的优化思路。
5.4 工具推荐
5.4.1 PromptPerfect 优化工具
上传自己的提示词,获取优化建议和修改后的版本。
5.4.2 版本控制工具(如 Git 极简版)
记录提示词的修改历史,方便回看优化过程。
6. 阶段六:创新应用(10 周以上)
6.1 阶段目标
能创造性地设计提示词,结合大模型的特点完成复杂任务,甚至开发新的应用玩法。
6.2 核心学习内容
6.2.1 提示词的组合创新
把不同场景、不同逻辑的提示词要素组合,产生新的效果,比如 "用编程思路写一篇小说,把情节设计成代码逻辑"。
6.2.2 角色扮演提示词设计
让模型扮演特定角色(如历史人物、专业人士),通过提示词设定角色的身份、性格、知识范围,比如 "你是唐朝的诗人李白,用七言绝句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
6.2.3 复杂任务拆解与提示词链
把大型任务拆成多个关联的小任务,为每个小任务设计提示词,形成提示词链,让模型逐步完成,比如制作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先让模型分析行业现状,再让模型总结竞争格局,最后让模型提出建议。
6.3 学习方法
6.3.1 跨界联想练习
从不同领域的知识中找灵感,比如从音乐节奏联想到提示词的结构节奏。
6.3.2 创意挑战
每周设定一个创意主题,比如 "用提示词让模型生成一个结合科幻和古风的故事",不断尝试新的提示词设计。
6.3.3 社区交流
在 AI 提示词社区(如 PromptHero 社区)分享自己的创意提示词,学习别人的创新思路。
6.4 工具推荐
6.4.1 高级 AI 平台(如 Claude、GPT-4)
支持更复杂的提示词和更长的对话,能实现更多创新玩法。
6.4.2 提示词社区平台(如 PromptHero、Hugging Face 社区)
可以查看全球用户的创意提示词,获取灵感和反馈。
7. 各阶段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7.1 阶段一常见问题
7.1.1 问题:模型经常不理解提示词
解决办法:把提示词改得更短、更简单,只保留核心需求,比如不说 "我想知道一些关于那个蓝色的、会飞的动物的事情",而说 "介绍海鸥"。
7.1.2 问题:生成的内容和预期完全无关
解决办法:检查提示词中是否有关键词错误,比如想让模型写 "苹果手机",却写成了 "苹果水果",修改关键词后重新尝试。
7.2 阶段二常见问题
7.2.1 问题:加入多个要素后,模型只回应部分要素
解决办法:把最重要的要素放在提示词开头,并用特殊符号(如【】)标注,比如 "【风格:严肃】【数量:3 条】写关于消防安全的注意事项"。
7.2.2 问题:不知道该加哪些要素
解决办法:从 "谁用、用在哪、要达到什么效果" 三个角度思考,比如学生用的学习建议,要加入 "适合中学生""简单易行" 等要素。
7.3 阶段三常见问题
7.3.1 问题:模型生成的内容逻辑混乱
解决办法:在提示词中明确列出逻辑顺序,比如 "按时间先后顺序,先写古代的交通方式,再写现代的交通方式,最后写未来的交通方式"。
7.3.2 问题:复杂指令无法完整执行
解决办法:把复杂指令拆成 2-3 个短句,用序号标明,比如 "1. 介绍什么是人工智能;2. 说明人工智能的 3 个应用领域;3. 每个领域举 1 个例子"。
7.4 阶段四常见问题
7.4.1 问题:场景专属术语用不好
解决办法:先在专业资料中确认术语的正确用法,再用简单句解释术语,比如 "用 Python 写一个爬虫程序(爬虫程序指自动抓取网页信息的程序)"。
7.4.2 问题:提示词不符合场景需求
解决办法:找该场景下的优秀作品当参考,分析作品特点,再把特点转化为提示词要素,比如写公众号文章,参考优秀公众号文章的风格,在提示词中加入 "标题吸引人、段落简短、有 emoji" 等要素。
7.5 阶段五常见问题
7.5.1 问题:不知道如何优化提示词
解决办法:从模型的回复反推不足,比如模型回复太简略,就在提示词中加入 "每个点详细说明,至少 50 字";模型回复偏离主题,就加入 "严格围绕 [主题] 展开,不涉及其他内容"。
7.5.2 问题:多轮提示词衔接不自然
解决办法:在第二轮提示词中引用第一轮的内容,比如 "你之前提到 [第一轮内容],请针对这一点进一步说明"。
7.6 阶段六常见问题
7.6.1 问题:创意提示词效果不稳定
解决办法:记录每次创意提示词的效果,总结哪些要素组合更容易成功,形成自己的创意模板。
7.6.2 问题:复杂任务链执行中断
解决办法:在每个环节的提示词中明确和上一环节的关联,比如 "基于上一步生成的市场数据,分析其中的 3 个关键趋势",并简化每个环节的任务难度。
8. 学习资源推荐
8.1 入门级资源
8.1.1 大模型官方帮助文档
里面有基础提示词示例和使用说明,适合新手了解基本规则。
8.1.2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提示词入门" 教程
视频讲解直观,步骤清晰,容易理解。
8.2 进阶级资源
8.2.1 CSDN 平台 "提示词技巧" 专栏
有大量技术场景下的提示词案例和分析,适合阶段四、五学习。
8.2.2 书籍《提示词工程:让 AI 按你的想法工作》
系统讲解提示词的原理和优化方法,适合深入学习。
8.3 创新级资源
8.3.1 AI 提示词国际社区(如 Reddit 的 r/PromptEngineering)
能看到全球用户的创意提示词和前沿玩法。
8.3.2 大模型开发者论坛
了解大模型的技术原理,从底层逻辑上优化提示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