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CTO,应该如何看待 AI 编程

前段时间和几个技术圈的朋友吃饭,聊到最近很火的 AI 编程工具(Cursor 估值近百亿),大家的深入程度都各不相同。有人已经把 Cursor 当成标配,离了它写代码都不太行;有人还在观望,觉得这玩意儿不太靠谱;有人在团队内小范围试点,看一看;有人怕有风险,不敢在团队内推广(不仅仅是安全风险,还有组织内部的一些问题)。

作为技术负责人,面对 AI 编程这个话题,确实挺纠结的。一方面,这东西确实能提效(但不能只盯着提效这个逻辑),另一方面,各种担心也不是空穴来风。今天想聊聊,站在 CTO 的角度,到底该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个事。

先说说目前我观察到的几种典型态度。

四种常见的应对策略

第一种是ALL IN 派。这一派通常有几个特征:要么是连续创业者出身,习惯了快速试错;要么是 AI 的忠实信徒。在性格上,他们会偏向冒险一些,相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从公司规模来看,这种策略多见于 50-200 人的成长期公司。为什么?因为这个阶段的公司正处在生死时速,既有一定的资源去尝试新东西,又还没有大公司那么多条条框框。CTO 往往直接向 CEO 汇报,有较大的决策权。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如果 AI 真能让研发效率翻倍,那就是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这种激进往往源于一种可能被时代抛弃的焦虑。刚经历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洗礼,深知错过风口的代价。所以看到 AI 编程工具,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再错过了。

第二种是坚决抵制派。这一派往往技术功底深厚,可能是从程序员一路做上来的。他们可能写过操作系统,造过各种轮子,对代码有种近乎偏执的掌控欲。在他们眼里,让 AI 写代码就像让机器人替你谈恋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有灵魂。

并且这种策略常见于两类公司:一是金融、医疗等强监管行业的大公司,动辄上千人的技术团队,任何技术决策都如履薄冰;二是某些技术驱动的独角兽,公司文化中有很强的工程师自豪感,「我们的代码都是艺术品」。

换个角度看,这种抵制其实是一种保护。保护什么?保护既得利益,保护现有体系,更重要的是保护自己的价值认同。当你花了二十年时间成为编程高手,突然有人告诉你 AI 十秒钟就能写出差不多的代码,这种冲击是巨大的。抵制,某种程度上是在对抗这种价值崩塌。

第三种是建立预期后科学推广。这一派通常是职业经理人出身,可能有 MBA 背景,擅长做 PPT 和汇报。他们的特点是理性、谨慎、程序正义。什么事都要有方法论,有流程,有数据支撑。

这种策略在 500-2000 人规模的成熟公司可能会比较常见。为什么?

因为船大难掉头。这个体量的公司,往往已经有了完整的研发流程、质量体系、安全规范。任何新工具的引入都需要考虑对现有体系的影响。CTO 的 KPI 里,「稳定」的权重往往大于「创新」。

但问题在于,「科学」有时候会变成「科学主义」。制定了详尽的试点方案,设计了完美的评估指标,组织了多轮评审会议,最后发现三个月过去了,还在讨论试点范围。等到真正推广的时候,市场上已经有更新的工具了。这种「理性」背后,其实是一种精致的不作为。

第四种是躬身入局派。这一派有个特点:有比较强的好奇心。他们是一些爱折腾的技术。看到新工具,第一反应不是评估风险或收益,而是「让我试试看」。

这种人通常出现在两种场景:一是 20-50 人的初创公司,CTO 还在一线写代码,甚至就是技术合伙人;二是某些特别重视技术文化的中型公司(200-500人),虽然 CTO 不用写生产代码了,但还保持着 hands-on 的习惯。

其实,这一派的逻辑很朴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其听别人说,不如自己试。这种实用主义的背后,往往是对技术的真正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他们不会被各种宏大叙事忽悠,也不会因为恐惧而止步不前。

无论采取哪种策略,团队里总有人在用 AI 写代码。就像当年公司禁用 QQ,大家就用网页版;禁用网页版,就用手机。技术的渗透往往是自下而上的,任何自上而下的管控都可能流于形式。

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站在 CTO 的位置,引入 AI 编程工具不是简单的技术选型,而是一个系统性决策。至少要考虑这几个维度:

成本问题。表面上看,AI 工具能提高编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但别忘了,工具本身也要钱。Cursor 企业版每人每月 40 美元,且高级模型大概率是不够用的,全公司算下来也是笔不小的开支。更重要的是隐性成本:代码质量下降带来的维护成本、安全漏洞带来的修复成本、团队能力退化带来的长期成本。

安全问题。这可能是大家说得最多的问题。你的代码会不会被上传到 AI 服务商的服务器?会不会被用来训练模型?竞争对手会不会通过某种方式获取你的核心算法?这些都不是杞人忧天。特别是对于金融、医疗等敏感行业,数据安全是红线,碰不得。虽然类似于 Cursor 有隐私模式,但这个隐私模式真的隐私吗?或者说这里定义的隐私的边界是什么?

稳定性问题。AI 生成的代码看起来能跑,但真的稳定吗?边界条件考虑了吗?异常处理完善吗?性能优化了吗?很多时候,AI 给出的是「能用」的代码,而不是「好用」的代码。如果团队过度依赖 AI,很可能会埋下大量隐患。

技术债务问题 。这是个更深层的问题。当团队习惯了「不求甚解」的开发模式,技术债务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代码结构混乱、命名不规范、重复代码满天飞,到最后谁都不敢动,只能推倒重来。

Jim Collins 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轻率地依赖技术是一种债务,而不是资产。」只有当技术服务于清晰的概念和目标时,才能成为推动力。否则,就是加速灭亡的工具。

我的实际使用体验

说实话,这一年多我自己也在大量使用各种 AI 编程工具。从 Cursor 到 Trae(因为 Cursor 不让我用高级模型了),从 ChatGPT 到 Claude,基本上市面上的工具都试了个遍。体验下来,确实有种「Vibe Coding」的感觉------写代码变快了,做项目没那么费劲了。

但慢下来思考,内心其实有点恐慌。

为什么恐慌?不是工具不好,而是我发现自己在变懒。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再是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而是想着「怎么让 AI 帮我写出来」。这种思维模式的改变,其实挺可怕的。

以前写一个 API,我会仔细考虑接口设计、参数校验、异常处理、性能优化。现在呢?一句 prompt,AI 啪一下就给你生成了。代码能跑,功能也对,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等你想改的时候才发现,你压根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设计,改一个地方,可能会影响十个地方。

还有更可怕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依赖会形成惯性。你用得越多,越像在维护一份「外包」代码。只不过这个外包商是 AI,而你成了那个下需求的产品经理。

表面上看,你在主导 AI。实际上呢?你越来越依赖它,它也越来越多地接手决策。到最后你会发现,代码是它写的,架构是它设计的,你只是个「prompt 工程师」。

这让我想起一个段子:以前是「CV工程师」(复制粘贴),现在升级成「AI工程师」(AI写我调)。看似进步了,其实本质没变,都是不求甚解。

作为 CTO 的思考框架

那么,作为技术负责人,到底该怎么看待和使用 AI 编程工具?我觉得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

第一,明确 AI 的定位。AI 编程工具是助手,不是替代品。它应该帮助程序员更高效地实现想法,而不是替程序员思考。这个定位必须在团队内部达成共识,否则很容易走偏。

第二,建立使用边界。什么代码可以用 AI 写,什么不可以?我的建议是:

  • 样板代码、测试用例、文档注释------可以大胆用
  • 业务逻辑、核心算法、安全相关------谨慎用或不用
  • 学习新技术、快速原型------可以用,但要理解原理

第三,强调代码审查。AI 生成的代码必须经过严格的 Code Review。不仅要审查功能正确性,更要审查代码质量、设计合理性、安全隐患等。千万不能因为是 AI 写的就放松标准。

第四,投资团队成长。这点特别重要。AI 工具的普及,对程序员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以前你只需要会写代码,现在你需要会判断代码好坏、会设计系统架构、会解决复杂问题。这些能力不是 AI 能替代的,反而因为 AI 的存在变得更加稀缺和重要。

具体的实施建议

如果你决定在团队中引入 AI 编程工具,这里有一些具体的建议:

1. 先试点,后推广

不要一上来就全员推广。选择一两个小团队或项目先行试点,收集使用数据和反馈。试点期至少 3-6 个月,要关注这些指标:

  • 编码效率是否真的提升了?
  • 代码质量有没有下降?
  • 团队成员的接受度如何?
  • 有没有安全或合规问题?

2. 制定明确的使用规范

规范不需要太复杂,但一定要明确。比如:

  • 哪些代码库可以使用 AI 工具
  • 敏感代码和数据的处理原则
  • AI 生成代码的标记和审查流程
  • 工具选型和采购流程

3. 加强技术培训

不是培训怎么用 AI 工具,而是培训如何在 AI 时代保持竞争力。包括:

  • 系统设计能力
  • 代码审查能力
  • 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 对 AI 生成代码的判断能力

4. 建立反馈机制

定期收集团队使用 AI 工具的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通过:

  • 月度问卷调查
  • 定期的分享会
  • 1 对 1 沟通
  • 代码质量数据分析

5. 保持技术敏感度

AI 技术发展很快,作为 CTO 要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但也不要被各种营销话术忽悠,要基于实际效果做决策。

更深层的思考

站在更高的角度看,AI 编程工具的出现,其实是在重新定义程序员这个职业。

以前,程序员的核心技能是「把想法转化为代码」。现在,这个转化过程很大程度上可以由 AI 完成。那程序员的价值在哪里?

我觉得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定义正确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 AI 时代,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定义问题,变得更加关键。

第二,设计优雅的方案。AI 可以写代码,但很难设计出优雅、可扩展、高性能的系统架构。这需要经验、品味和全局思维。

第三,处理复杂的情况。现实世界的问题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如何在各种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如何处理各种边界情况和异常,这些都需要人的判断。

从这个角度看,AI 编程工具不是程序员的终结者,而是一次职业升级的机会。那些只会写代码的程序员可能会被淘汰,但那些会思考、会设计、会解决复杂问题的程序员,会变得更有价值。

对团队文化的影响

引入 AI 编程工具,不仅仅是技术决策,也会深刻影响团队文化。

学习文化的改变。以前遇到不会的,查文档、看源码、问同事。现在呢?直接问 AI。这种便利性是好事,但也可能导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作为 CTO,要引导团队保持深度学习的习惯。

协作模式的改变。当每个人都有 AI 助手时,pair programming 还有必要吗?code review 的重点是什么?这些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义。

价值认同的改变。什么样的程序员是优秀的?是 prompt 写得好的,还是系统设计得好的?团队的价值导向必须明确,否则容易迷失方向。

风险管理

作为 CTO,风险管理始终是重要职责。在 AI 编程工具的使用上,需要特别关注这些风险:

知识产权风险。AI 生成的代码可能包含其他项目的代码片段,存在版权风险。团队需要有意识地审查和规避。

依赖风险。如果团队过度依赖某个 AI 工具,一旦工具不可用或政策变化,可能会严重影响开发进度。

能力退化风险这是最隐蔽也最危险的。当团队习惯了 AI 代劳,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会逐渐退化。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力不从心。

安全合规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医疗、政府等行业,数据安全和合规要求很高。使用 AI 工具可能会触碰红线,需要特别谨慎。

一些实用的建议

最后,给正在纠结是否引入 AI 编程工具的 CTO 们一些实用建议:

1. 自己先用起来。不要只看网上别人的视频或他人分享的文章,自己深度使用至少一个月,持续的跟进更新,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手感。

2. 小步快跑。不要想着一步到位,先从风险较小的场景开始,比如单元测试、文档生成等。

3. 数据说话。建立量化指标,用数据来评估效果,而不是凭感觉。

4. 保持开放。技术在快速发展,保持学习和调整的心态。今天的最佳实践,可能明天就过时了。

5. 关注人。技术只是工具,人才是核心。如何让团队在 AI 时代保持成长和价值,这是最重要的课题。

写在最后

作为 CTO,我们已经站在技术变革的前沿。AI 编程工具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在于,它确实能提升效率,降低门槛,让我们能够更快地实现想法。挑战在于,如何在使用工具的同时,不失去核心竞争力,不积累技术债务,不触碰安全红线。

这需要智慧,需要平衡,更需要不断的思考和调整。

如果你已经在使用 AI 编程工具,不妨问问自己和团队:

  • 我们是在利用 AI,还是在依赖 AI?
  • 团队的核心能力是在增强,还是在弱化?
  • 面对没有 AI 的场景,我们还能高效工作吗?

如果你还在观望,也不妨思考:

  • 竞争对手都在用 AI 提效,我们不用会不会落后?
  • 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引入 AI 工具?
  • 团队对 AI 工具的态度如何,有没有抵触或过度期待?

无论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适合自己团队的选择。

以 Jim Collins 在《从优秀到卓越》中话结尾:

轻率地依赖技术是一种债务,而不是资产。是的,只有合理地使用技术,让这种技术服务于一个简单、清晰、连贯并且已经被深刻理解的概念时,技术才会成为加速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相反,当技术没有被合理使用,只是被当作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也没有被深刻地认识到它是如何与一个清晰连贯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技术就是加速你灭亡的工具。

相关推荐
惜鸟7 分钟前
使用 Trae 2.0 开发初体验
trae
兵临天下api8 分钟前
深度分析微店API接口,用Python脚本实现
trae
一只爱撸猫的程序猿2 小时前
创建一个使用Spring AI配合Dify构建的代码生成工具实例
spring boot·aigc·ai编程
有个人神神叨叨11 小时前
Cursor CLI 来了,准备 Build anything
ai·ai编程
大大花猫15 小时前
为了重温儿时回忆,我用AI做了一个小游戏合集APP【附源码】
人工智能·ai编程·游戏开发
围巾哥萧尘17 小时前
TRAE 最佳实践征文大赛 | Trae + Supabase + Vercel 的理解与运用:TodoList 案例展示🧣
trae
lgc65317 小时前
TRAE和playwright MCP完成E2E测试
aigc·trae
小厂永远得不到的男人17 小时前
用 Trae + 自制 MCP 构建 AI 工具链:从理论到实战的全流程解析
trae
潇尘渊(SOCKSTACK)17 小时前
Claude Code最新安装教程(MacLinuxWindows)
ai编程·claude·claude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