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 MLAG 和堆叠的区别可以通过以下对比图及相关说明来呈现:
拓扑结构对比
- 堆叠:将多台交换机通过堆叠线缆连接在一起,使多台设备在逻辑上变成一台交换设备,所有设备相当于一台设备,登录设备组中任意一台设备均相当登录主设备。
- MLAG:将两台独立的交换机通过标准的链路聚合控制协议 (LACP) 连接起来,这两台交换机并不共享控制平面,而是通过 M-LAG 控制通道进行状态同步,各设备仍有独立的管理网口。
关键特性对比
对比维度 | 堆叠 | M-LAG |
---|---|---|
可靠性 | 一般,控制面集中,可能导致故障在成员设备上扩散 | 高,控制面独立,故障域隔离 |
配置复杂度 | 简单,逻辑上是一台设备,多台设备同时配置 | 一般,两台设备均需独立配置 |
成本 | 一般,需要部署堆叠线缆 | 一般,需要部署 Peer-link 连线 |
性能 | 一般,Master 控制面要控制所有堆叠成员的转发面,CPU 载荷加重 | 高,成员交换机独立转发,CPU 载荷保持不变 |
升级复杂度 | 高,通过堆叠快速升级可以降低业务中断时间,但升级操作时间变长,升级风险变高 | 低,通过 reboot 升级,操作简单,风险低 |
升级中断时间 | 相对较长,通过堆叠快速升级,典型配置组网下,业务中断时间在 20 秒 - 1 分钟左右,与业务量强相关 | 短,流量秒级中断 |
网络设计 | 相对简单,逻辑上单节点设计 | 相对复杂,逻辑上双节点设计 |
虚拟系统 IP | 有统一的 IP 地址,堆叠生效后各成员自己的 IP 地址失效 | 设备组成员有各自的 IP 地址,没有统一的 IP 地址 |
虚拟系统 MAC | 有统一的 MAC 地址,堆叠生效后各成员自己的 MAC 地址失效 | 设备组成员有各自的 MAC 地址,没有统一的 MAC 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