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商业化加速落地 2025智能体爆发与端侧创新成增长引擎

今年以来,人工智能 (AI) 正在进入从算力投入到云服务消耗再到商业化收入,最终回到算力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而 AI 应用的起量正是推动这一飞轮效应的关键。

7 月 3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基金经理认为,虽然算力是 AI 产业里面的景气度先行方向,但从今年开始,AI 将进入商业化闭环的新阶段。目前,海内外众多 AI 应用加速起量,带动文本处理最小单元 (Token) 的调用量出现爆发式增长,核心产品年度经常性收入 (ARR) 的斜率也明显走陡,AI 正逐渐进入下半场的应用爆发阶段。

在多位受访的基金经理看来,2025 年是 AI 应用商业化开始起量而见规模的关键一年。

海外方面,靠 AI 编程发力的 Cursor 成为历史上最快达到 5 亿美元 ARR 的公司,Anthropic 的 ARR 也在短短半年内从去年底的 10 亿美元飙升至近 40 亿美元。另外,OpenAI 年内的年化收入已经突破 100 亿美元,相较去年增长近 80%;Google 的 Token 日均调用量则达到 16 万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50 倍。

国内方面,今年 3 月,快手的可灵 AI (Kling AI) 在推出 10 个月后 ARR 突破了 1 亿美元,4 月、5 月的月度付费金额均超过 1 亿元人民币。另外,截至 5 月底,字节豆包大模型日均 Token 使用量超过 16.4 万亿,环比增长 3.7 万亿,较 2024 年 5 月刚发布时已增长超 137 倍。

汇添富移动互联股票 A 的基金经理沈若雨表示,与投资者以往的观感不同,尽管当前尚未看到爆款应用,但 AI 功能正在渗透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其中的一个表征是来自于 Token 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这其实代表了 AI 用户的实际使用量正在飞速增长。随着 DeepSeek 降低了单位算力成本,AI 应用正持续落地,各类智能体 (Agent) 的应用数量在快速增长,Token 的调用量也在持续增长。

德邦基金基金经理陆阳认为,从今年开始,AI 应用行情的主要线索已经不再是由事件催化,而是更加聚焦商业化的实际进展。

近期,很多美股 AI 应用公司开始不断上修由 AI 驱动带来的业绩预期,包括教育、广告、编程等。一级市场的情况也同样如此,不管是头部明星公司,还是仅有数人的小团队,非常多的 AI 创新型产品公司都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寻找用户的核心痛点、迭代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才是关键。"近期,国内一些公司密集发布相关产品和商业化畅想,我们相信他们也正在走上正确的道路,市场也将会对其商业化体量和弹性给予更好的定价甚至溢价。" 陆阳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华泰柏瑞基金研究部进一步指出,在商业化落地方面,AI 应用正聚焦 B 端 (企业级) 和 C 端 (消费者级) 的双轨赋能。具体来看,B 端场景以 AI 智能体为核心,实现降本增效和收入增长,例如在营销、办公和教育领域优化客户洞察、内容创作和决策支持。2025 年,全球 AI 工具在代码生成和客服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率已经超过 25%,可量化投资回报率 (ROI) 推动企业支出向 AI 倾斜。C 端则通过硬件集成和多模态重塑用户体验,例如 AI 虚拟陪伴和智慧终端,当前变现较弱主要受免费模型竞争和宏观环境影响。目前阶段,行业有 GPT-5、国内 AI 应用政策支持等催化,投资者可关注 B 端环节的 AI 智能体方向和 C 端环节的多模态相关方向。

在众多 AI 应用方向中,AI Agent 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入口和热点方向。

8 月 8 日,OpenAI 发布最新 AI 大模型 GPT-5 系列。GPT-5 是一种更强的语言模型,它展示了 Agentic 编程、工具调用和系统级问题解决能力的跃迁,AI Agent 功能得到了强化。在此之前,OpenAI 刚于 7 月 18 日发布的全新 ChatGPT Agent,可以自动利用多种工具进行规划,完成包括自动浏览用户日历、生成可编辑 PPT、运行代码等复杂任务。

8 月 6 日,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演讲中,将 2025 年称为 "智能体元年",认为智能体会成为 AI 技术应用的主角。周鸿祎提到,当前,智能体只是开始,下一步将会演变成智能体蜂群、集群。一个公司刚开始可能会有若干智能体,后面数量增多就会有智能体部门,进而改变个体工作方式与价值创造模式、改变企业的组织运营模式,最终重塑运营逻辑。

"其实,智能体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2023 年。当时,智能体还停留在代理型工具的阶段,到了 2024 年,大模型技术快速渗透,智能体逐渐具备了'推理 --- 记忆 --- 行动'的基础能力。进入 2025 年,智能体则开始进入产业渗透阶段,实现垂直深耕和规模化落地。" 上海一位主打科技风格的基金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回顾了近年来智能体的演变。

他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通过使用各类 APP 满足了不同垂类场景的需求,月活跃人数 (MAU) 较高的 APP 制定推送机制并借此向内容生产者收取服务费;到了 Agent 时代,APP 弱化为硬件的后台服务提供方,Agent 可以通过语义理解直接调用底层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代替 APP 掌握内容分发的权力。因此,AI Agent 有望成为新的互联网核心,催生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厂商争夺入口。

为了掌握流量入口和内容分发变现的权力,近期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厂商均在抢滩 AI Agent。比如,荣耀与智谱、苹果与阿里的合作,将手机品牌的庞大用户基数与互联网厂商的海量用户数据结合,帮助双方更好地把握 C 端应用机会。

陆阳也表示,在 AI 应用中更看好 AI Agent 和多模态方向,因为其商业化前景更为清晰。多智能体协同架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AI 产品从 "提供建议" 向 "创造价值" 跃迁,推动人机协作从 "工具使用" 转向 "智能体架构设计",AI 正从 "对话工具" 进化为 "数字助理"。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 AI 在复杂场景中的实用性,也为企业服务、个人生产力提升等广泛领域打开了巨大的商业化空间。

相比软件应用端的爆发,AI 端侧 (手机、PC、眼镜、玩具、智能家居等) 的进展则相对缓慢。

摩根科技前沿灵活配置混合的基金经理李德辉认为,近几年,AI 不断发展,算力一直是市场投资的主线,投资者一直期待下游应用冲起来,比如 C 端爆款产品、人工智能硬件等。不过,目前 C 端没有爆款产品、AI 硬件没有突破,AI 应用商业化仍需继续努力。

中信成长动力混合的基金经理李品科表示,在 AI 相关的应用端,比如苹果链和智能驾驶仍处于低位,市场对于贸易战的担忧带来了果链的较低估值,不过 AI 端侧的发展仍在持续,时间是 AI 发展的朋友。

"市场可能还在等待 iPhone 17 系列的发布,AI 升级对芯片、主板、散热、续航及声学等均有更高要求,这有望带动多个产业链环节出现升级。此外,以手机为载体的硬件终端毕竟仍然需要手持并查看屏幕信息,交互较为不便,AR/MR 产品设备搭载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可实现素材实时获取,因此有望成为多模态 AI 终端的更优选择,我们也非常关注这方面的投资机会。" 上述主打科技风格的基金经理表示。

平安基金基金经理黄维表示,往后看,端侧 AI 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 。

相关推荐
打码人的日常分享26 分钟前
基于信创体系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方案(PPT)
大数据·服务器·人工智能·信息可视化·架构·政务
硬汉嵌入式1 小时前
专为 MATLAB 优化的 AI 助手MATLAB Copilot
人工智能·matlab·copilot
北京盛世宏博1 小时前
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甄选一套档案馆库房安全温湿度监控系统
服务器·网络·人工智能·选择·档案温湿度
搞科研的小刘选手1 小时前
【EI稳定】检索第六届大数据经济与信息化管理国际学术会议(BDEIM 2025)
大数据·人工智能·经济
半吊子全栈工匠1 小时前
软件产品的10个UI设计技巧及AI 辅助
人工智能·ui
机器之心2 小时前
真机RL!最强VLA模型π*0.6来了,机器人在办公室开起咖啡厅
人工智能·openai
机器之心2 小时前
马斯克Grok 4.1低调发布!通用能力碾压其他一切模型
人工智能·openai
一水鉴天2 小时前
整体设计 全面梳理复盘 之39 生态工具链 到顶级表征及其完全公理化
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
小和尚同志2 小时前
本地 AI Code Review 探索及落地
人工智能·aigc
Juchecar3 小时前
视觉分层,对人工神经网络的启示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