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之K 均值聚类算法

一、聚类算法基础

聚类是机器学习中的无监督学习问题,核心是将相似的数据样本分到同一组,难点在于聚类结果的评估和参数调优。距离度量是聚类的重要基础,常用的有:

  • 欧式距离 :衡量多维空间中两点的绝对距离,n 维空间公式为各维度差值平方和的平方根。
  • 曼哈顿距离 :计算两点在标准坐标系上的绝对轴距总和,平面上公式为d(i,j)=∣x1−x2∣+∣y1−y2∣。

二、K 均值算法核心

1. 算法步骤

  1. 初始化:随机选择 k 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 样本聚类:计算每个样本到各中心的距离,将样本指派到最近中心所属的类。
  3. 更新中心:计算每个类中样本的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4. 迭代收敛:重复步骤 2-3,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如中心变化极小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2. 算法评估

  • CH 指标:通过类内紧密度(类中各点与类中心的距离平方和)和类间分离度(各类中心与数据集中心的距离平方和)评估。CH 值越大,聚类效果越好(类内越紧密,类间越分散)。

3. 优缺点

  • 优点:简单快速,适合常规数据集。
  • 缺点:K 值难以确定;复杂度与样本量呈线性关系;难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

三、代码实现

1. 相关函数参数

  • make_blobs():用于生成聚类数据集,关键参数包括:

    • n_samples:数据样本点个数(默认 100)
    • n_features:每个样本的特征数(默认 2)
    • centers:类别数(默认 3)
    • cluster_std:每个类别的方差
    • random_state:随机生成器种子(固定数据)
  • KMeans():实现 k 均值聚类,关键参数包括:

    • n_clusters:分类簇的数量
    • max_iter:最大迭代次数
    • n_init:算法运行次数
    • random_state:随机数生成器种子

2. 完整代码示例

python

运行

复制代码
# 导入必要的库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1. 创建自定义数据集
# 生成300个样本,分为4类,标准差为0.6,固定随机种子
X, y_true = make_blobs(
    n_samples=300,        # 样本数量
    centers=4,            # 聚类中心数量(真实类别数)
    cluster_std=0.6,      # 每个类别的标准差
    random_state=0        # 固定随机种子,保证结果可复现
)

# 2. 可视化原始数据
plt.scatter(X[:, 0], X[:, 1], s=50)  # s为点的大小
plt.title("原始数据集分布")
plt.show()

# 3. 进行K均值聚类
kmeans = KMeans(
    n_clusters=4,         # 指定聚类数量(与真实类别数一致)
    max_iter=300,         # 最大迭代次数
    n_init=10,            # 算法运行次数(取最优结果)
    random_state=0        # 固定随机种子
)
y_kmeans = kmeans.fit_predict(X)  # 拟合模型并预测聚类结果

# 4. 可视化聚类结果
plt.scatter(X[:, 0], X[:, 1], c=y_kmeans, s=50, cmap='viridis')  # 用不同颜色标记聚类结果

# 绘制聚类中心
center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pl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c='red', s=200, alpha=0.7, marker='X')  # 红色X标记中心
plt.title("K均值聚类结果(K=4)")
plt.show()

3. 代码说明

  • 首先使用make_blobs()生成模拟聚类数据,通过参数控制样本量、类别数等。
  • 用散点图可视化原始数据的分布情况。
  • 调用KMeans模型进行聚类,指定聚类数量为 4(与数据生成时的centers一致)。
  • 最后可视化聚类结果,并用红色标记出聚类中心,直观展示算法的聚类效果。

通过本次学习,我掌握了 K 均值算法的基本原理、实现步骤和代码应用,同时理解了其在处理不同数据集时的优势与局限性,为后续更复杂的聚类任务打下了基础。

相关推荐
OAFD.17 分钟前
机器学习之线性回归:原理、实现与实践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线性回归
SHIPKING3932 小时前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LMDeploy的分布式推理实现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mit6.8243 小时前
[RestGPT] docs | RestBench评估 | 配置与环境
人工智能·python
CareyWYR3 小时前
每周AI论文速递(250818-250822)
人工智能
门思科技3 小时前
LoRaWAN 的网络拓扑全解析:架构、原理与应用实践
服务器·网络·人工智能·科技·物联网·架构
兔子的倔强4 小时前
Transformer在文本、图像和点云数据中的应用——经典工作梳理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transformer
lxmyzzs5 小时前
【图像算法 - 21】慧眼识虫:基于深度学习与OpenCV的农田害虫智能识别系统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opencv·算法·yolo·目标检测·计算机视觉
AI人工智能+5 小时前
表格识别技术:通过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将非结构化表格转化为可编辑结构化数据,推动智能化发展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ocr·表格识别
深圳多奥智能一卡(码、脸)通系统5 小时前
智能二维码QR\刷IC卡\人脸AI识别梯控系统功能设计需基于模块化架构,整合物联网、生物识别、权限控制等技术,以下是多奥分层次的系统设计框架
人工智能·门禁·电梯门禁·二维码梯控·梯控·电梯