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AI 智能体已经成为科技行业最热门的概念之一。从 ChatGPT 这样的对话助手,到各类自动化办公软件,再到新兴的多智能体协作平台,几乎每家公司都在谈论 Agent ------ 这种新的 AI 形态被视为未来人机交互的重要范式。
但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真正尝试过落地的企业会逐渐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
开发可用的 AI 智能体需要 90% 的传统软件工程,只有 10% 才是 AI 。
这一洞见最早由 Rakesh Gohel 提出,他将其形象地描述为「AI Agent 的冰山模型」。就像冰山一样,人们看到的是露出水面的惊艳 AI 能力,但水面下支撑这一切的,其实是大量平凡却至关重要的工程化工作。
这个观点在业内引发了强烈共鸣。本文将会深入探讨:为什么 AI 智能体的开发如此依赖传统工程?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简单直白的解释:为什么智能体主要靠软件工程,而不是AI?
表面上,智能体就是一个能用日常语言交流、帮你完成任务的高级程序。但在实际企业应用中,真正让它能用的关键不是AI,而是背后的整套系统:
-
AI只负责"思考"部分
- 理解你的需求、规划步骤、生成回答
- 这部分只占10%的工作量
-
剩下90%都是常规软件开发
- 用户界面设计、账号安全控制、任务流程管理
- 数据交换对接、工具调用、运行记录和故障恢复
- 没有这些基础功能,再聪明的AI也无法真正用起来
用一句话概括:AI决定它"会不会答",软件系统决定它"能不能用"。
二、AI智能体的冰山理论
我们可以用"冰山"来形象地理解AI智能体的构成------就像真实冰山的90%都藏在水下,AI真正强大之处也隐藏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
1. 浮出水面的10%:你能直接体验的AI
这就像冰山的尖角,包含:
-
你能做什么:和AI对话聊天、让它写文章/代码/分析报告
-
常见应用:
- 生活类:ChatGPT这类聊天机器人
- 工作类:自动处理报销单、智能填写工单、编程时自动补全代码
-
核心技能:
- 听懂人话并作出回应
- 完成简单任务并选择合适工具
你平时接触到的AI智能,其实只是它全部能力的"冰山一角"。
2. 隐藏的90%:让AI真正干活的"基建工程"
这相当于冰山的水下部分,看不见但最关键。企业想用好AI,主要精力都得花在这里:
1. 用户接触的"门面"
- 电脑网页、手机APP、钉钉/飞书等办公软件里的AI入口
- 对话框、任务进度条等界面设计
2. AI的"记性"
- 记得之前的聊天内容(短期记忆)
- 保存工作进度(比如处理到哪一步了)
- 常用技术工具:专门存聊天记录的数据库
3. 安全锁
- 公司账号登录验证(和你上班打卡一样)
- 控制不同人能用AI做什么事
- 所有操作留记录,防止乱来
4. AI的"工具箱"
- 文字识别(OCR)、自动操作软件(RPA)、连接公司内部系统
- 相当于给AI装上能实际干活的手脚
5. 任务调度中心
- 把复杂任务拆解成小步骤(就像拆快递包裹)
- 协调多个AI配合工作
- 其实主要靠编程逻辑,真正用"AI思考"的部分很少
6. 监控系统
- 实时显示AI在干什么
- 出错时能及时发现和修复
- 对企业来说,必须"看得见AI在干活"才敢用
7. 后台动力系统
- 数据清洗管道、存储服务器、云计算资源
- 保证AI运行又快又稳还不烧钱
一句话总结 :这些隐藏系统不负责让AI变聪明,而是确保它能安全、稳定、可监控地在企业落地干活。就像冰山的水下部分托住露出水面的那一角。
三、企业落地AI要搞懂这个比例的3个原因
1. 别把AI想得太神奇
- 只关注AI的智商(大模型),不做好后台支撑系统,就像买了超跑却忘了修路------跑不起来还可能翻车
- 很多企业AI项目烂尾,就是因为只做了"会聊天"的表面功夫
2. 盖房子要先画图纸
-
AI系统不是买个模型就能用,得像盖大楼一样设计:
- 流程设计:先想清楚AI怎么一步步干活(比如审批报销要先扫描发票→核对金额→提交财务)
- 权限管理:确定谁能用、能看什么(就像财务系统要分审批人和普通员工)
- 数据准备:把公司资料整理成AI能看懂的形式
- 日志监控:随时检查AI有没有乱来
3. 别只招AI科学家
-
真实情况:搭建AI系统90%是码农/工程师的活,只有10%需要调教AI
-
团队配置建议:
需要更多:后端开发、系统架构师、运维工程师
需要较少:Prompt工程师、AI算法专家
4. 为啥ToB比ToC难10倍?
-
ToC产品(如ChatGPT): 就像开奶茶店
- 只要饮料好喝(模型聪明)、杯子好看(界面友好)
- 不需要管供应链、品控这些"后台脏活"
-
ToB产品(如企业AI助手): 就像开连锁超市
-
光有聪明收银员不够,还得:
搭建仓库(数据系统)
设计物流(workflow流程)
培训管理员(权限管控)
开发票/退换货系统(日志追溯)
-
总结:用AI就像开餐厅------好吃(模型强)只是基础,食品安全(系统稳)、服务流程(工程架构)才是生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